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境,即言语环境,狭义指书面语的上下文或口语的前言后语所形成的言语环境;广义指言语表达时的具体环境,既可指具体场合也可指社会环境。在这里,我们取其广义,作者与诗歌创作的交流语境,即作者创作诗歌时所处的环境,既包括诗人当时所处的情景,也包含诗歌创作的时代大背景。诗人以诗歌的形式,将个人处境经历、情感志趣等表现出来,要深入理解体会诗歌主旨,就需要重现作者与诗歌创作的交流语境。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充分理解诗歌内容
诗歌是呈现给我们的最直接的素材。品读一首诗歌,我们首先要充分理解诗歌内容,通过分析关键字词,梳理诗句含义,复现诗歌字面意思。然后通过分析诗中选取的意象、描绘的图景,复现诗歌营构的意境。由于诗歌语言形式高度凝练,故而有许多相关内容未能写进诗中,就需要读者通过充分的想象联想,将留白部分补充出来,同时体会意象甚至意境背后隐含的诗情,并在此基础上较为完整地复现整首诗的意境。在这一教学活动中,无论是复现字面意思、补充诗句留白,还是完整复现整首诗的意境,运用的思维方式主要是想象,只有充分想象,才能真切地领会诗歌主旨,才能敏锐地感受作者的情感。
(二)与文本作者交流对话
任何一种文学作品的创作,都是针对一定的对象:“作者的读者”,即“作者写作针对的假设群体”,作者希望与这一对象分享自己的知识、见闻、经历和感受。我们在品读诗歌时,首先是与作品本身进行对话。对诗歌内容的理解、主旨情感的领会,阅读后产生的自我体验都是在与诗歌进行对话。由于个体经验不同,这种对话,既包括教师与作品的对话,也包括学生个体与作品的对话。此外,要重现作者与诗歌创作的交流语境,还必须与作者对话。我们对诗歌的理解,是否是诗人希望我们理解到的。要与作者对话,就需要融入诗歌情景,思作者所思,感作者所感,体会作者通过诗歌所传达出的思想、情感、志趣等,然后在头脑中重现作者诗歌创作的语境。(www.xing528.com)
(三)了解作者创作背景
所有作品都是在一定情景中创作出来的,了解诗歌创作背景是重现作者诗歌创作交流语境的重要手段之一。这里的背景,既包括作者个人生活经历、诗歌创作的情景,也包括时代大背景。例如《不第后赋菊》,首先作者黄巢是腹有诗才、精通骑射、富有英豪侠气之人。其次,诗歌题目包含一个信息,这首诗创作于他应考不第之后,这是诗歌创作的现实背景。此外,我们还需要知道,这首诗歌创作于唐朝末年国力衰退、民生艰难的时代大背景下。在这样的背景下,诗人通过赋菊,表现出个人不因眼前失败而气馁,反而愈挫愈勇,势要冲天而起的决心和斗志。许多诗歌都需要联系时代和诗歌创作的背景,才能真正领会到诗歌主旨,这和前一章“知人论世”的解读方法是一致的。
(四)创设课堂交流语境
诗歌是一种语言高度凝练、富有节奏韵律、具有丰富情感的文学形式,能给读者以独特的审美体验。在进行诗歌教学时,首先应为学生创设良好的课堂交流语境,例如运用优美语言导入,借助音乐或直观形象营造气氛,进行情景模拟等方式,使学生融入到诗歌本身构建的世界中。其次,还可以通过提问、对话、讨论等形式,展开读者与文本、教师与学生之间的交流。良好的课堂交流语境,有利于重现作者诗歌创作的交流语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