随着押犯结构的变化,监狱现行的管理模式受到了挑战。数量急剧增加的短期犯,使原本已稳固的管理秩序遇到了严峻的考验,甚至直接威胁到最基本的监管安全。与此同时,在教育改造、劳动生产、日常管理、奖惩等过程中,现有管理教育模式与短期犯也出现了诸多不适应。
1.短期犯改造难点
(1)分类关押方面:短期犯分类方法单一,缺乏专业分类机构,往往只是根据罪犯的年龄、罪名、身体健康等进行二次分类。与国外相比,缺少独立的罪犯分类评估委员会。
(2)教育改造方面:从时间上看,实际刑期难以满足现行的新收、出监教育的要求,其结果是课时大幅压缩。从效果上看,由于内容删减严重,缺乏针对性,无法系统性开展教育,导致教育效果甚微。
(3)劳动生产管理方面:劳动态度差、劳动技能差、劳动纪律差、劳动产量低是共性特点,严重影响了监区正常的生产秩序。
(4)日常管理方面:短期犯行为散漫,管理难度大是监狱管理中不争的事实。具体表现为:认罪服法意识淡化,混刑度日思想严重;行为散漫,对规章制度反感和漠视;“执法妥协”现象屡禁不止,投机改造行为经常出现;对待监狱的管理教育,采取敷衍应付的软对抗或者公开对抗;行为冲动,自律性差,公然出现违规抗改行为。(www.xing528.com)
(5)减刑方面:监狱针对短期犯减刑的考核机制不够完善。罪犯的未决羁押期和集训教育期使短期犯的减刑考察期限被压缩,没有足够时间获取累积分,减刑程序又过于繁复环节众多,耗时较长。2013—2014年,某监狱在押刑期少于一年的短期犯占在押总人数的50%左右,但短期犯获得减刑的比例仅占减刑总人数的10%不到,而总体减刑人数占收押罪犯总数的40%左右。
2.原因分析
通过对短期犯典型案例的分析,并结合日常管理工作发现的问题,将短期犯改造的难点归结为客观和主观两方面。
(1)客观方面:一是监狱法律执行细则不完善,制度不健全。监狱的各项管理制度大多是针对中长刑期罪犯制定的,其显著特点就是时间的积累,例如分级处遇、计分考评等基本制度中评估周期较长,这与短期犯实际服刑期较短之间存在较大差异。二是短期犯周转速度快。承包监组民警始终处于不断接触新犯人的应急状态,难以在有效时间内掌握犯情,致使其工作量和工作难度大幅上升。
(2)主观方面:监狱层,缺少对短期犯直接管理的经验。短期犯作为新的情况、新的问题,并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监狱普遍采用混关的方式,对他们的改造要求不高,同时各类“好处”也相对较少。民警层,存在轻视思想和畏难情绪,片面认为短期犯的危害小、恶习浅,狱内服刑时间短,安全隐患小,管理上缺乏有效手段,教育上缺乏时间保障。罪犯自身,初偶犯因为不能正确认识服刑对家庭、工作以及今后人生道路造成的影响,在改造中容易出现情绪低落、改造无方向的现象;“多进宫”短期犯,经常挑衅民警的管理和执法,既有表象上的直接对抗管教,也有向民警谈条件的隐形对抗;其余短期犯则更多地表现出麻木,对服刑改造抱着无所谓的态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