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失衡土壤:监狱组织管理弊端,上海监狱工作研究第7辑

失衡土壤:监狱组织管理弊端,上海监狱工作研究第7辑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指一种对权力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并以规则为主体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官僚制组织由组织规则和章程维持运转,规则和章程是组织成员办事依据。政府组织结构中的监狱系统具有官僚制的明显特征,因此,它同时也具有官僚制的弊端。取悦领导要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就是监管安全的目标。舆论监督的特性使新媒体无法在专业性较强的“罪犯矫正”领域进行评判,而只是把目光聚焦于监狱的“规范执法”领域。

官僚制又称科层制,是指一种对权力职能和职位进行分工和分层并以规则为主体管理的组织体系和管理方式。[19]它既是一种组织机构,又是一种管理方式。它与不负责任、无所事事的官僚主义含义不同。官僚制具有以下特征:第一,专业化。在官僚制组织中,工作任务是根据工作类型和目的来划分的,有明确的职责;第二,层级制(等级制)。官僚制组织中的职位按等级依次排列,下级服从上级的命令;第三,规则化。官僚制组织由组织规则和章程维持运转,规则和章程是组织成员办事依据。随着社会的发展,官僚制的弊端逐渐显露,主要表现为官僚制压制了人的个性,积极性和创造性受到限制;僵化导致效率低下;下级对上级的唯命是从导致行为与目标偏离,等等。官僚制提出后,在政府和企业实践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韦伯认为,“官僚制的精确性、稳定性、纪律的严厉程度,以及它的可靠性,无不优越于任何其他形式”[20],所以他预言,人类在以后的发展中将普遍采用这种组织形态。政府组织结构中的监狱系统具有官僚制的明显特征,因此,它同时也具有官僚制的弊端。

在监狱官僚制中,它的组织结构呈金字塔结构,层级制使下一层级受制于上一层级;人事任命自上而下使下一层级的领导,受制于上一层级的领导。任命制对官员评判的主观性,使升迁与绩效可以相对分离。戈登·塔洛克认为“政治人”以职务升迁为中心的动机是“在等级制中取得成功、升职的意愿”,并非所有的官员都想得到晋升。然而,“等级制中的大部分成员至少都有某种升职的意愿;而在已经成功晋升的较高职位的那些人中,继续升职的意愿会相当强”。[21]层级制受制于人的特征与官员升迁动机的结合使人们在实现组织目标与取悦领导之间开始权衡。最为理想的下级官员是既能有效实现组织目标,又能讨领导个人喜欢的人。组织目标的有效实现需要学识、毅力、洞察力、时间等元素,这比讨好一个领导难得多。在大多数情况下,理想的“政治人”总是凤毛麟角。因此,庞大的官员队伍中取悦领导成了实现晋升的最佳路径。在这个意义上“人际关系”被评定为官场第一生产力。“当等级制中的某个成员选择了一种最利于他自己职务升迁但对实现组织目标并非最佳的做法时,有两大弊病值得引起注意。首先,不管怎么说,组织目标不能最大程度地实现了;其次,集中在等级制顶层附近的、对组织的‘功能’并不特别感兴趣的人增多了。”[22]

现代监狱被赋予特殊预防和一般预防的功能,它们也是监狱组织的目标。监狱特殊预防目标分为基础目标与终极目标,具有层级结构的特点。规范执法是基础目标,矫正罪犯是终极目标。如前文所述,矫正罪犯的终极目标在价值和实务中具有难以逾越的界线,而且在考评的技术操作上难以衡量。规范执法的基础目标较终极目标易于实现,且易于量化考核。监狱中选择取悦领导来实现晋升的官员,除了投领导个人所好外,还需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如果把矫正罪犯比作监狱组织的进攻性目标,那么监管安全则是防御性目标。在监狱组织的目标结构中(见图2),最让公众不能容忍的是隔离防范目标无法实现。防御性目标的失败,将触动公众的心理底线。因此,监狱形成了一套以隔离防范为中心的监管安全目标体系。取悦领导要实现一定的组织目标就是监管安全的目标。说这是“一定”的组织目标,是因为监管安全是基础目标的内容之一,而隔离防范是监管安全的次级目标,它们在监狱组织整个目标结构中只占一定的比例,而并非全部。这“一定”的组织目标是防御性的,所以只要不发生就是取得实效,就是功,因此,“无过即是功”被奉为经典法则。(www.xing528.com)

图2 监狱组织目标层级结构图

监管安全防御性目标失败的社会效果远比矫正罪犯没有取得实效来得严重,所以以监管安全体系为核心的规范执法工作比矫正罪犯更被看重。在新媒体时代,新媒体舆论监督在监狱工作效果与取悦领导之间形成了一种更加快捷的传递方式。新媒体的发展把监狱整体引入了公众视野,监狱工作效果受到新媒体的审视。舆论监督的特性使新媒体无法在专业性较强的“罪犯矫正”领域进行评判,而只是把目光聚焦于监狱的“规范执法”领域。受新媒体监督的影响,公众更易于把目光聚焦于监狱的“规范执法”上,监狱层级制的上一层级更加注重下一层级的“规范执法”工作,下一层级取悦上一层级更加把重心放在领导关心的“规范执法”领域。这样,“规范执法”的组织目标经过层层放大,最终被无限放大,形成了对矫正罪犯工作的压倒性挤兑。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