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上海监狱工作第7辑:对劳动功能发展的思考

上海监狱工作第7辑:对劳动功能发展的思考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理论上的重新定位是监狱劳动功能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拓展的源头,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因此,“有机团结”中的差异性和异质性是减少监狱劳动限制性的应当考虑的基础元素。罪犯对监狱劳动认同的实质是对监狱规则的迎合,迎合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缩短刑期,这与“监狱劳动意识”的培养背道而驰。

上海监狱工作第7辑:对劳动功能发展的思考

我们应当肯定监狱劳动存在的合理性,但是也应当看到超出合理范围的制度设计,使监狱劳动陷入了“盛名之下,其实难副”的窘境。本文对监狱劳动功能的解析,所采用的是逆向手法,这并不是要否定监狱劳动存在的合理性,而是为了在阐述监狱劳动理论和实务的缺失上更为有效和鲜明。这种逆向手法,就是从事物的表面裂痕去探究事物的内里。正如加拿大现代都市游吟诗人莱昂纳德·科恩所言:“万物皆有裂痕,那是光照进的地方。”基于上文对监狱劳动功能的解析,本文对监狱劳动功能的发展思考如下:

1.在理论上要重新定位监狱劳动的功能

理论是实践的先导,它的影响既全面,又深远。监狱劳动功能在理论上的重新定位,包括正确认识监狱劳动创造财富、监狱劳动对狱内秩序的作用、监狱劳动对罪犯生理机能的维护等,还包括理性定位监狱劳动对罪犯的道德型塑作用、监狱劳动技能培训对罪犯出狱后谋生就业的作用、监狱劳动对罪犯正确认识劳动的转化作用等。理论上的重新定位是监狱劳动功能在新的条件下进行拓展的源头,它的重要性和迫切性不言而喻。

2.在监狱劳动中创造类似“有机团结”的环境

罪犯群体类似于“机械团结”社会,监狱劳动对罪犯团结合作精神、责任意识、诚信品质和自立信心等方面形成了限制。与“机械团结”社会相对应的是“有机团结”社会,两者社会基础元素的特质正好相反(“机械团结”是以相似性和同质性为基础,“有机团结”是以差异性和异质性为基础)。因此,“有机团结”中的差异性和异质性是减少监狱劳动限制性的应当考虑的基础元素。结合监狱的实际,要在监狱中创造类似于“有机团结”的环境,在具体实践中监狱劳动指标分配、岗位安排和管理中注重罪犯的个体的相对独立性,使罪犯的人格和个体特征在一定范围内得以表现。

3.在监狱劳动中发挥“外部力量”的作用

布洛维“共识性”理论遭受批判之处,正是修正“共识性”理论之处,也是监狱劳动型塑罪犯能得到拓展之处。[47]监狱劳动对罪犯型塑的作用,要发挥车间之外的“外部力量”的作用。在“外部力量”中,对罪犯改造功利性的调节是一个关键因素。罪犯对监狱劳动认同的实质是对监狱规则的迎合,迎合的目的是尽可能地缩短刑期,这与“监狱劳动意识”的培养背道而驰。调节改造的功利性就是在“外部力量”中增加型塑的法码,减少培养“监狱劳动意识”的阻力。

4.削弱罪犯劳动消极状况产生的基础

罪犯劳动消极状况的产生源自“歧视性对比”,其实质是财富和尊敬的渴望。这个实质包含了两个层面的内容,一个是物质层面,一个是精神层面。因此,从物质层面看,应当严格控制狱外经济对罪犯狱内消费的支持,罪犯的狱内开支的来源应是其狱内劳动收入。从精神层看,在罪犯劳动岗位的安排上,要依据罪犯的能力来分配工作,做到尽量公平,使罪犯对劳动岗位的安排能相互认可,既认可自己,也认可对方,以此削弱攀比的基础。

5.重新理顺国家、监狱警察和罪犯三者之间的关系

从抽象的角度看,国家、监狱警察和罪犯是相互独立的,但在监狱的运行中,三者之间并不是非此即彼的关系。在监狱中,国家代表了刑罚正义,监狱警察的工作行为受理性的约束,罪犯的改造受功利性的影响。这三者在监狱运行中有交错性,这里也可以借用物理学中“力”的概念来表示,即三者在用力的指向上是不同一的:国家处于“国家—监狱警察—罪犯”三者的顶端,具有最大优势,可以单方进行意思表示,并最大程度地实现自己的意愿。监狱警察处于“国家—监狱警察—罪犯”三者的中间,要承接自上而下和自下而上两股力量,既要贯彻国家的意图,履行执法职责,矫正罪犯,又要使罪犯的行为符合监狱纪律的要求,不对监狱产生排斥,进而获得升迁或者避免遭受监狱问责。罪犯处于“国家—监狱警察—罪犯”三者的末端,自由意愿的空间最小,但基于功利的考虑,会在改造中进行虚假表示。

“‘生产的政体’概念意味着,生产不仅仅是一个经济学的投入产出问题,微观车间必须同时放在宏观经济政治条件下才能得到深刻理解,即将工作现场与更大范围的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变迁连接起来。”[48]因此,要从正义、理性、功利三个方面入手,以政治、经济制度及其变迁为基础,重新构建国家、监狱警察、罪犯三者在监狱劳动中的关系,这是监狱劳动在管理意义上寻求发展的一个现实途径。

【注释】

[1]加拿大现代都市游吟诗人莱昂纳德·科恩(Leonard Cohen)在Anthem中的歌词:There is a Crack in Everything,That's How the Light Gets in.

[2][美]齐林:《犯罪学及刑罚学》,查良鉴译,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3年版,第450页。

[3]吴宗宪:《当代西方监狱学》,法律出版社2004年版,第757页。

[4]孙雄:《监狱学》,商务印书馆2011年版,第10—12页。

[5]辛国恩等:《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10—311页。

[6]《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09页。

[7][苏]巴格里沙赫马托夫:《刑事责任与刑罚》,韦政强等译,法律出版社1984年版,第86页。

[8]辛国恩等:《毛泽东改造罪犯理论研究》,人民出版社2006年版,第30页。

[9]《马克思恩格斯全集》(第二十卷),中共中央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著作编译局译,人民出版社1971年版,第510页。

[10]同上书,第510—511页。

[11]同上书,第511页。

[12][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24页。

[13]参见[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89—92页。

[14]同上书,第134页。

[15][意]龙勃罗梭:《犯罪人论》,黄风译,中国法制出版社2005年版,第362—363页。

[16][法]涂尔干:《社会分工论》,渠东译,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2000年版,第32页。

[17][美]理查德·霍金斯、杰弗里·P.阿尔珀特:《美国监狱制度——刑罚与正义》,孙晓雳、林遐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57页。

[18][意]菲利:《犯罪社会学》,郭建安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2004年版,第284页。(www.xing528.com)

[19]同上书,第287—288页。

[20][美]理查德·霍金斯、杰弗里·P.阿尔珀特:《美国监狱制度——刑罚与正义》,孙晓雳、林遐译,中国人民公安大学出版社1991年版,第13页。

[21]由于有不同的译法,这里采用郭伶俐的观点,用“共识性劳动理论”进行表述。参见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75页。

[22]布洛维的三本代表性著作,目前只有Manufacturing Consent有中文译本,中文译本中又分两种:一种是林宗弘等把它译为《制造甘愿》(群学出版有限公司2005年版),一种是李荣荣把它译为《制造同意》(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

[23]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8页。

[24]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1页。

[25]布洛维认为:“政治和意识形态并不是上层建筑禁区,而是深深地扎根于经济基础之中……”引自[美]迈克尔·布若威:《制造同意:垄断资本主义劳动过程的变迁》,李荣荣译,商务印书馆2008年版,“叛逆的马克思主义者(代译序)”,第12页。

[26]转引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6页。

[27]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193页。

[28]Michael Burawoy,The Politics of Production:Factory Regimes Under Capitalism and Socialism,London:Verso,1985,p.8.

[29]闻翔、周潇:《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30]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31]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2页。

[32]马克思:《资本论》(第1卷),人民出版社2004年版,第639页。

[33]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06页。

[34]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25页。

[35]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3页。

[36]同上书,第231页。

[37]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4页。

[38][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1页。

[39][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5页。

[40]同上书,第11页。

[41]同上书,第17页。

[42][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29页。

[43]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44][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1页。

[45][美]凡勃伦:《有闲阶级论》,蔡受百译,商务印书馆2013年版,第31页。

[46]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55页。

[47]郭伶俐:《当代西方劳动理论批判:兼论马克思劳动理论的当代意义》,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11年版,第231页。

[48]闻翔、周潇:《西方劳动过程理论与中国经验:一个批判性的述评》,《中国社会科学》2007年第3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