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唐代伟人李白的华丽诗篇与苦难人生:贺知章感叹他是谪仙

唐代伟人李白的华丽诗篇与苦难人生:贺知章感叹他是谪仙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生于大唐,亦成为大唐无法抹去的华丽诗篇。他是李白,世人称之为谪仙人。但世上从来不存在真正的谪仙,李白,他不过是尘世中苦苦挣扎的众生之一罢了。但可惜,他没有政治才能,更可悲,李白毫不自知,他永远在逆流而行,永远在泥潭里摸索。贺知章读之,惊称其为“子,谪仙人也”。此等心境,李白从不在人间。鞠躬尽瘁,死而后已战败时节,帝王又卧病在床,可谓是四面楚歌,背水一战。

唐代伟人李白的华丽诗篇与苦难人生:贺知章感叹他是谪仙

东坡人

康 熙(九年级

如那蒙尘之剑,散去尘灰时的犀利锋芒;又如陈年老酿,细饮慢品时的热烈豪放;亦如羁旅行者,浪迹天涯时的逍遥自在。他是如此不羁,他的诗又是这样多情多变。

他倚在床头,默默地思念着自己故去的女人,十年辛酸苦雨漂泊了半生,昨夜仿佛还在眼前,但她,一个人默默地守护着他,却被时间的流逝无情地冲刷走了,留下的,只有那一张张时时浮现的笑脸,那一声声如在耳边的轻唤,他不由得老泪纵横。柔和的月光照在他身上,“十年生死两茫茫”的等待,让他疲惫不堪,沉沉睡去了。梦中,他仿佛又回到了少年时代,身着锦衣,轻轻地走在她窗前,“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这是怎样的一种思念。“千里孤坟,无处话凄凉”,官场的失利,处世的凄凉,命运的坎坷……但千言万语,却化作了多少温热,划过脸颊,话到唇边唇又止,泪上心头悲难释,这是怎样的一种悲痛!

手挽雕弓,北狩天狼。拥有博大的才气,对政治局势有自己的看法,却被贬到地方。强烈的爱国主义精神、胸有大志的气魄,使他在密州的郊猎中,怀才不遇的心情涌上心头——他渴望得到朝廷的重用呀!“鬓微霜,又何妨!”这般的豪放炽热之下,即使不年轻又如何?但自身理想与现实的重重矛盾,又让他感到无比压抑,虽然已不再年轻,却拥有比年轻人还要“狂”的想法,一个“狂”字概括了他的思想与心情。压抑、痛苦、愤懑,何时才能真正被人们所认同?何时才能让自己的思想被朝廷采纳呢?这种痛苦,大概只有他自己能体会吧。

竹杖芒鞋于一身,吟笑徐行且一路。他渴望的是披一袭蓑衣,让心灵沐浴着自由的春光,任凭那湖海烟雨、任凭那山高水阔,都泰然度此生。苏轼的灵魂轮廓是潇洒的,在潇洒中却丝毫不少侠气如虹,在他看来,倒行归隐山水中才是最为逍遥的事。

他,一改宋词中凄凄楚楚的婉约,开创出豪放诗词;他,才华横溢,却一直怀才不遇;他,不畏挫折,历经坎坷,终于铸成壮丽诗篇!

苏轼的一生,就是一首诗,一支绝唱!

渡 尘

周雨涵(九年级)

他自山中踏月而来,步跨千山,飞渡万水,携一身正气清光。他醉酒仍能挥毫,天地间抒不完豪情。他处处不可容身,又处处可容身。他生于大唐,亦成为大唐无法抹去的华丽诗篇。

他是李白,世人称之为谪仙人。

李白真的是谪仙人吗?

世人都说他潇洒肆意,不为尘世束缚。但世上从来不存在真正的谪仙,李白,他不过是尘世中苦苦挣扎的众生之一罢了。他年少成名,却无法参加科举,实现抱负,此为不幸之一。他浪迹天涯,四处结交朋友,为官职四处奔走,却屡次无果,此为不幸之二。35岁那年,在玄宗狩猎期间,他作上《大猎赋》,玄宗大喜,奉之为供奉翰林,同时被当时大文豪贺知章和玉真公主推崇。民间有力士脱靴国忠捧砚一说,名声动长安,一时风光无限。供奉翰林终究不是正当官职,作为“诗侍林”,他能做的只有用自己的才情写诗取悦皇帝而已。此为不幸之三。他一生都在追求梦想,想施展自己的抱负。但可惜,他没有政治才能,更可悲,李白毫不自知,他永远在逆流而行,永远在泥潭里摸索。空有才华,却无路可走。他为此困顿,却从不服输。明明写出“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名句,却大作极尽浮夸之文章,攀附权贵以求职。李白他仍在凡间,也许他是天上落下的星子,但是他的光辉只在红尘。

李白亦使我佩服。可以说他就是谪仙。他的一生平淡又传奇,李白生于巴蜀,幼时便才情初现,5岁便能诵诗,少年成名,15岁便受到名流赞誉,18岁游蜀历练,喜好剑术,颇有侠者风范。再大些,青年人意气风发,出蜀游历,开始浪迹天涯。他游遍山水,睹尽河山,交天下豪杰。眼界卓越,情思卓越,非常人可比。志向明确,跨越千里至长安。他做过侠客,师从大唐第一剑客,他做过官,他是道士,他的一生都在漂泊。

细数中华文明上下五千年,说起李白,那是浪漫的冠绝古今之人。他的文章浑然天成,诗句从心化出,仿佛上天暗中帮助。随手一笔,就成千古名篇。

他奇筋妙骨,司马承祯称他“有仙风道骨,可与神游八极之表”。他有《蜀道难》,以天上仙的视角,俯瞰苍茫蜀仙。贺知章读之,惊称其为“子,谪仙人也”。他写侠客“十步杀一人,千里不留行”,写佳人“美人一笑褰珠箔,遥指红楼是妾家”。凡我们心灵所至,他都有所描画,诗意阔然,心境也阔然。他经历过繁华,也经历过沧桑,却始终保持一颗纯洁诚挚热情之心。在夜郎赐金放还,仍能写出“两岸猿声啼不住,轻舟已过万重山”的佳句。对于自身苦难,李白从未提及,他的诗永远透露出自信和张扬。是深入人心的不羁,是冲破束缚的傲然。即使他真实地感受到痛苦,但仍一头冲进红尘,仍然肆意。

无论如何,他都同样“我辈岂是蓬蒿人”,少年便是如此,垂老之年亦是如此。他像明亮的太阳,就算乌云遮蔽苍穹,仍然骄傲地散发光芒,清高不拘。此等心境,李白从不在人间。

水中捞月,他从船上纵身一跃,带着最爱的酒壶,终于回到了天上。

炯炯目光爱国情

兰秋行(九年级)

缕缕目光,散发着坚定的光芒,穿过千年时光长河,穿过数载历史洪流,不减其芒,那蕴含其中的力量,让生活在混沌的天地间的人们清醒,寻找光明

——题记

爱国情不只是诗文之间的笔墨,不只是苍茫天空下一声嘹亮的嘶吼,不只是伏案苦学,寒窗十年。它可以包含在一个眼神之中。这眼神,可以穿透时光,照亮当代的天空,照亮人们的心间。

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战败时节,帝王又卧病在床,可谓是四面楚歌,背水一战。可是在这其间,一缕目光打破了阴云,穿透了乌云,照亮了大千。

帝王躺在床上,你跪在病榻旁,静静地聆听着帝王最后的嘱咐,明明告诉过自己不能流泪,不能让帝王不安心,但是流水止不住,打湿了满身衣。岁月让你白了发,时光褪去你年少风华,昔日面如冠玉的年轻人,有的只是满心愁绪,苍苍两鬓,临危受命,托孤匡国,任重道远,但是你的内心仍在不住地呐喊:“死而后已酬三顾!”

你拭去眼泪,踱至殿外,眼神间不再是愁苦,而是满腔热血,那澄清坚定的目光穿过层层楼阁,穿过沙土疆场,穿过史册文书,穿过历史长河,宣告自己愿为蜀献身,用满腹才华深入不毛,北定中原,匡扶汉室,还于旧都!

“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你——诸葛孔明,用坚毅的目光,一扫历史尘烟,穿透了万里高空,点亮了亘古不变匡国救国的老臣心。

玉佩陆离,山河破碎

你是千古不变的明星,闪烁在九天高空之上,你是高空飞翔的飞鸟,清气溢满了乾坤。你的目光,悲凉却清澈,深深烙印在百姓心中。

你原本是楚怀王的大臣,本应该是荣华富贵享不尽,但是因小人嫉妒,上官大夫和令尹子兰勾结,在太子面前诋毁你、侮辱你,你便失去了君王的信任。你有心报国,却屡屡碰壁,但你执着,不放弃,最后鼻青脸肿,衣衫褴褛,被流放、被驱逐,你满腔悲愤,却不知如何发泄,最后只能落拓江湖,写下了《怀沙》,怀石投汨罗江自尽,江下双目不瞑,守望着自己的祖国。

你的建议不被采纳,你的才华无法施展,但是你的报国之心却在燃烧,那光芒从你的双眼中透露出,那是不屈服!那是爱国!爱江山百姓!光芒不熄,欲与太阳试比明!

“举世皆浊我独清,众人皆醉我独醒!”你——屈原,用自己的血肉之躯,写下了千古长河也湮没不了的爱国情!你的目光,平静了历史风浪,辽阔了万里长川,铺染了赤子之心的报国图。

春城草木,皆染伤情

安史之乱,藩镇割据,日益衰落的王朝让你殚精竭虑,百姓有苦难言,昔日繁华已逝,当年的岐王宅、崔九堂也凄清了,然而你的爱国之心不会凄凉,你的目光不会熄灭,不会动摇!它在你的笔墨之间点燃了后人的情怀!

又是春天,但是没有了鸟啼花香,有的只是十里烽烟,有的只是萧索了的草堂,你在案边写着到不了家乡的乡书,不时搔一下自己花白的头发,望着窗外的悲凉,心中满是愁苦,你知道唐朝已经衰落了,你知道天下已经大乱了,但是你还是不忘百姓,不忘人民,可是你能做的又有什么呢?你一身诗才,笔墨功夫了得,便写下诗歌,来安慰百姓,来警醒统治者。你的目光,穿过了百里城池,穿过了厚厚的宫墙,到达殿上。那炽热的眼神,让后生万分敬佩!

你在破落的草堂间,在漏雨的屋榻上,高声吟诵着。轻轻推开窗,看见雨中飘忽不定的红色,听着杜鹃啼血,而你像是在望眼前的萧瑟,又像是在望天下的凄凉。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你——杜甫,心中的担忧、愁闷、痛苦,在你的心间发酵、燃烧,从你的双目间迸射而出!那是一道让烟云避散,让群星羞惭的光芒!破碎的山河不破的心!回春的是草木,燃起的是心灵!流着的泪不能遮挡那炽热的光!历史的浮尘遮不住那耀眼的光!照亮唐朝,照亮今朝!

伶仃孤影,爱国情深

干戈寥落四周星时,你兵败被俘,但是你不屈服,不怨天尤人,只是关心山河祖国。在牢车间坐了三年之久,义正词严地拒绝了敌人的劝降,你的目光坚毅而有力。

你在牢车间,不动如山,即使元世祖忽必烈驾到也不能让你惊动半分,他答应给你丞相之职,但是你目光坚定,丝毫不为所动,只是摇摇头,道:“唯有以死报国,我一无所求。”临刑前,监斩官凑近你,告诉你现在投降,可免去一死,还能保住丞相之职,但是你丝毫没有动摇,双目圆睁,怒喝道:“无需多言!”

你所到之处,留下了不可磨灭的爱国情怀,你的才华献给了国,你的生命献给了国,你的一生献给了国,你的目光是如此的坚毅而澄澈!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你——文天祥,用自己的血,染红了自己的赤子之心,你的目光宛如烈火一般,拨开了明朝云尘,跨越千年,展现着报国雄心!

爱国之情从古至今从未间断,辛亥革命南昌起义、长征中每一位革命者坚定的眼神,到今天的华为公司在被美国垄断芯片来源后,华为老总表示自己有芯片技术时那自信的眼神,这些实实在在的例子,宣告着中华民族的赤子之心从未间断,那炽热有力的眼神从未消失!

历史的长河遮不住这些光芒,澄清的双眼不会沾染尘世的浑浊。古往今来,目光太多,而目光中不变的是这颗赤子之心,不变的是忧国、匡国、救国的情怀,即使繁花褪色、尘埃散落,它们也不会渐渐搁浅!它们将穿过云烟,指向桃园彼方!

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帅 红(九年级)

有人夸赞她乃千古第一才女,对她的诗词推崇备至;有人嗤笑她一介女流不自量力,说她矫揉造作,名不副实。对于李易安到底是一个什么样的女子,众说纷纭,莫衷一是。但抛开这些前人的评价,透过我的眼睛去看,我才看见传说中“不徒俯视巾帼,直欲压倒须眉”的李易安。

李易安,名清照,号易安居士。宋神宗元丰七年,生于齐州章丘的一个书香门第。其父李格非为当时著名学者兼散文家,身居士大夫之职,对古文颇有研究;其母王氏出生于官宦之家,也是能诗会文才情了得,有极高的文学素养。李清照家里,常常是贵客盈门,高朋满座。耳濡目染之下,李清照少年时代便工诗善词。这一时期的李清照大部分时间是在风景如画、人文荟萃的家乡历城度过的,后因父亲做官,李清照一家便迁至东京。此时的李清照既受到了家乡水土的养育,又为都市社会风气和文学气氛所熏染,作出了《浣溪沙》《如梦令》这类富有小女儿情趣的词,也有像《浯溪中兴颂诗和张文潜》这类忧国忧民的诗。(www.xing528.com)

李清照少女时,词名便轰动京师,引得太学生赵明诚为她大做相思之梦。李清照初见赵明诚时,小女儿的娇羞更是显露无遗,“倚门回首,却把青梅嗅”。就这样,李清照18岁那年,与太学生赵明诚结了婚。俩人琴瑟和鸣,如胶似漆,志趣相投,感情融洽,互相鼓励,说说笑笑,无比浪漫。好景不长,因为赵明诚在外做官,俩人长期分离,这时期李清照的诗带着一股闺怨气息。一年重阳节,李清照作了那首著名的《醉花阴》,寄给在外当官的丈夫,其中三句:“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更是被赵明诚的好友陆德夫连连称赞。1107年,因一系列的政治原因,赵明诚夫妇回到青州故居,过了十年乡居生活。他们节衣缩食,搜求金石古籍,度过了一段平生少有的美满时光。期间也作了《蝶恋花·晚止昌乐馆寄姊妹》和《感怀》这样的诗。

1127年“靖康之变”爆发,北宋朝廷陷于危难中,其夫赵明诚被授予官职,但却临危潜逃,夫妻感情出现裂痕。在此期间,李清照也作了不少诗词来讽刺一味求和的朝廷。第二年逃亡江西途中,李清照行至乌江时写下有名的《夏日绝句》,赞项羽而讽刺赵明诚,赵明诚羞愧难当,后于赴任途中死去。丈夫的去世,让李清照绝望万分,提笔写下了千古绝唱《声声慢》,也有“白日正中,叹庞翁之机捷;坚城自堕,怜杞妇之悲深”这样的祭文。自此,李清照孤苦伶仃,无依无靠。而这时的李清照恰好遇见了虚情假意的张汝舟,后发现张汝舟官职涉假,大义灭亲。目睹了国破家亡的李清照“虽处忧患穷困而志不屈”,在“寻寻觅觅、冷冷清清”的晚年,她殚精竭虑,编撰《金石录》,完成丈夫未竟之功。既写成《打马图经》并《序》,又作《打马赋》接游戏文字,歌颂英良,又曾作《武陵春》词感叹自身凄苦命运,还作《题八咏楼》诗,堪称千古绝唱。后寂寞地死在江南。

斯人若彩虹,遇上方知有。胡适夸赞李清照:“她是最会做白话词的。”吕思勉说她:“诚一代之才媛也。”容肇祖评价道:“李清照是中国文学史上一个最有天才的女子。”诸如此类,不再赘述。但透过千年光阴看去,李易安确实称得上是灵魂有香气的女子。

我读懂了你

徐雅君(九年级)

“学通经史,属文日数千言”,你深受父亲影响,年未及冠便饱读诗书,才有了日后的文学成就。

可惜时过境迁,北宋开始出现政治动荡,繁荣的背后隐藏着危机。朝野风雨凋零,在你眼中的,已不是自己20岁时所见的“平和世界”。

眼见饱受新法迫害的百姓们,你极力反抗,最终不容于朝廷,你义愤填膺自求外放。三年任满,调往密州任知州县令,政绩显赫,深得民心。

就在你渐入佳境时,生活如同一瓢冷水般浇醒了你。有人故意扭曲你的诗词,以讽刺新法为名大做文章。于是你便背着一身骂名,带着一身脏水被贬入黄州。

“惊起却回头,有恨无人省。拣尽寒枝不肯栖,寂寞沙洲冷。”即使在萧索的黄州,你也不忘初心,以高旷洒脱的心境,挥笔道出自己心中的坚定。苦难终使你振作,使你成长。就像尖啸的山风止于谷口,化作温柔的何须;湍急的河流缓于河口,化作涓涓的长流;不公的苦难收于绚丽的人生,化作点点淡泊。

于是你从黄州突围,终成赤壁二赋,大江一词,名传千古,恩泽了后世无数书生骚客。你面对滚滚长江,发出无限感慨,“哀吾生之须臾,羡长江之无穷”,叹出了人生的渺小,也叹出了渺小人儿的伟大志向。

你面临的那些烦心琐事随一句“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统统沉入滚滚波涛之中。

而后宋哲宗即位,但你一身正气,不愿阿谀奉承,也不愿见谅于旧党,于是你再次申请外调。谁知,这一调便再也没有回过京城。

从意气风发一展宏图的少年到最后客死他乡,你的一生跌宕起伏,体会到了人生无常世间冷暖,但你豁达,作出“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的洒脱。终其一生,不悔矣。

我心中的那枝花

沈思奇(九年级)

大河百代,众浪齐奔,淘尽万古英雄汉;词苑千载,群芳竞秀,盛开一枝女儿花。那易安居士,便是这枝花。她被人誉为“千古第一才女”,她是宋代女词人,婉约词的代表,可以说,无人不知李清照。

她生于官宦之家、书香门第,是真正的名门大小姐。在这样良好的文学氛围里,开明的家庭环境中,李清照终是不出意外地成为一位德貌双全的女子。一品便觉她应是个婉约的女子,的确,从她的诗歌中能知她婉约,但是,如果在讨论理解李清照之作时,过分强调她这一方面的风格,将她局限在女性的框架里,却是有失偏颇的。

十多岁闺阁少女时代,她天资聪颖活泼乐观,如同寻常人家女儿般享受她最美好的青春年华。蹴罢秋千,起来慵整纤纤手,有人来便觉羞,倚门回首,又嗅青梅,她也时常散发自己青春时的活泼气。她也在雨疏风骤时浓睡不消残酒惜春自怜。她还误入过藕花深处,尽兴享受美妙时光。少女的娇俏可爱,也衬在了词中。不仅如此,爱情的到来也让她美好的人生更上一层楼,诗歌也由青涩变为了躲在墙边看自己心上人的爱恋和缠绵伤感的情丝,如她写道:“此情无计可消除,才下眉头,却上心头。”

但实际上,她绝不是一个只会吟唱哀婉缠绵之词、娇柔顺从的普通女子,她的身上更有不输给男儿的豪情!这也是我对李清照最欣赏之处。建炎四年,苗刘兵变,李清照在逃难时写下众所周知的《渔家傲》:“天接云涛连晓雾,星河欲转千帆舞,仿佛梦魂归帝所……”其豪壮开阔的胸襟,又何输男儿?又怎见半点粉钗气!她逃亡路过乌江,又写下“生当作人杰,死亦为鬼雄”,又何处能看见半分柔顺!

后来家破人亡,人生坠入黑暗跌落谷底。本以为遇见光明,没想到只是虚假的烛影,她敢爱敢恨,举发张汝舟,她不悔。想那九日黑暗,她又是怎样度过的?她一定每日每夜都在回首往昔,想象归途,发现已经恍若隔世,自己深陷泥潭,满目荆棘,何处找那些美好的旧梦和心爱的故人?但我相信她一定是不悔的,因为她是李清照!

因为她是李清照,所以她选择直面人生孤独和寂寞。在失去爱和温暖后,她选择与苦酒相陪,与诗词为伴。她半生阳光半生冷,那个没能在现实生活中找到家的李清照,在诗词中找到了自己最后的家,那个家忧伤中含着慰藉,这也足够使她在未来对抗尘世的孤独和苦难。人比黄花瘦的李清照,用这些词来温暖寒冷的躯体,成为婉约派的顶级词人,成为家喻户晓的女词人李清照。不幸中的万幸,她活成了自己,活成了李清照。

后来她郁郁而终,不知在最后,她是否还在留恋她嗅过的青梅,惊起的鸥鹭,或是却上心头的悸动,看梧桐细雨的孤独,更或者是孑然一身,无怨也无悔。

宋代大理学家朱熹说:“本朝妇人能文,只有李易安与魏夫人。”所以我一直认定,李清照在哪里,南宋词坛的高峰就在哪里。

以诗酿酒

李垟炀(九年级)

“诗者,志之所之也。在心为志,发言为诗。”从远古走来,心口相传,或歌或舞,包罗万象,含蓄蕴藉,博大精深。人们把对自然的热爱,对社会的礼赞,对理想的渴望,对信念的坚守,凝成精致优美的诗行,或婉约,或豪放,或浪漫,或朦胧,代代吟咏,薪火相传。

诗人把自己的情感藏在短小的字里行间,于是意境便诞生了;为了让诗中的意境悠长深邃而富有层次,诗人常常把大千世界的繁华万物交织在诗中,让它们来诉说自己波澜起伏的故事,于是意象便诞生了。

酒,便是这千古文人最钟爱的意象之一。

说起酒,你能想到什么?——乙醇?还是五粮液、二锅头?在诗客心中,酒便是他们最为忠贞的朋友与听客,俗话说“无酒不成诗”,许多即兴而起的诗作都是借由酒这种神奇的催化剂而流芳千古。

与酒最有渊源的便是李白了吧。

他是诗仙,更是酒仙。杯酒下肚,长袖一挥,便是“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此时,李白已经在翰林院任职,正是事业的巅峰时刻。但他只是沉迷在花前月下,孤独地和自己推杯换盏。漫漫长夜,内心的惆怅与谁排遣?也许只有明月才是自己最忠实的听客吧。但是,“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醉时相交欢,醒后各分散。”这月亮不会饮酒,影子也只能随他而动;他唱歌,有月亮倾听,他起舞,有影子相随。醉时交相欢乐,醒后各奔东西,原来这月亮也有消散的一刻。也许到了清晨,花间树下,就只剩下一个抱着酒坛呼呼大睡的李太白了吧。

也许你会觉得,这些不过是李白喝醉后的胡言乱语,但相比那些推敲琢磨、语不惊人死不休的诗歌来说,这首充满“酒气”的《月下独酌》,最为醉人。

李白诗中“酒精度数”最高的当数《清平调》了。

“云想衣裳花想容,春风拂槛露华浓。若非群玉山头见,会向瑶台月下逢。”

牡丹盛开的春天,唐玄宗为杨贵妃在庭院中举行盛会。在姹紫嫣红、绿红交接的花丛中,远远地坐着一位“犹抱琵琶半遮面”的杨玉环。这让人不禁联想——富贵之极的牡丹和倾国倾城的贵妃,究竟谁的美貌更胜一筹?此时,醉态毕现的太白给出了答案:云想衣裳花想容。

看到天空中缥缈的云彩,人们就联想起贵妃飘逸的衣裙;看到庭院中盛开的牡丹,人们就联想到了贵妃娇美的容颜——人似花美,花衬人开。这么出众的美人,如果不是传说中神仙的居所,那就只有王母娘娘的宫殿才能遇见了。

读完此诗,杨贵妃给我留下的第一印象——“牡丹仙女”。似牡丹一样美丽的仙女,只有以酒为笔的太白才能发出这么唯美的赞叹。

可这世间爱酒的不止男人,我的“女神”——李清照,更是一位“酒中仙”。

也许你会反驳:婉约词派的代表,岂是一个一身酒气的落魄女子?那请你看看这句“三杯两盏淡酒,怎敌他、晚来风急?”还有这句“常记溪亭日暮,沉醉不知归路。兴尽晚回舟,误入藕花深处。争渡,争渡,惊起一滩鸥鹭。”再读读这句“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这些词中都不约而同地出现“酒”“醉”字。但怎样也读不出太白醉后飘飘欲仙的味道。如果李白的诗犹如醇香刚烈的茅台,那李清照的词便是一坛陈年女儿红,后劲十足,唇齿留香。从中品尝到的,是大家闺秀道不尽的故事和南下后说不出的愁苦。

她爱酒,爱的不是那沁人心脾的味道,而是那醉后可以做个半世闲人的海市蜃楼。她借酒消去那舴艋小舟也装不下的愁思,但怎料人越醉,心越痛。

“昨夜雨疏风骤,浓睡不消残酒。试问卷帘人,却道海棠依旧。知否,知否,应是绿肥红瘦。”

此词话到七分,酒至微醺,笔墨疏宕,言辞委婉,古朴残破,含蓄蕴藉,不完而美。一位酣睡一夜、酒意未消的女词人醒来,依稀记得昨晚的骤风疏雨,无奈的她只好试问卷帘的侍女:“海棠花依旧如故?”侍女不急不慢地答道:“海棠依旧。”可是一夜的风雨,花应该全被打落了呀!

也许她真正想问的,不是海棠依旧,而是自己半世如梦的人生,是否还能像海棠花一样傲雨盛开。于是她发出了感叹:“知道吗?知道吗?应是绿叶繁茂,红花凋零。”

李白的《月下独酌》和李清照的《如梦令》,是许多人心目中最醉人的芬芳。

其实,历史上这样的“酒客”不在少数,他们把自己的情思酿成一坛美酒,尘封在时光的土壤中慢慢沉淀、发酵,待我们后人重启之时,已然是坛馥郁的陈年佳酿,像李白“茅台”的刚烈,杜甫“老窖”的清爽,还有李清照“女儿红”的深沉……

赏诗即品酒,下次读诗时可要小心醉倒哦!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