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80年代以来西方影响最大的管理学教科书的作者罗宾斯认为:我们将管理定义为一个协调工作活动的过程,以便能够有效率和有效果地同别人或通过别人实现组织的目标。[1]20世纪60年代以来对全球影响最大的孔茨版《管理学》认为:“管理涉及在经营组织中创造和保证内部环境,在这个内部环境中,以群体形式组织在一起的个人能有效地工作去达到群体的目标。”[2]给管理下一个广义而又切实可行的定义,可把它看成是这样的一种活动,即它发挥某些职能,以便有效地获取,分配和利用人的努力和物质资源,来实现某个目标。[3]管理就是计划、组织、控制等活动的过程。
以上几种观点具有一定的代表性,总的来说,他们各有真知灼见,也各有不足之处,这些定义都着重从管理的现象来描述管理本身,而未揭示出管理的本质。那么,如何对管理这一概念进行比较全面而一般的概括呢?
让我们对管理活动的一般情况先做一下剖析。我们知道管理是一种行为。作为行为,首先应当有行为的发出者和承受者,即谁对谁做;其次,还应有行为的目的,即为什么做。因此,形成一种管理活动,首先要有管理主体,即说明由谁来进行管理的问题;其次要有管理客体,即说明管理的对象或管理什么的问题;再次要有管理目的,即说明为何而进行管理的问题。
有了以上三个要素,就存在一些形成管理活动的基本条件。同时,我们还应想到,任何管理活动都不是孤立的活动,它必须要在一定的组织、环境和条件下进行。
以上分析说明,任何一种管理活动都必须由以下四个基本要素构成,即:管理主体,回答由谁管的问题;管理客体,回答管什么的问题;组织目的,回答为何而管的问题;组织环境或条件,回答在什么情况下管的问题(见图1)。
图1 管理活动的四个基本要素(www.xing528.com)
管理的定义应该反映客观管理活动的一般的、本质的特征,或者说,管理的定义中一定要反映管理的本质,即追求效率。
何为教育?和对管理的解释一样,教育也没有一个统一的定义。不同时代、不同国度,对教育也有其不同的认知。不同历史背景下的教育者,会推崇不同的教育目标与方式。孔子有言:“大学之道,在明德,在亲民,在止于至善。”孟子则认为:“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乃君子之乐。”鲁迅言明:“教育是要立人。”陶行知则觉得教育是依据生活、为了生活的“生活教育”,培养有行动能力、思考能力和创造力的人。美国的杜威说:“教育即生活。”英国的斯宾塞说:“教育为未来生活之准备。”康德说:“人只有通过教育才成为人,除了有教育所形成的东西之外,他什么也不是。”
教育是一项社会性活动。历史时期不同、社会制度不同,人们对教育的理解不同,教育的目的也不一样。在封建制度下,教育的目的之一是让人们接受封建的统治体系;而在现代文明社会,教育追求的是个人的发展和人格的独立。但其中的核心不变的是,教育是传授知识和技能以生存于社会,以培养人格、传授社会经验以立足于社会。教育的本质就是一个人的社会化的过程。同时,教育是一种广泛影响人的品质、培养人的能力的社会活动,其见效往往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潜移默化的,而不是立竿见影的。教育效果难以简单地量化,难以分析。
由此我们比较出管理和教育的区分:管理的目标是以效率和秩序以实现组织目标,教育的目标是以提升和塑造实现人的社会化;管理者与被管理者之间的地位是不对等的,强调服从,教育者和被教育者之间的地位是平等的,强调互动;管理的目标是短期的、可量化的,教育的目标是长远且不容易量化的;管理是一种行政类的工作,而教育是一种创造性的工作(见表1)。
表1 管理与教育区别值比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