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利性的罪犯改造虽然是一种现象,但是从根本上来讲,其背后是一种功利的思想。这种思想不仅受到当前监狱工作现实情况的影响,也与社会的政治和经济环境有关。对于功利性罪犯改造的原因可从5个方面进行分析,涉及宏观和微观两个指向,亦即监狱工作的内部环境与外部环境。
1.教育中社会本位理念的渗透
贯穿于我国经济社会发展之中的理念主要是社会本位。这一理念同样渗透到教育领域之中,深刻地影响着我国的教育理论研究和教育实践工作。所谓社会本位,就是教育服务于国家和社会的现实需要,教育对象的主体性退居次要地位。根据《中国大百科全书》的解释,教育的含义区分为广义和狭义两种。狭义的教育定位为“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将教育对象“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12]与此相关,教育学者在论述道德教育的危机时认为中国的德育研究“似乎是由社会实体依据自身需要‘决定’的,道德教育的内容是什么,德育应发挥什么样的功能,往往缺乏一种认识上的相对稳定性”。并进一步揭示了问题的根本“在于把德育甚至教育视为社会控制的工具”。[13]这不仅是德育问题,也是教育的整体问题,作为一种特殊类型的教育,罪犯教育也不能例外。
由此可知,在社会本位观念影响之下,教育的功用在于培养社会发展所需要的人,人成为社会发展的工具,教育中的精神内涵为社会所忽视。与此相伴的是罪犯教育的实用功能被放大,教育中精神内涵的缺失使罪犯教育具有功利性色彩。
2.市场经济中商品化观念冲击
20世纪70年代末,市场经济体制逐步在我国确立。这种经济发展方式无疑促进了社会的转型,而处于时代之中的教育,也受到市场经济的深刻影响。市场经济既为教育发展注入活力,同时也淡化了教育中的精神内涵。
随着市场经济的发展,商品意识全面渗透社会生活之中,一切存在都在交换中实现价值。理想、信仰等种种精神存在由于寻觅不到等价物,而被视为没有价值,甚至被视为虚幻无用的存在。“而人们在市场意识的鼓动下,把这些本质上无法找到等价物的精神存在(包括道德、爱情、理想、信仰和尊严等)与某些具体的实在物等价(如钱财地位)。”[14]受此影响,精神存在丧失了应有的价值而沦为一种工具。教育的精神价值无法衡量,在市场交易中难以寻找到等价物,因而逐渐被边缘化。理想、信念、信仰这些关注内心、无法“外化”“物化”“量化”的东西就遭到了忽视。(www.xing528.com)
3.实证主义思想的盛行
实证主义强调研究的客观性、确证性、可操作性、科学性,排斥形而上学。实证方法只是人们认识问题和研究问题的一种方法和角度,然而当前人们却倾向于相信能够被测量、看得见的东西,认为只有被实实在在证实的东西才是有价值的,忽视抽象的存在。实证主义无疑有其合理性,但过分强调实证,在监狱中就会导致“重外显”“重量化”“重可操作性”,忽视人内心的多样性,因而是必须警惕的。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实证的方法并不能涵盖一切领域,不能奉为评价一切事物的标准,在罪犯教育改造中我们要防止出现唯科学主义的倾向。
4.实践中监狱安全至上的思想
尽管监狱工作的方针强调“以改造人为宗旨”,但在监狱实际工作中却存在这样的认识——“看守住一个犯人,比改造好10个犯人更重要”。保证监狱安全不出问题是“上级管理部门衡量监狱工作好坏的主要依据”。[15]监狱工作者的神经紧绷在监狱安全方面,安全是监狱工作的雷区,监狱对安全问题零容忍。“教育为先”,但“安全为天”。[16]因而,将过多的精力和资源投入到监狱安全防范任务中,疏于罪犯教育改造。
5.监狱安全管理中的唯科技主义倾向
监狱安全管理的实现需要“疏堵结合”。人防、物防、技防属于堵的层面,而且三者之中人防最为关键,物防和技防只有通过人才能发挥其价值。但是当前实际工作中越来越重视物防和技防,依赖高墙电网、监控探头、门禁设施等,这容易走向见物不见人的误区。近年来监狱安全事件频发,内蒙古呼和浩特二监以及黑龙江讷河监狱事件无不警示我们,单纯的防范无法解决根本问题。如何做好罪犯的思想疏导工作,从罪犯思想上消除安全隐患,信仰教育是可以尝试的路径。目前,监狱已经开始认识到罪犯信仰教育对于打造“平安监狱”[17]的现实意义。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