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方常任文官制度的建立是以公开考试、择优录用制度的建立为人事制度改革的突破口,并以此成为常任文官制度的显著特征。英国是常任文官制度最早起源的国家,资产阶级革命胜利后,官吏的任用仍受国王和枢密院的控制,封建官制成为新兴资本主义发展的绊脚石;之后两党制的形成与发展又把官职作为竞选“战利品”加以分配,致使无功受禄、庸俗无能之辈粉墨登台,引起朝野人士不满,经过长期酝酿,1854年英国政府提出了《关于建立英国常任文官制度的报告》(以下简称《报告》),确立采用公开竞争性考试方法招募文官的原则,《报告》强调:“要得到第一流的人选,必须求助于竞争。”1870年,英国政府又颁布了关于改革文官制度的第二个枢密院令,规定凡未经考试并持有文官事务委员会及格证书者,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至此世界上第一个近代常任文官制度正式确立。美国随着两党政治的出现,形成了“政党分肥制”,每次选举后就发生风暴性的人事变动,这种以党派封亲信为官,以肥缺酬犬马之劳的做法,造成行政上的低效率和官场的腐败,党同伐异、分肥不均常引起激烈争斗,为此开始考虑引进英国文官制度,至1883年美国国会通过《调整和改革美国文官制度的法律》,确立了竞争择优原则,政府文职人员必须通过公开考试,择优录用,考试内容应着重于实际工作需要的才能和知识,这一法律奠定了美国现行文官制度的基础。日本首相伊藤博文1885年提出要建立文官制度,颁布《官吏纲要》,规定“仕进(录用)应通过考试”,1887年第一次明文规定采用通过考试录用文官的制度,战后通过《国家公务员法》,规定录用公务员考试要公开、平等进行。实践表明:政府职位在形式上向全社会开放,体现“机会均等”、优胜劣汰原则,对确保行政队伍质量,提高行政机关效率,稳定与发展资本主义起了一定作用。无怪乎英国十九世纪政治思想家J·S·密尔总结这一经验时指出:“绝对必要的是,考试应该是竞争性的,任命的应该是考试成绩最好的人。”[3]
社会主义制度决不排斥把竞争机制引入干部人事制度。列宁曾主张用“适者生存”的“自然选择”方法用于挑选干部。过去我国干部人事制度的主要弊端之一就是干部任用制度的单一化、刻板化、封闭式,上级领导凭主观印象任命干部是主要任用方式,极易滋长任人唯亲、拍马钻营风气,无法保证干部队伍的素质,从这方面来说,我们选拔干部的制度是落后的。要改变这种状况,首先要建立客观、公正、体现平等竞争机制的考试录用制度,国家应制定考试法,建立专门考试工作机构,对一切符合考试资格的人提供机会,并按成绩择优录用,非经考试合格或非行政学院毕业者,不得进入业务类公务员行列。如果坚持这样做,行政管理人才便能脱颖而出,干部人事制度方有勃勃生机。(www.xing528.com)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