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文
(人教版六年级上册)
青海长云暗雪山,孤城遥望玉门关。
黄沙百战穿金甲,不破楼兰终不还。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岑 参
(人教版九年级上册)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
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
中军置酒饮归客,胡琴琵琶与羌笛。
纷纷暮雪下辕门,风掣红旗冻不翻。
轮台东门送君去,去时雪满天山路。
山回路转不见君,雪上空留马行处。
使至塞上[唐]王 维
(部教版八年级上册)
单车欲问边,属国过居延。
征蓬出汉塞,归雁入胡天。
萧关逢候骑,都护在燕然。
二、选文分析
王昌龄的这首《从军行》,写当时西北边塞自青海、祁连山到玉门关一带边防线上,战士们艰苦奋战的场景和高昂的斗志。“百战”,说的是战事频繁,战士们戍边征战时间之久远;“穿金甲”,表明战斗之激烈,生活环境之艰苦,表现诗人对戍边将士的同情。可是战士们并没有被眼前恶劣的环境和危险的战争生活所吓倒,而是表现出高昂的卫国热情和无畏的英雄气概,一定要等到彻底将敌人击溃才返回家乡。字里行间洋溢着诗人对从军将士的赞美之情。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唐代天宝年间,西北、西南、东北一带边疆,汉民族和其他民族不断发生战争。岑参任安西节度使封常清的判官。《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是他在轮台幕府中送友人归京所作的一首送别诗。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雪”是诗人抒情写景的出发点。这一意象是上课时的重点解析部分。
《使至塞上》这首诗是王维作为监察御史出使边塞时所作。开元二十五年(737年),河西节度副使崔希逸战胜吐蕃,唐玄宗命王维以监察御史的身份出塞安抚,察访军情。这实际上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苏轼称王维的诗“诗中有画”,这首诗也体现出如此特点。首联中的“问”和“过”,颔联中的“出”和“入”,尾联中的“逢”和“在”,这六个动词,清晰地勾画出诗人孤行大漠的足迹。总之,雄浑壮观的景色,浩荡奔涌的激情,使之成为流传千古的名句。
三、教学设想
边塞诗是指以歌咏边塞军旅生活或描述边塞奇异风光为主要内容的一类诗歌。盛唐时期国力强盛,拓土开疆,在边塞军旅中形成一种类似“建安诗人”的写作环境。许多文人或投笔从戎,或漫游边塞,从而使得这类诗作蔚为大观。边塞诗以其乐观高亢、豪迈的基调和雄浑壮美的意境典型地反映出时代的精神风貌,尤其是悲壮、雄浑的境界,使人耳目一新,令人感喟不已。本次教学主要引领学生体悟其苦寒而壮美的景观与雄浑的意境。
选题分析:《从军行》写当时西北边塞自青海、祁连山到玉门关一带边防线上,战士们艰苦奋战的场景和高昂的斗志。此诗中对边塞苦寒的描写语句尤为重要。
《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主要写边塞风光,尤其是“雪”这一意象,突出边关将士的苦寒生活,也表现出诗人对友人的送别之意。
《使至塞上》写于王维被排挤出朝廷之时,虽有怨愤,但将一己之悲置于长河落日的广阔背景中,尤显壮美,此诗为引导学生体会边塞诗的意境美的上乘之作。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播放1999年国庆大阅兵的视频资料,激发学生兴趣。雄壮的乐曲、整齐的步伐、威武的军姿、精良的装备,展现了人民解放军的力量和风采,飒爽英姿多么让人羡慕、火热的军旅生活多么令人向往,历朝历代都有许多有志之士愿意投笔从戎、戍守边关并且留下了许多美丽的诗篇。我们今天就来看看这些在古代文学中熠熠生辉的边塞诗吧。
(1)出示《从军行》,请同学们认真听朗读,我们读古诗,不仅要读得正确、流利,而且要注意停顿,读出节奏美。自由朗读古诗。
(2)课件出示第一句,描绘图景,请同学们结合图画,再读读这句诗,你从这句诗中看到了什么?(青海、雪山)
(3)青海湖本是碧波荡漾,美丽宁静的。雪山指祁连山,它海拔四千至五千米,终年积雪,银光闪耀,异常壮丽。这一青一白两道风景,本应带给我们纯洁的美感,可为什么作者用了一个“暗”字呢?
明确:风云变幻,转眼间长云翻滚,高原天气变幻无常,气候恶劣,黄沙漫天,地理环境差,还有战事不断,连年的烽火,四起的硝烟,也遮暗了雪山。
(4)让我们随着诗人来看看第二句,当你读这句诗时脑海里出现什么画面?(明确:遥望孤城的画面)
(5)这句诗中哪个字更能打动你的心扉?(明确:孤)(板书“孤”)假如你身在这样的环境中,你会怎么想呢?(明确:特别想家)是啊!大漠荒凉,只有呼啸的狂风和漫天的黄沙相伴,守边的将士怎能不思念家乡、思念亲人,所以眼前的景物让他们感到——孤独。
(6)小结:诗人移情入景,用“暗”和“孤”向我们展示了一幅孤寂、荒凉的画面,让我们感受到边塞气候的恶劣,环境的艰苦,将士对家人的思念。所以我们在赏析古诗时,需要注意景物往往渗透着深厚的情感。
(7)尽管环境这样恶劣,乡情这样深切,守边将士又是怎样做的呢?黄沙百战穿金甲。读到这句诗你想到了什么?“黄沙”形象点出边塞战场的特征,从哪儿可以看出来战事很频繁?(明确:“百战”“穿”),你觉得是什么磨破了战衣?(明确:敌人的刀剑,黄沙)可见敌军的强悍,战斗的艰苦。
(8)金甲尽管磨穿,将士们的报国壮志却并没有被消磨,而是在连年战争和大漠风沙的磨炼中变得更加坚定,不打败入侵的敌人,誓死不回家。是啊!没有国家哪有小家。刀光剑影,九死一生,他们发誓——“不破楼兰终不还”。
豪壮的誓言中你感受到将士们一颗什么样的心?(报国的忠心)
(9)为表爱国忠心只写后两句不就可以了,前面为何要写恶劣的环境?
明确:恰恰是环境的艰苦才更能表现将士们以死报国的决心。
(二)白雪皑皑——苦寒之美
(1)解题——从诗题中能看出这首诗写了哪些内容?(www.xing528.com)
咏雪、送别。(板书)诗的前半部分是咏雪,后半部分写送别,同时在送别中进一步描写雪景。
(2)赏析咏雪部分。
①朗读咏雪部分——思考哪些诗句写得好?好在哪里?
②对雪的描绘,哪一句最精彩?(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
为什么精彩?小组研讨,合作探究。
明确:精妙的用词——一个“忽”字,表明来得突然,来得意外,形容雪来得急,下得猛。不仅表现了边塞气象变化的神奇,而且传达出诗人赏雪时的惊喜心情。
新奇的比喻——比喻的本体雪,喻体是梨花。以梨花喻雪非常贴切,不仅写出了雪的洁白,富有动态感和立体感,同时也使人仿佛闻到阵阵花香。作者将肃杀寒冷的冬雪当作春光来欣赏,想象奇特,给人一种欣喜和暖意。
春意盎然的意境——创设了梨花满树、春意盎然的意境,以春暖显奇寒。
昂扬乐观的精神——严酷的自然环境中透出了诗人高昂的乐观主义精神和开阔的胸襟。只有热爱生活的人,才能表现出这种化苦为乐、积极向上的乐观情怀,才能写出这样的千古名句。
③除了这一句外,在咏雪部分,你还喜欢哪些诗句?为什么?
学生回答,教师穿插评价:
北风卷地白草折,胡天八月即飞雪。
散入珠帘湿罗幕,狐裘不暖锦衾薄。将军角弓不得控,都护铁衣冷难着。
狐裘、锦衾、角弓、铁衣,用边塞将士身边的这些用品来衬托气候的寒冷,既表现了大雪的威力,突出戍边战士的艰苦生活,同时也从侧面表现了他们的战斗意志和豪迈气概。
瀚海阑干百丈冰,愁云惨淡万里凝。这两句诗起到承上启下的作用,既是写景也是写情,很自然地引出下面的送别。这里,把边塞将士的军营置于一个广漠、辽阔的背景里,给人一种奇异而又壮伟的深刻印象。
小结:边塞环境寒冷,将士们生活艰苦,但是诗人却通过这一句句的描绘,让我们看到了这样的环境中的美丽,这就是边塞诗中的苦寒美。
(三)长河落日——壮阔之美
1.出示三步读诗法
读诗韵、感诗情、悟诗境。
2.读诗韵
师范读,生个别读、齐读。
3.感诗意
了解写作背景:开元二十四年(736年)吐蕃发兵攻打唐朝附属小国小勃律(在今中亚的克什米尔以北)。737年春,节度使崔希逸大破吐蕃军。王维奉使出塞犒赏三军。这实际是将王维排挤出朝廷。这首诗即作于赴边途中。
(1)结合写作背景找出首联中哪个字写出了诗人出塞时的心情?
(2)颔联中诗人借“征蓬”“归雁”比作什么?透露出作者当时怎样的心境?
4.品诗境
(1)“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描绘了西部边塞的奇特壮丽景色,是历来传颂的名句,请与“沙漠狼烟升,黄河落日红”作对比,你认为哪句更好呢?为什么?谈谈你对此的认识。(合作探究)
明确:
“大”字,突出了边疆沙漠,浩瀚无边。
“孤”字,写出了景物的单调,使荒凉的大漠上烽火台燃起的那一股浓烟显得格外醒目。
“直”字,又表现了烽烟的劲拔、坚毅之美。
“长”字,将没有山峦林木的浩瀚无垠的沙漠上那横贯其间的黄河的令人震撼的壮阔之美写得淋漓尽致。
“圆”字,突出了在大漠中观落日的特殊感受,给人以亲切温暖又微带苍茫的感觉。
(2)画一画。通过你对“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的理解,用简笔画把此景画出来。
(3)这句诗被誉为千古名句,它“诗中有画”。这幅“画”美在哪?
明确:
构图美,烽烟、夕阳、大漠、长河——苍茫辽阔。
线条美,直烟、曲河、圆日——层次丰富。
色彩美,黄沙、碧水、红日、青烟——鲜明优美。
小结:诗人把笔墨重点用在了他最擅长的写景上。作者出使,恰在春天,途中见数行归雁北翔,诗人即景设喻,用归雁自比,既叙事,又写景,一笔两到,贴切自然。尤其是“大漠孤烟直,长河落日圆”一联,写进入边塞后所看到的塞外奇特壮丽的风光,画面开阔,意境雄浑,王国维称之为“千古壮观”的名句。
总结:《使至塞上》,虽为王维孤寂之时所写的诗句,其中却蕴含如此壮阔之景,可见悲伤的表达形式有多种,将一己之悲放置在这样壮阔的画面中,何尝不是另一种美呢?
边塞诗
苦寒之美
壮阔之美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