第一部分:情景对话。对话中,小明、小红和小兰,分别把家人说成是一只动物。例如,爸爸因为具有“胖胖的”“憨厚”这两个特点,被说成是“一只熊”;姐姐因为“游泳特别好”,被说成是“一条鱼”;爷爷因为特别“威严”而被说成是“一只虎”。情景对话中透露出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联性,因为某一特点的相似而产生联系。
第二部分:情景图。图画中出现了妈妈和一只绵羊,背景是淡红色的爱心,中间泡泡提示语说出妈妈和绵羊之间的三个相似点:都是波浪卷,都爱吃素,性格都很温和。背景图中还绘制了虚线,将二者进行连接。这样的情景图,很容易让学生建立起妈妈与绵羊之间的关联,配合三组关键词,更为明确地指示了人物和动物之间的相似点、关联处。这是让思维可视化的创意设计,在教学时要予以关注。此图让我们很容易联想到适合的教学用件——绘本。《我家是动物园》,由此图带进备课与设计的视野。
第三部分:提示语。编者提出“想一想:你的家人和哪种动物比较像?什么地方像?每天生活在这个‘动物园’里,你感觉怎么样?”三个问题,这就是接下来写《小小“动物园”》的内容提示。本次习作中,学生至少有三个方面可写:其一,将家人与动物做好关联;其二,写出关联的理由;其三,表述自己在家中生活的感受。提示语采用“连续三问”的方式出示,而回答这三个提问,就完成了对习作内容的梳理,提问策略在写作构思时得到了充分运用。
第四部分:写作任务。本次习作任务为“给家里每个人都写上一段。写好了读给同桌听,看看有没有不通顺的句子。回家读给家人听,请他们评评写得像不像。”任务中包含写、读、评、改四项。以写为核心任务,串联起生生互动,与家人间的互动。本次习作依托的能力也浮出水面,依次为写作中的联想能力与表达能力,写作前的观察能力与感受能力,写作后的提出问题能力与修改能力。能力间也存在相互依托、环环相扣的关系。
按照《义务教育语文课程标准》(2011年版)中关于第二学段习作目标“写、读、评、改”四项要求,在具体执教时,应该依据标准要求,不拔高,力求夯实表达练习,持续稳步提升习作水平。同时做好教材前后关于“人物”写作的知识点、能力点的衔接。例如,统编三年级下册有写《身边有特点的人》的练习,同样是“写人”,同样是“抓特点写”,二者之间有相似性。而差别性在于,三年级习作时,注重先发挥创意,给身边熟悉的人起绰号,由高度概括特点的绰号引出并展示人物特点,进而在“解释说明”这一特点;而本次习作则借助家人与动物之间的联系,从多个角度,产生多方关联,形成合力,突出特点。“应证”的意味更浓厚。多角度,多方面应证,就要考量学生的关联性思维,难度要求较之三年级下册而言更高。相信之后还有关于人物特点的习作人物,会呈现不同目标,螺旋上升的发展状态。设计一次教学,注重对不同年级同一类型习作的比对,是值得留心的设计思路。
以下为教学片段,学生的联想并非简单的“有意思”就行,而要注重家人与动物之间的关联性,想得大胆,表达更要合理。
师:【出示绘本页面】请听祥泰的自我介绍吧。请大家看看绘本页面,祥泰和猴子之间,究竟有哪些相像之处呢?
生1:祥泰很喜欢吃香蕉。
生2:祥泰很喜欢爬树。
生3:祥泰很喜欢在树上荡秋千。
生4:祥泰还喜欢模仿松鼠。
……
师:是啊,祥泰和猴子之间有这么多相似的地方。所以,连祥泰自己也认为自己是猴子啦。我们看看这组句子,大家说说祥泰是怎么介绍自己的?
【课件展示】
嗨,大家好,我是祥泰。
其实……我是小猴子。我最爱吃香蕉,爬树很拿手,还很会模仿。(www.xing528.com)
生:祥泰先介绍自己叫什么,之后用比喻的方法,说出自己像什么,最后一连说了三个理由,说自己为什么可以称为一只小猴子。
师:真好。绘本中的文字表达,非常在意人物和动物之间紧密的关联,大家都看懂了么?
生:看懂啦。
师:接下来,请大家模仿这样的表达格式,介绍自己或者家人吧。我相信,凭借着对自己的认识,你们一定能介绍得特别有趣的。想一想,人物像什么动物呢?至少要说出两个理由。
生写片段。
【片段展示】
大家好,我叫郑林涵。其实,我是一只小猪。首先,猪可是聪明的动物,你们对猪不要有误解啊。其次,猪还很可爱,我就是家里最可爱的小孩。最重要的是,猪有点懒,这是我的小缺点,早上都起不了床,做事情也有点拖拉。
师:大家来评一评吧。
生1:他把自己介绍成猪,很有意思,模仿得也很像。
生2:他介绍了猪和自己相似的三个地方,特别像。
生3:他在介绍的时候,还用了首先,其次,最重要的是,这三个词表示顺序,让我们听得很清楚。
(其余片段展示和评点略)[1]
纵观四年级整个学年的统编教材,只有在上册出现策略单元教学,我们务必高度重视,认真、科学执教。让三到六年级的四个策略形成一个阅读策略的小系统,助力学生阅读素养的不断提升。
【注释】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