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文
江上渔者
(人教版小学)
江上往来人,但爱鲈鱼美。
君看一叶舟,出没风波里。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三)
(补充)
一棹轻如叶,旁观亦损神。
他时在平地,无乎险中人。
古 鉴
(补充)
磨此千年鉴,朱颜清可览。
君看日月光,无求照人胆。
渔家傲·秋思
(人教版初中)
塞下秋来风景异,衡阳雁去无留意。
四面边声连角起。千嶂里,长烟落日孤城闭。
浊酒一杯家万里,燕然未勒归无计。
羌管悠悠霜满地。人不寐,将军白发征夫泪。
二、选文分析
《江上渔者》是宋代诗人范仲淹的一首五言绝句。这首小诗指出江上来来往往饮酒作乐的人们,只知道品尝鲈鱼味道的鲜美,却不知道也不想知道打鱼人出生入死同惊涛骇浪搏斗的危境与艰辛。全诗通过反映渔民劳作的艰苦,希望唤起人们对民生疾苦的注意,体现了诗人对劳动人民的同情。范仲淹是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情动而辞发,语言朴实、形象生动、对比强烈、耐人寻味。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三)》此诗为范仲淹第二次被贬后,携带妻儿离京南下,直赴睦州,途经淮水,遭遇大风,险些翻船丧命,脱困后所写的一首五言绝句。作者先描绘了自己乘坐的小船在江上遇风后漂泊摇荡的情景;后又紧承上句,想到了旁观的人可能会因此伤神;第三句诗人没有写小船或旁观人的境况,而是笔锋一转,走出自身的处境,想到脱险后的事情,死里逃生后,范仲淹由己及人,想到了其他的“险中人”,并欲助其脱困;末句的“险”又与首句的“轻”遥相呼应,表达了作者的仁爱之心。范仲淹全家随时都有葬身鱼腹的危险,可他心中却仍心系危难中的百姓,爱民、忧民之情,感人至深。
《古鉴》这首五言绝句中,范仲淹借“明镜”这一意象抒发了自己高洁的人格。“明镜”的意象,一般总是与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等情感相连,比如李太白“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慨叹。本诗却别开生面,诗中的明镜是作者高洁人格的写照,人格冰清玉洁、心地光明磊落的诗人,一见明镜,悠然心会,仿佛与之肝胆相照。
《渔家傲·秋思》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的一首抒怀词。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以戍边军务为重。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斗志消沉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在思乡戍国抉择下,选择后者而体现的更强烈的爱国情感。范仲淹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问题反映到词里。整首词表现将士们的艰苦生活和英雄气概,意境开阔苍凉,形象生动鲜明。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范仲淹(989—1052),字希文,苏州吴县(今江苏苏州)人,北宋杰出的政治家、军事家、思想家、教育家和文学家。纵观其一生,政治上,他领导了“庆历新政”;军事上,直接指挥宋夏战争,稳定了宋朝的西部边疆;思想上,积极提倡儒学,在全国掀起复兴儒学的热潮;教育上,普建学府,推动了宋代教育的蓬勃发展;文学上,参与诗文革新运动,并有《岳阳楼记》《江上渔者》《渔家傲》等名作流传。作为一位承前启后的诗人,范仲淹的诗歌继承了我国古代文学现实主义创作的优良传统,其诗歌以文为诗的倾向明显,重议论,能将叙事、议论、抒情有机结合。范仲淹本人更多地作为一名政治家出入于文学界,所以他的诗歌主要表现出以下几个特点:在内容上多抒发君明臣贤、国泰民安的政治理想及对现实民生的关怀,内容切于实际,多能“主乎规谏,主乎劝诫”;感情上激昂真切,意淳语真,有感而发,不无病呻吟,既能“顾其分”,又能“观其实”;风格上清雄悲壮,绝少“靡靡增华,愔愔相滥”之作,尤为突出的是其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文本使用:首先,比读《江上渔者》和《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三)》,通过分析两首诗的内容和情感,结合两首诗的写作背景,初步体会范仲淹诗歌内容上切于实际,关注民生,“主乎规谏,主乎劝诫”和意淳语真,有感而发,既能“顾其分”,又能“观其实”的特点。
其次,学习《古鉴》,结合范仲淹的为人,体会范诗清雄悲壮的风格,尤其是其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最后,采用知人论世的方法学习《渔家傲·秋思》,以其诗品其词,体会诗如其人,词亦如其人。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学生交流课前搜集的范仲淹的有关资料,熟悉并背诵范仲淹的诗词。
师导入:“俗话说:‘文如其人。’海德格尔有句名言:‘不是我们在说语言,而是语言在说我们。’钱钟书也曾说:‘言之格调,则往往流露本相。狷急人之作风,不能尽变为澄澹,豪迈人之笔性,不能尽变为谨严。文如其人,在此不在彼也。’‘悠然见南山’反映出陶渊明恬淡的心态,而‘抟扶摇而直上’的鲲鹏则是庄子追求绝对自由的折射。范仲淹的诗同样也是其人格的外化,那么他的诗歌又该呈现出怎样的特点呢?”
(二)切于实而重于情——比读《江上渔者》和《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三)》
(1)学生活动:自由诵读《江上渔者》和《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三)》。
①用自己的语言分别描绘两首诗所呈现的画面。(www.xing528.com)
②用一个字来概括两幅画中的主人公的处境,并说说理由。
险:“一叶”“出没风波”写出了渔人冒着生命危险,在狂风巨浪里捕捞的艰险;“轻”“损神”“险”从正侧面分别写出了诗人乘坐小船渡江时的危险。
③结合两首诗写作背景,思考两首诗分别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江上渔者》:范仲淹是在饮酒品鱼、观赏风景的时候,看到风浪中起伏的小船,由此联想到渔民打鱼的艰辛和危险,鲈鱼虽味美,捕捉却艰辛,表达出诗人对渔人疾苦的同情,深含对“但爱鲈鱼美”的岸上人的规劝。
《赴桐庐郡淮上遇风三首(其三)》:范仲淹脱困后由己及人,想到了其他的“险中人”,并欲助其脱困,表达了作者的仁爱之心,心系危难中的百姓的爱民、忧民之情。
(2)师小结:范仲淹出身下层,幼有大志,以天下为己任,所以他的诗歌不仅关注社会现实、民生疾苦,“主乎规谏,主乎劝诫”,而且有感而发,意淳而语真,可以说是“切于实而重于情”。也正因为范仲淹有颗忧民爱民的仁人之心,他才会数次被贬还乐于做地方官,并乐道:“岂辞云水三千里,犹济疮痍十万民。”
(三)言清淡而格清灵——寻读《古鉴》
过渡:据欧阳修为范仲淹所撰《神道碑铭》载:“公少有大节,于富贵贫贱毁誉欢戚,不一动其心,而慨然有志于天下。常自诵曰:‘士当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范仲淹性格清静内敛,生活清俭节约,做官清正廉洁,为政清刚正直,这构成了其以“清”为尚的内在人格。俗话说:文如其人。所以范仲淹的诗风格上清雄悲壮,绝少“靡靡增华,愔愔相滥”之作,尤为突出的是其清新自然的艺术风格。
(1)学生活动:学生读《古鉴》,思考并回答:诗中哪些地方体现了“清”字?
明确:《古鉴》一诗中,一方面全诗用语清淡,不事雕琢;另一方面诗歌选用的物象也有高洁的特点。“清可览”“日月光”“照人胆”都体现了“清”。余丽曾在她的一篇题为《范中淹诗歌研究》中谈道,其中的“明镜”是高洁人格的写照,人格冰清玉洁、心地光明磊落的诗人,一见明镜,悠然心会,仿佛与之肝胆相照。同样写明镜,李太白“不知明镜里,何处得秋霜”“高堂明镜悲白发,朝如青丝暮成雪”的慨叹,却与岁月流逝、功业未成等情感相连。
(2)补充范仲淹为官清廉或范仲淹不惧安危,直言进谏的相关故事。
师小结:诗人纯洁的心灵、高洁的人格、光明磊落的处世方式不正如那方明镜吗?
(四)诗如此词亦如之——细读《渔家傲·秋思》
过渡:知人论世,诗人的文学主张和人品与他的文学作品极为相符,诗既如此,词当亦如之。
(1)学生活动:自由诵读《渔家傲·秋思》,合作探究:词的上下两片分别写了什么内容?塑造了一个什么样的人物形象?抒发了怎样的情感?
明确:上片描绘边地的荒凉景象。首句指出“塞下”这一地域性的特点,并以“异”字领起全篇,为下片怀乡思归之情埋下了伏笔。“衡阳雁去”是“塞下秋来”的客观现实,“无留意”虽然是北雁南飞的具体表现,但更重要的是这三个字来自戍边将士的内心,它衬托出雁去而人却不得去的情感。以下十七字通过“边声”“角起”“千嶂”“孤城”等具有特征性的事物,把边地的荒凉景象描绘得有声有色。下片写戍边战士厌战思归的心情。前两句含有三层意思:“浊酒一杯”扑不灭思乡情切;长期戍边而破敌无功;所以产生“归无计”的慨叹。接下去,“羌管悠悠霜满地”一句,再次用声色加以点染并略加顿挫,此时心情,较黄昏落日之时更加令人难堪。“人不寐”三字绾上结下,其中既有白发“将军”,又有落泪“征夫”。“不寐”又紧密地把上景下情联系在一起。“羌管悠悠”是“不寐”时之所闻;“霜满地”是“不寐”时之所见。内情外景达到了水乳交融的艺术境界。
词中霜雪满头的老将军,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仍以戍边军务为重。
这首《渔家傲》不是令人斗志消沉之词,它真实地表现了戍边将士思念故乡,但更热爱祖国,矢志保卫祖国的真情。
(2)学生活动:自由诵读《渔家傲·秋思》,合作探究:这首词哪些地方体现了范仲淹诗歌内容、情感、风格特点?
明确以下内容。
内容:这首词作于北宋与西夏战争对峙时期,是范仲淹任陕西经略副使兼知延州时写的一首抒怀词,反映的是他亲身经历的边塞生活,把有关国家、社会的重大政治民生问题也反映到了词里,写真事。
情感:人非草木,孰能无情。将军已老,一个长期戍边的老将,惦念亲人和家乡也是很自然的。在恋家与报国的矛盾中,他以戍边军务为重。他尽忠职守,虽有时思乡心切,不建功勋于边陲,也是不打算归去的。将军的复杂心情正是守边将士们的真情流露,抒真情。
风格:塞外秋景,雁去无留意,凄厉的号角声,周遭的狼嗥风啸声,日落千嶂,长烟锁山,孤城紧闭,勾勒出一派旷远苍茫、清雄悲壮的边塞黄昏景致。
(3)师小结:虽然范仲淹更多的时候是作为一位政治家入于文坛,但是他卓著的政绩掩盖不了他突出的文学成就。他忧国忧民的情怀,所倡导的“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思想和仁人志士节操,所坚持的“不以物喜,不以己悲”的开阔胸怀,都通过他的诗,他的词,乃至同学们以后会学到的他的文,体现得淋漓尽致,也影响了一代又一代的读书人。
五、推荐书目
1.范仲淹.范文正公集[M].北京:北京图书馆出版社,2006.
2.郭预衡.中国古代文学史[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05.
清雄悲壮之声 爱国忧民之志
——读诗识人知范仲淹
内容——爱国忧民
感情——意淳语真
风格——清雄悲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