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超越苦难,读诗识人知东坡

超越苦难,读诗识人知东坡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题西林壁》是苏东坡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经庐山时所作,让人感觉到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在黄州四年又四个月的艰苦磨炼中,变得更加超然豁达。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七尺男儿,在遭遇“莫须有”的罪名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时,他也会痛苦,他也会伤心,这便是真实的被宋神宗称为“天下奇才”的苏轼初到黄州的切身感受。但一个“北望”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没有因苦难而颓废的苏东坡。

超越苦难,读诗识人知东坡

一、选文

湖上初晴后雨

(人教版三年级上册)

水光潋滟晴方好,山色空蒙雨亦奇。

欲把西湖比西子,淡妆浓抹总相宜。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

(课外)

世事一场大梦,人生几度秋凉。夜来风叶已鸣廊。看取眉头鬓上。

酒贱常愁客少,月明多被云妨。中秋谁与共孤光。把盏凄然北望。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课外)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

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

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浣溪沙

(部编版八年级下册)

山下兰芽短浸溪,松间沙路净无泥,潇潇暮雨子规啼。

谁道人生无再少?门前流水尚能西!休将白发唱黄鸡。

题西林壁

(人教版四年级上册)

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

二、选文分析

《饮湖上初晴后雨》是一首七言绝句。诗的首联、颔联既写了西湖的水光山色,也写了西湖的晴姿雨态。在善于领略自然并对西湖有深厚感情的苏子瞻眼中,无论是水是山,或晴或雨,都是美好奇妙的。既可见在不同天气下的湖山胜景,也可见诗人即景挥毫时的兴会及其洒脱的性格和开阔的胸怀。颈联、尾联里,苏子瞻遗貌取神,只用一个既空灵又贴切的妙喻就传出了湖山的神韵,就才情横溢的诗人而言,这是妙手偶得的神来之喻,是一时心与景会的杰作。

《西江月·世事一场大梦》是一首词。这首词表现词人内心的孤独凄凉感。“以此心观物,物皆着我之色”(王国维《人间词话》),故在孤独的词人眼里光也是“孤”的。“北望”也是“凄然”的。胸中纵有万语要吐,却只能哽于喉中,一切归于孤寂,时间的流逝也仿佛为这沉痛的时刻而停止。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也是一首词。这首词以一种轻快的气氛一改《西江月》里那种让人难受的愁苦的氛围。上片虽遇雨,但是诗人乐在其中,“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写出了诗人我行我素的超然情怀;下片虽有“料峭春风”但也有“山头斜照”,虽有“风雨”但也无所畏惧,词人阔达的胸怀及其独特的人生感悟尽显无遗。这首词轻松欢快,丝毫看不出词人是被贬谪黄州的。词人虽身处困境之中,但也会找乐趣。

《浣溪沙》是一首触景生慨、蕴含人生理趣的小词。这首词表现了词人热爱生活、乐观旷达的人生态度。上片实写暮春游清泉寺所见。开头七个字既交代了出游的时间,也点明兰溪之名的由来,其间可见词人对大自然的喜爱及对人生的良多回味,并自然而然引出下片对人生的哲思:人的青春年华之于每个人都只有一回,可词人面对眼前西流的兰溪水,却产生奇妙的遐想——既然溪水可以西流,人为什么不可以重新拥有青春年华呢?这是何等大气的人生感慨。

《题西林壁》是一首借景说理的七言绝句。此诗通过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借景说理——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才能得出正确的结论。诗的首联和颔联,写出诗人面对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庐山,在不同的位置,看到各不相同的景物。高度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看似写游山所见,实则包含多角度看事物的人生态度。颈联和尾联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这正如苏轼之言:“出新意于法度之中,寄妙理于豪放之外。”对待人生路上的坎坷与挫折一旦有这种“横看成岭侧成峰”的认识,便能超越苦难成就辉煌人生。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所选五首诗词中,《饮湖上初晴后雨》作于被贬黄州之前。此时,对于正在杭州任通判的苏子瞻——即苏学士来说,正是春风得意,大展拳脚做伟业之时。

《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都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地僻民贫之地)任团练副使(“限”住该区,不能随便离开,也无权签署公文)期间所作之词。苏轼曾说:“问汝平生功业,黄州惠州儋州。”可见黄州对于他命运格局的变化是多么重要的地方。在这个地方,他被“限”了四年又四个月,在这四年又四个月里,他常到城南门外约一里的“东坡”漫步。他曾赋诗词云:“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便有了“东坡”的雅号。在这四年又四个月里,他作诗220首,词66首,赋3篇,文169篇,书信288封,合计746篇。在浩繁的诗词里,我选择这三首词,目的是通过这三首词探索苏东坡从“理想破灭,顿觉人生如梦”到“积极求索,始知随遇而安”再到“回首想来,终识平生功业”的变化轨迹,并由此了解一个有着达观自由人格的东坡居士。

《题西林壁》是苏东坡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途经庐山时所作,让人感觉到苏东坡在经历了“乌台诗案”后,在黄州四年又四个月的艰苦磨炼中,变得更加超然豁达。

之所以要选五首诗词,是因为黄州是苏轼人生的一个重要转折点。《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被贬黄州之前的代表作,也是身处顺境时之作。《题西林壁》是苏轼离开被贬之地黄州后改迁汝州团练副使的代表作,也是走出困境之作。《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都是苏轼被贬黄州时之作,是身处逆境、走“背时运”之时的作品代表。只是这三首词真切地表现了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后不尽相同的心路历程,那就是由失意苦闷到乐观豁达再到了悟人生的心路历程。同时这三首词也表现了苏东坡在黄州面对变化了的命运所表现出来的不变的胸怀——“君子坦荡荡”的胸怀。

文本使用:首先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让学生在已有阅读的基础上快速捕捉美景(潋滟水光、空濛的山雨)和抓取不着痕迹的评价性词语(好、奇、总相宜),感知了解一个性格洒脱、胸襟开阔、内心温暖的苏子瞻。

其次比读《西江月》《定风波》和《浣溪沙》。从字里行间去感知苏轼被贬黄州的遭遇和心态的变化,切实领悟苏东坡从“失意苦闷”到“乐观豁达”再到“了悟人生”的蜕变过程。

《西江月》中的“大梦”“秋凉”“酒贱”“客少”“孤光”“凄然”等,把苏轼被贬黄州的苦难与愁情表现得催人泪下。一个已过不惑之年的七尺男儿,在遭遇“莫须有”的罪名和令人无法忍受的苦难时,他也会痛苦,他也会伤心,这便是真实的被宋神宗称为“天下奇才”的苏轼初到黄州的切身感受。我们也通过词句真实地感受到苏东坡的“失意苦闷”。但一个“北望”又让我们看到一个没有因苦难而颓废的苏东坡。不管他是想亲人了,还是渴望朝廷重新重用他了,总之,他还是那个内心有温度的苏轼——不因不公而充满苦难的遭际而自暴自弃的苏轼。

《定风波》中的“穿林打叶声”“竹杖芒鞋”“一蓑烟雨”“料峭春风”“萧瑟处”再度演绎着被贬黄州的落寞与萧瑟处境。不过,此时此刻的苏东坡已是“莫听”“何妨吟啸且徐行”“轻胜马,谁怕”“任平生”“也无风雨也无晴”的超然、豁达、“无所谓”的姿态。我们已能明显感受到他的“乐观旷达”。

《浣溪沙》中的“潇潇暮雨”和“子规啼”多少还是有些被贬的忧伤,不过,只一个“净无泥”,却又让我们看到一个心境澄明的苏东坡。词下片的字字句句都让我们读到一个昂扬向上、积极乐观的苏东坡。自此,苏东坡走出人生的低谷,完成了“了悟人生”的华丽蜕变。自此,黄州成就了苏东坡,黄州也因苏东坡而被成就。

最后速读《题西林壁》,目的是从学生的认知积累中寻找到苏东坡参透黄州经历之后辩证看待成败荣辱的人生态度,并从中获得人生的启迪:苦难是磨炼意志和力量的砺石。

四、教学流程

(一)题画诗导入

师诵读:“竹外桃花三两枝,春江水暖鸭先知。蒌蒿满地芦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时。”

抽学生交流课前收集的有关苏轼的资料,师强调苏轼是被宋神宗称为“天下奇才”的人。

(二)天下奇才苏学士——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PPT)

(1)学生活动:自由地大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感知诗人笔下的景物,感受诗人的情感。用“__”画出景物,用“~~~~~”画出表现景物特点的词语,用“▲”标注表达诗人情感的词语。(www.xing528.com)

(2)学生活动:发挥合理想象,描绘首联和颔联的景象,体会西湖令人神往的美景。

示例:晴空万里无云,西湖水波荡漾,在阳光照耀下,光彩熠熠。骤时下起雨来,眼前一片迷蒙,远处的山笼罩在烟雨之中,时隐时现。

(3)学生活动:品析标注“▲”的词语,结合写作背景体会诗人“春风得意”之时那种轻松愉快而又洒脱的心境。

“好”表面写晴天好,水光好,实则写诗人苏轼心情的大好。

“奇”不单单是山色与雨,更有苏轼见此景而生发的心奇。

“总相宜”则表达了苏轼无论“晴”“雨”,亦无论“浓”“淡”都能那么享受的开阔胸襟,不以晴雨浓淡而喜悲的开阔胸怀和洒脱性格。

“好”“奇”“总相宜”可谓是直抒胸臆之笔。

(PPT呈现写作背景:苏轼此时在杭州任通判,此诗写于夏天的一次游玩后。诗人抒发的虽是一时的才思,但把“西湖”作“西子”的比喻,正如陈衍在《宋诗精华录》中所说,“遂成为西湖定评”。从此,人们常以“西子湖”作为西湖的别称。)

(4)学生活动:心怀喜悦,面带喜感齐声朗读《饮湖上初晴后雨》。

师小结:这首《饮湖上初晴后雨》是苏轼37岁时的作品,通过读诗,我们看到了一个意气风发、踌躇满志、洒脱潇然的苏学士。

(三)被贬黄州铸豪放——比读《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PPT)

过渡:“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就在苏轼一边理政一边赏景赋诗的时候,权监察御史舒亶、权御史中丞李定等罗致罪名,弹劾苏轼作诗讥谤朝政。苏轼自湖州被捕至京,在御史台狱关了一百三十天,而后被贬到地僻民贫的黄州,被“限”住该区,不能随便离开,也无权签署公文。苏轼的命运从此发生了颠覆性的变化,苏轼的人生格局也因此而大变。

(1)学生活动:轻声慢读三首词,完成表格中关于景物及景物特点的填写(要求:尽量用词中的词语)(PPT)。

(2)学生活动:以规范的停顿和正确的节奏再读这三首词,完成表格中“表情感的词”(用词中的词语)和“表达的情感”的填写。

(3)学生活动:在准确领悟词人苏东坡心路变化历程的基础上,带着真情实感朗读这三首词。

师小结:“窥一斑而见全豹”,读《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让我们领悟到43岁的苏东坡在被贬黄州以后傲视磨难艰危,谈笑生死,履险如夷,把儒家士大夫“仁者不忧”“君子坦荡荡”“浩然之气”的精神与佛家“当下即是”“看穿顺逆”的思想结合起来,形成了一种更为超脱达观的人生哲学。他在逆境中表现出的豁达乐观、自强不息正是“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易经·乾卦》)的表现。履危难而处之泰然,历沧桑而洞察人生,这就是苏轼,这就是被贬黄州、九死一生却又洒脱豪放的苏东坡。

(四)历经沧桑悟人生——速读《题西林壁》

过渡: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四年又四个月以后,由黄州贬所改迁汝州团练副使(升官了)途经庐山时,即兴赋诗一首《题西林壁》,表面看是写景的诗,可仔细读来耐人寻味,其中滋味如何,且学《题西林壁》。

(1)学生活动:在正确停顿的基础上整体诵读《题西林壁》,找出诗中的反义词,体会“不同的角度看景物,看到的样子不一样”的道理。

找出反义词并作简单的品析。

横——侧,远——近,高——低。

多角度看问题,问题的答案不止一个;多角度看成败,“宠辱不惊”,成败淡定了然于心,进而达到“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人生境界。人生格局大了,天地自然就宽了。

(2)学生活动:推敲琢磨“不识庐山真面目”和“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哲理与情感。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这里的“庐山”不单是庐山,它还是一切艰难坎坷的代名词。这两句诗蕴含着这样的哲理:沉溺于苦难中而苦不堪言,皆因我们身处苦难不能自拔,如果跳出苦难看苦难,苦难也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可怕——换个角度看苦难,苦难当是一笔丰厚的精神财富,接纳苦难,在苦难中超越自己,人生大格局定矣。

“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蕴含的情感:了悟人生后的通达与豁然开朗。

(3)有情有韵地背诵《题西林壁》。

(五)了然于心识苏轼——诵背诗词

学生活动:分组诵背《饮湖上初晴后雨》《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题西林壁》。

师生共同小结并板书。

在苦难中超越

——读诗识人知东坡

天下奇才 被贬黄州 参悟人生

(六)师总结

从《饮湖上初晴后雨》到《西江月》《定风波》《浣溪沙》再到《题西林壁》,我们大致了解了苏轼(苏子瞻、苏东坡)在被贬黄州前前后后的成长轨迹和心路历程,尤其感受到他在遭遇不公、历经苦难中所表现出来的坚强豁达与昂扬向上的人格魅力,明白了他是当之无愧的“天下奇才”——过去是,现在是,将来也是。愿苏东坡与他的诗词点亮你我的心灯,在现在及未来的人生旅途上,无论遇到多大的苦难都要像苏东坡那样“在苦难中超越”,勇敢无惧,坦然前行。

五、推荐书目

1.陈尔冬.苏轼词选[M].北京:人民文学出版社,1998.

2.林语堂.苏东坡传[M].武汉:长江文艺出版社,2016.

3.余秋雨.山居笔记之苏东坡突围[M].上海:文汇出版社,2002.

板书设计

在苦难中超越

——读诗识人知东坡

天下奇才

被贬黄州

参悟人生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廖忠会)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