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多文本品鉴实践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多文本品鉴实践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初中阶段适时引入全新的多文本阅读,并进一步探索多文本阅读古诗教学模式,对提高古诗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品诗悟道”能力大有帮助。首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筛选好诗文。如以“送别诗”为议题,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首诗歌组合在一起,师生围绕“送别诗”这个议题,对诗人送别的方式、意境和情感多个话题展开讨论、学习。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多文本品鉴实践

初中阶段适时引入全新的多文本阅读,并进一步探索多文本阅读古诗教学模式,对提高古诗教学水平、提升学生“品诗悟道”能力大有帮助。

首先,开展多文本阅读教学的首要任务就是筛选好诗文。教师需根据所选议题,将多篇古诗聚集在一起展开讨论。议题的选定应切合语文课标要求和学生认知水平,符合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如小学段需选定浅显易懂的古诗,初中段则可选定有一定难度的古诗。

其次,被选定的古诗内容之间存在内在的联系和一定的关联性,依据文本内容可以从横向和纵向两方面寻找联系点。如以“送别诗”为议题,把《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芙蓉楼送辛渐》《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送杜少府之任蜀州》四首诗歌组合在一起,师生围绕“送别诗”这个议题,对诗人送别的方式、意境情感多个话题展开讨论、学习。或者选择某一特定意象,如“月”“酒”等,对意象的显著特征、内涵意蕴等展开讨论、学习。

多文本阅读主要是弥补单篇阅读的不足,通过多文共现,凸显文本所表现的某个主题。教学时,不仅需要突出古诗的文体特征,而且需达到多文本教学的目的,即掌握学习方法。学生要在阅读中发现文本的某个共同的主题、类似的表现手法,或同一内容的不同表达方式等。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共同总结、提炼,学生习得同一类型诗歌的阅读策略或方法,形成“知识化”。最终,学生脑中的知识是“板块式”的。(www.xing528.com)

最后,学习古诗必须在感受意境的基础上展开想象。读诗后,头脑中要有一定的画面,方能沉入其意境,寻得其意味。如学习《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一诗时,可先出示“孤帆远影,长江流水”的画面,让学生通过画面去想象脑海中的文字,再重点抓住“碧空尽”“天际流”展开合理的想象。先看画面,再想象古诗内容,学生可以直观地在意境中想到诗句,很容易理解诗句的意思,借景抒情的表达方式就很容易掌握了。学习另外几首古诗时,借机引导学生找关键词、想象画面、展开联想,长此以往,古诗很自然地存在于画面和意境中了,学生很容易找到学习古诗的“密码”。

这样,文本解读上更加自由、开放而富有个性,能更有效地激发学生学习古典诗词的兴趣,提高课堂的教学质量,增进学生的文化素养。在教学中,要求教师分清教学的对象,关注学生的前理解结构,了解学生知识储备的情况,选择适当时机引入恰当的文本,并要善于激发、诱导学生温故知新,旧为新用,适当利用典故,适当增加知识量,避免互文阅读教学的“越界”。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