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如何拓宽诗词鉴赏的解读视角?

如何拓宽诗词鉴赏的解读视角?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古代诗歌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位是古代诗歌教学的特色。而学生对诗词的展开和发挥,使凝练的美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解读。(三)情感的体悟情感是古代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景、诗词的语言、诗词的节奏、韵律都是为诗人或词人表情达意服务的。

如何拓宽诗词鉴赏的解读视角?

通过古代诗歌教学,不仅可以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领略传统文化的魅力,还可以培养学生的语言感知能力、形象思维能力和审美情趣。在多文本阅读中,从品味诗的语言、体味诗的意境、体悟诗的情感三方面进行探索,才可实现“品诗悟道”的目标。

(一)语言的品位

语言素养体现在对语言的理解、品味、积累、实践诸多方面。对诗的语言的理解是读诗的基础。我们指导学生自己看注释、查资料,或联系上下文把字词的意思读懂。

如“风景旧曾谙”,让学生理解“谙”是熟悉的意思,从中知道诗人曾经很熟悉江南,现在很怀念江南,因而才抒发“能不忆江南”的感情。又如“感时花溅泪”,让学生理解“时”不仅指时候,还指时局、时势的动乱;“泪”不是一般的眼泪,而是生离死别的泪,是心惊肉跳的泪,是爱国爱家的泪。这样的理解就不是只停留在看注释上。古代诗歌语言的教学不能只停留在理解的浅层,学会对语言的品位是古代诗歌教学的特色。古代诗歌语言的精妙、独特的韵味、深远的意境是“品”出来的。

(二)意境的体味

我国古典诗词讲究“意在言外”,讲求“不着一字,尽得风流”,讲求自我在与自然深沉契合中激荡而生的某种“情趣”和“神韵”,这就是诗词的意境美。要让学生跨越时代、民俗社会和情感的障碍,根据诗词的文字信息,展开联想和想象,与诗人一起进入意境,品味浓郁的诗情,以获得审美体验,达到陶冶情操、净化心灵的效果。这自然需要教师创设一定的情境。

1.意象整合(www.xing528.com)

意象,就是融合了作者思想感情的客观事物。中国古典诗词中的许多意象经过人们感情的长期积淀,有着独特的情感内涵。如“月”,也许因为其圆且亮的美好,又也许因为其遥不可及的神秘,往往成为人们盼望亲友团聚、表达美好祝愿、向往美好生活的寄托。李白说“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愁心”无处可寄,只好寄予善解人意的“明月”(《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中秋团圆之际,子瞻却无以见子由,于是许下“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的心愿。鼓励学生找出诗中的意象,并运用已有的对诗词的感知和生活经验等,发挥想象,把个体的意象转化为多姿多彩的立体画面,将有助于理解诗词的意境。如辛弃疾的《西江月》,上阕的意象有“明月”“雀”“清风”“蝉”“稻花香”“蛙声”,这一系列意象构成了夏夜幽美的景色:皎洁明月,微微清风,幽幽稻香,乌雀飞啼,蝉鸣高挂,蛙声一片,展示了诗人对丰收在望的喜悦和与淳朴农民的深厚友谊

2.散文化描述

诗词是高度凝练的文学形式,让学生在有所感悟的基础上用散文化的语言表达出来,不仅能激发学生的形象思维,还能起到锻炼文字表达能力的作用。而学生对诗词的展开和发挥,使凝练的美转化为具体、形象的美,这本身就是一种创造性解读。比如在阅读《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时,可以先让学生根据词的内容展开联想和想象,用自己的语言描述当时的情景和人物的心情。在听完学生的描述后再和学生一起欣赏梁大和在《苏东坡写作故事》一书中《千古绝唱“中秋词”》中的描述:“……一轮明月挂在中天,把清冽的银光洒向大地,默默地为千家万户祝福团圆。他们一边频频举杯,一边谈天说地。突然,年方七岁的苏迨,往东坡怀里一滚,天真地问道:‘爸爸,这天上的明月,是几时就有的?’苏东坡还未来得及回答,已长得和父亲一样高的苏迈也忍不住插上一句:‘是啊,不知天上的仙宫里,今晚该是哪一年,月亮竟然这般亮、这般圆?’听了两个儿子颇有哲理的问话,苏东坡像喝了著名的碧香酒似的真有点醉意,恍惚中好像驾着长风,飞到天上……”此时学生似乎也跟着苏轼上天入地,思念子由,望月抒怀……

(三)情感的体悟

情感是古代诗词的灵魂,诗词中的景、诗词的语言、诗词的节奏、韵律都是为诗人或词人表情达意服务的。所以在教和学的过程中,我们要把情感贯穿其中。不仅要体会诗词中传达的情感,还要联系自身,使自己的情感与诗词、作者产生共鸣。同时,还可以从诗词中学习古人的理想胸襟抱负,学习古人乐观积极的生活态度。如《龟虽寿》曹操“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烈士暮年,壮心不已”;《满江红岳飞“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行路难》李白“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这些都将启迪我们的人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