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菊花意象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菊花意象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借物来传达思想、情感、志趣等抽象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常见手法之一,而菊就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此外,还选取了课外四首与菊相关但侧重不同的诗词,希望学生能从中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菊意象的多种内涵意蕴。今天,让我们一起采撷一朵黄花,去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菊意象。

一、选文

饮酒(其五)[东晋]陶渊明

(部编版八年级上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寒菊[宋]郑思肖

(课外)

花开不并百花丛,独立疏篱趣未穷。

宁可枝头抱香死,何曾吹落北风中。

醉花阴[宋]李清照

(课外)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不第后赋菊[唐]黄 巢

(课外)

待到秋来九月八,我花开后百花杀。

冲天香阵透长安,满城尽带黄金甲。

菊花[明]唐 寅

(课外)

故园三径吐幽丛,一夜玄霜坠碧空。

多少天涯未归客,尽借篱落看秋风。

二、选文分析

《饮酒(其五)》是晋代诗人陶渊明创作的组诗中的一首。诗歌主要叙写了诗人辞官归隐后的田园生活情趣。前四句以问答形式,表现出诗人虽仍生活在俗世中,但因远离世俗名利而获得了内心的宁静,然后向我们展现了一幅诗人悠然恬淡的隐居生活图景——夕阳西下,诗人醉酒微醺,在东篱下采菊,抬起头来不经意间望见远处南山,山气氤氲,云霞灿烂,飞鸟结伴而归。全诗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远离尘俗、悠然自得的心境,反映了诗人厌倦官场腐败、不与统治者同流合污的思想情感。

《寒菊》是宋末诗人郑思肖的作品。这是一首咏物诗,诗人托物言志,抓住菊的自然物性特征,以“不并百花”“独立疏篱”来表现菊的独立高洁、不随世俗,“抱香死”表现菊宁死也不向寒风屈服的精神特性,诗人借菊的特性传达出自己高洁傲岸、坚贞不屈的爱国主义情操。

《醉花阴》是李清照早期作品,创作于与丈夫婚后分隔两地之时。词作开篇即以“愁永昼”营造出一种凄凉哀愁的氛围,描绘了词人重阳佳节在东篱下独自把酒采菊的情景,并化用诗句“馨香盈怀袖,路远莫致之”来传达对丈夫的无限思念,呼应上片的“愁”字。词作最后以花木之瘦比人之瘦,传达出词人因思念丈夫而不得相见的哀怨悲愁。全词明白晓畅,情感细腻深沉。

《不第后赋菊》是唐末农民起义领袖黄巢所作的咏物诗。诗歌运用比拟手法,将菊花人格化,畅想出秋日黄菊凌寒而开、香气冲天的勃勃生气,和全城盛放,仿佛身披黄金甲的飒飒英姿。诗人赋予了菊花高洁品格和昂扬斗志,借此展示出个人不因眼前失败而气馁,反而愈挫愈勇,势要冲天而起的决心和斗志。全诗辞藻瑰丽,设喻新颖,激越昂扬。

《菊花》是明代文人唐寅所写的一首托物寄兴的诗,诗歌清新淡雅,浅近直白。前两句描写故园菊花绽放,清幽淡然,不事张扬,仿佛是随一夜玄霜凌空坠落,在淡然中凸现其品质。后两句是诗人的托物起兴,写到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实则暗含了诗人自己,像所有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一样,从这篱落下绽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诗歌传达出诗人羁旅漂泊的愁苦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本堂教学设计的中心议题是古诗词中的菊意象,所以首先要明确意象的含义。意象,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简单地说,意象就是寓“意”之“象”,是用来寄托主观情思的客观物象,是主观的“意”和客观的“象”的结合,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借物来传达思想、情感、志趣等抽象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常见手法之一,而菊就是古代诗词中一种常见的意象。

经过长时间的积淀,一些意象固定下了某些特定意义,例如“月”常被赋予“乡思”这一内涵。菊,又称黄花,在被文人写进诗词后,也具有了一些特定内涵。本堂课旨在通过教学几首有关于菊的诗词,带领学生理解诗词内容,体会诗人情感,探究诗词中菊意象的内涵意蕴。部编版初中语文教材中有关菊的诗词有两首,本次选用的是陶渊明的《饮酒(其五)》。此外,还选取了课外四首与菊相关但侧重不同的诗词,希望学生能从中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菊意象的多种内涵意蕴。

文本使用:首先,回顾《饮酒(其五)》,带领学生回顾诗歌内容,分析“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一句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追求,进而引导学生发现诗中体现诗人志趣追求的意象是“菊”,引入本课主题,了解意象的含义,并进入对中国古代诗词中菊意象的探究分析。

其次,学习并比读《寒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不第后赋菊》三首作品,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诵读诗词,结合具体诗句,从菊的形象特点、诗人情感、诗歌表现手法、菊的内涵意蕴几方面分析三首作品,并运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将写作背景适时地展示给学生,使学生能准确解读诗词作品,并在比读中了解菊意象的丰富内涵意蕴。

再次,读《菊花》。学生根据分析前三首诗词的方法,自我诵读并分析该诗中菊的形象特点、诗人情感、菊的内涵意蕴等,这既是对菊意象内涵意蕴的补充,又是对学生解读诗词,分析诗词内容,把握诗人情感,探究意象内涵的能力的训练和巩固。

最后,通过回顾几首诗词,整体把握古典诗词中菊意象的内涵意蕴,并探究为何同一物象会具有不同的内涵,引导学生初步认知“景语”“情语”概念。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导入:菊是我们生活中常见的一种植物,于霜寒秋日凌寒自开,常以灿灿金黄展示它的容姿,故又被称为黄花。自屈原在《离骚》中写下“朝饮木兰之坠露兮,夕餐秋菊之落英”,菊就受到历代文人墨客的青睐。今天,让我们一起采撷一朵黄花,去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菊意象。

学生活动:思考什么是意象,并用自己的话谈一谈。(www.xing528.com)

明确:意象,是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古人认为意是内在的抽象的心意,像是外在的具体的物象;意源于内心并借助于象来表达,象其实是意的寄托物。

(二)回顾《饮酒(其五)》

(1)过渡:陶渊明爱菊,古来共知,我们一起来看看他采下的那朵菊花。

(2)学生活动:诵读诗歌,结合诗歌内容谈谈“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体现了诗人怎样的志趣?

明确:诗句描写诗人饮酒后在东篱下采撷菊花,抬起头来,不经意间悠然望见远处南山,体现了诗人沉醉自然生活,宁静淡泊、悠然自得的人生志趣。

(3)追问:诗人的志趣是通过哪一意象体现出来的呢?

明确:菊。

师小结:在诗中,菊不再是一束简单的自然之花,而象征着隐逸文人的宁静淡泊。诗人将自己的情感、思想、志趣等寄托在某一物象上,使其具有一定的情感意蕴,物象就变成了意象。

(三)比读《寒菊》《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不第后赋菊》

过渡:菊作为中国古典诗词中重要的意象,除此之外还承载着什么呢?下面让我们通过一组诗来看看。

学生活动:诵读诗词,结合具体诗句,试从菊的形象特点、诗人情感、诗歌表现手法、菊的内涵意蕴等方面分析三首作品。

师小结:我们通过结合具体诗句,分析出几首诗词中菊花的特征,并体会出诗人寄寓在诗词中的情感,探究出菊花意象在不同诗人笔下所具有的不同意蕴特征。

(四)自读《菊花》

过渡:在探究的过程中,我们运用了结合具体诗句和意象来分析诗歌的方法,下面请同学们自己来练练手。

学生活动:速读唐寅的《菊花》,试从菊的特征、诗人情感、菊的内涵意蕴几方面分析本诗。

明确:诗歌开篇诗人借写故园丛菊开放,既点明季节,渲染萧瑟凄凉氛围,又为接下来表现漂泊生活的艰辛做铺垫。三四句诗人的托物起兴,写到多少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实则暗含了诗人自己,像所有沦落天涯的文人骚客一样,从这篱落下绽放的秋菊中看尽了浓浓衰飒的秋意,传达出羁旅漂泊的愁苦和对故园的思念之情。

师小结:在本诗中,菊代表了故园,寄托着游子的思乡情怀。杜甫亦有诗云:“丛菊两开他日泪,孤舟一系故园心。”同样是用菊来传达故园之思。

(五)回读诗歌,思考探究

过渡:通过对几首诗词的解读分析,我们认识到菊这一意象所具有的丰富内涵,我们一起来回顾一下今天的内容。

(1)学生活动:回顾所学诗词,概括诗词中菊意象的内涵意蕴。

明确:菊可以象征隐逸文人、高洁君子,也可以是女子的愁情、男儿的斗志,还能寄托游子的故国乡思。

(2)学生活动:思考为何同为菊花,在不同诗词中具有不同内涵意蕴。

明确:“一切景语皆情语”“以我之眼观物,物皆着我之色彩”,虽同为菊花,但因诗人的处境不同,所要传达的情感、表现的志趣不同,菊便有了不同的意蕴内涵。在中国古典诗词中还有许多这样具有特定意蕴内涵的意象,如“酒”“月”等,同学们课后可以进行探究。

师总结:自屈原《离骚》而来的菊,被陶渊明种在东篱之下,然后植根于我们的文化土壤上,遍开在中国的古典诗词中,绽放出殊异多彩的姿态。愿你能在这盛开的奇葩中,采撷一朵属于自己的黄花。

板书设计

为篱下,黄花开遍

——探究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菊意象

隐逸文人 高洁君子

女子愁情 男儿斗志

故国乡思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曾雪琴)

教学反思

为篱下,黄花开遍

曾雪琴

意象是中国古代文论中一个重要概念,是指客观物象经过创作主体独特的情感活动而创造出来的一种艺术形象,是富有某种特殊含义和文学意味的具体形象。借物来传达思想、情感、志趣等抽象概念是中国古典诗词创作常见手法之一。菊因其颜色多为金黄,又被称为黄花,是古典诗词中经常出现的意象。本堂教学旨在带领学生通过分析诗词,认识古典诗词中菊意象所承载的丰富内涵意蕴。

在教学设计上,以菊意象为中心,选取了五首与菊相关但侧重点不同的诗词,其中陶渊明的《饮酒(其五)》为部编版八年级上册教材内容,故而放在第一首引入本课主题。接下来对选取的三首课外诗词进行比读,要求学生运用自主学习和小组合作学习相结合的方法,诵读诗词,结合具体诗句,从菊的形象特点、诗人情感、诗歌表现手法、菊的内涵意蕴几方面分析三首作品,在比读中了解菊意象的丰富内涵意蕴。最后让学生运用本堂课的学习方法,自己试着分析一首内容较为浅显的诗歌《菊花》。本堂课教学设计注重从课内到课外,采用老师带领、小组合作探究到自主学习的教学思维和方法,使学生能由浅入深地进行探究,避免了部分学生面对古典诗词无从下手的问题。最后,在对古典诗词中菊意象的内涵意蕴进行归纳概括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思考同一物象具有不同内涵意蕴的原因,进而让学生对“景语”“情语”这一文论知识有一定的了解。

教学过程中,学生能按照老师要求,积极投入课堂,独立思考,认真参与小组讨论。在各组阐述讨论成果时,发言学生有理有据、逻辑清晰,偶有不同意见出现,为课堂带来思维碰撞的火花,老师适时的点拨推动教学的深入开展。整堂课活跃、有序,师生配合默契,教学目标达成,学生成为课堂名副其实的主人。但也有几处细节需要注意,其一是学生在对诗词有深刻体会的时候,教师应抓住机会请学生朗读诗词,以加深情感共鸣。其二,在比读几首诗词的过程中,过于注重对单首诗词的分析,横向比较略显不足。另外,还有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即本堂课对中国古典诗词中菊意象的内涵意蕴的把握是否全面,整堂课单纯讲菊意象是否过于单薄。这个问题需要在接下来的教学实践中去探索。

经过这堂课的教学,我们更加坚定了在整体性视野下开展古代诗歌教学的必要性,这不但能让教师从横向结构上把握语文教材,而且有利于学生系统地学习古代诗词,掌握学习技巧。作为教者,在古典诗词的教学中,还有许多领域等待我们探索。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