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识人知乐天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识人知乐天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分界点在元和十年“武元衡事件”,白居易首谏,要求追查凶手。因直言,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决计急流勇退,独善其身。所谓“兼济”是对上层权贵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讽刺,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体恤,表现在讽喻诗之中。此次所选的《望月有感》与《观刈麦》分别展现了白居易“兼济”之志的形成与成熟,而《钱塘湖春行》也正可看“独善”之义的表现。

中国古代诗歌教学探索:识人知乐天

一、选文

望月有感

(人教版九年级下册)

时难年荒世业空,弟兄羁旅各西东。

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

吊影分为千里雁,辞根散作九秋蓬。

共看明月应垂泪,一夜乡心五处同。

观刈麦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田家少闲月,五月人倍忙。夜来南风起,小麦覆陇黄。妇姑荷箪食,童稚携壶浆。相随饷田去,丁壮在南冈。足蒸暑土气,背灼炎天光。力尽不知热,但惜夏日长。复有贫妇人,抱子在其旁。右手秉遗穗,左臂悬敝筐。听其相顾言,闻者为悲伤。家田输税尽,拾此充饥肠。今我何功德,曾不事农桑。吏禄三百石,岁晏有余粮。念此私自愧,尽日不能忘。

钱塘湖春行

(新编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孤山寺北贾亭西,水面初平云脚低。

几处早莺争暖树,谁家新燕啄春泥。

乱花渐欲迷人眼,浅草才能没马蹄

最爱湖东行不足,绿杨阴里白沙堤。

二、选文分析

贞元十五年,河南节度使叛乱,白居易与自己兄弟姐妹为避战乱各奔东西,律诗《望月有感》创作于此时。读罢,思乡思亲之情萦绕全诗,其中对田园荒芜、亲人流离的描写,无不从侧面把战争的残酷体现得淋漓尽致。诗歌不单单怀亲,更揭露了战争给黎民百姓带来的不幸。

《观刈麦》是元和元年白居易写下的一篇较早的古体诗,这时白居易来到周至县做县尉,管理农民税收。到了五月粮食成熟,田间理应充满丰收喜悦,但白居易看见的是另一番景象。农民们辛苦地劳作着,看不出一丝丰收带来的喜悦,反而只看出其纠结的内心。更有甚者,在丰收年间却只能拾穗充饥。作为税官,白居易深知造成人民生活困苦之源便是沉重赋税,便以反躬自责提出指责,表达出对人民的深切同情。

经历大起大落,白居易逐渐改变了自己的处世态度。长庆三年为杭州刺史的他来到苏杭,这里的美景无不让他沉醉,因而写下不少赞美名篇,七言律诗《钱塘湖春行》便是其中之一。诗人在风景间游走,使空间不断随着自己而变换:仰头莺燕成韵,愉悦惊喜;低头花草拥围,生机盎然。人于景中,足见风景之绮丽,乐天以至于忘我。也正是这样,体现出他对这般生活的享受与喜爱。

三、教学设想

选题分析:白居易早年成名,一生分处于两个大阶段。分界点在元和十年“武元衡事件”,白居易首谏,要求追查凶手。因直言,得罪权贵,被贬江州。前段授左拾遗、充翰林学士时,其拥有极高的参政热情,“有阙必规,有违必谏”(《初授拾遗献书》),身怀“兼济之志”。后段被贬对其内心震动不可言喻,以切肤之痛去重新审视险恶至极的政治斗争。决计急流勇退,独善其身。其“兼济”与“独善”在《与元九书》中明确介绍道:“谓之讽喻诗,兼济之志也;谓之闲适诗,独善之义也。”所谓“兼济”是对上层权贵生活和欺压人民之恶行的尖锐揭露讽刺,对下层民众苦难生活的深刻反映体恤,表现在讽喻诗之中。“独善”是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对名利的淡泊,以一种知足保和的态度坦然面世,表现在闲适诗之中。此次所选的《望月有感》与《观刈麦》分别展现了白居易“兼济”之志的形成与成熟,而《钱塘湖春行》也正可看“独善”之义的表现。

文本使用:将《望月有感》与《观刈麦》进行比读,先理解诗文大意,再比较两诗所述事件、表现情感及作用的异同,去体会因对战乱不断的痛恨以及对人民困苦生活的理解而慢慢形成的“兼济”思想,去了解成熟的“兼济”讽喻诗所擅用的对比手法,所要达到的“上讽刺揭露,下反映同情”目的。从异中看“兼济”发展,从同中明白讽喻诗的情感与作用。

白居易被贬江州,深感宫中官权黑暗,处世态度发生转变。《钱塘湖春行》着重西湖春景,以行游的方式把画面展开。从春与行入手,漫游在春景之中。把握诗中“早莺”“乱花”等意象对早春时节的体现,找出直接抒情的句子。感受诗人那份惊喜,体会这闲适、知足保和的态度,进而了解到“独善”之义。

最后结合以上诗歌总结,不管是“兼济”的讽喻诗还是“独善”的闲适诗,都体现着白居易的真,真事、真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让学生收集有关白居易的生平资料,找出教材中曾学过的白诗加以背诵。

师导入:白居易是中唐极受关注的大诗人。他的诗歌主张和诗歌创作,以其对通俗性、写实性的突出强调和全力表现,在中国诗史上占有重要地位。我们可以从此次所学诗歌中了解白居易“兼济”之志的形成与成熟,看到“独善”之义的表现,并体会两类诗的相同之处。下面让我们一起进入这组白居易的诗歌。

(二)“兼济”的形成与成熟——比读《望月有感》和《观刈麦》

(1)学生活动:学生细读《望月有感》与《观刈麦》,理解《望月有感》每联大意,理清《观刈麦》层次内容。

《望月有感》

首联:家业一空,弟兄羁旅。

颔联:战乱后田园荒芜,骨肉流离。

颈联:用“雁”“蓬”象征自己与家人分离。(www.xing528.com)

尾联:望月怀亲。

《观刈麦》

第一层:“田家少闲月”到“小麦覆陇黄”;农忙麦熟。

第二层:“妇姑荷箪食”到“但惜夏日长”;农家全体辛苦劳作。

第三层:“复有贫妇人”到“拾此充饥肠”;贫妇拾穗充饥。

第四层:“今我何功德”到“尽日不能忘”;诗人道出自己生活富足,抒发感慨。

(2)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关于两首诗所描述事件异同的填写。

(3)学生活动:完成表格关于两首诗“情感作用”异同的填写。

(4)师生探究:“兼济”在两诗中的形成、成熟的表现。

师点拨:虽然《望月有感》整首诗最明显的情感是怀亲,但是“田园寥落干戈后,骨肉流离道路中”不得不引人深思,这一对战争的侧面描写无不展现出战乱下人民生活的艰苦。所以单说《望月有感》怀亲,就是对此句的忽略。诗人从自己的思念痛苦延伸至天下百姓,自己家业衰败,百姓也田园荒芜;自己亲人离散,百姓也骨肉流离,感受到他们也如同自己一般。从而产生对天下黎民苍生艰苦生活的理解。也看出战乱此起彼伏的客观因素和对百姓艰苦生活的理解的主观因素影响着诗人“兼济”之志的形成。

反观《观刈麦》,展现出强烈的贫富对比,诗人以自躬来讽刺上层权贵,目的明显,感情直接。达到了讽喻诗的上讽权贵不为,下表民生疾苦的目的,也正是“兼济”之志成熟的展现。

师小结:从《望月有感》到《观刈麦》,从弱冠之年到不惑之年,“兼济”之志形成、成熟。诗人用大半生去实践着这一思想,并不断用诗歌去表达,为的是国家富强太平,为的是百姓安居乐业。

(三)“独善”的闲适与知足——品读《钱塘湖春行》

过渡:从翰林学士再到江州司马,白居易经历了如此的大起大落,再次升迁来到苏杭却已远离京城,远离朝堂。这时他的“兼济”壮志已不及当年,从“兼济”转变到“独善”又有何体现,让我们接着学习《钱塘湖春行》去感受。

学生活动:

(1)自读《钱塘湖春行》,理解体会“春行”。

明确:从“早莺”“新燕”“乱花”“浅草”这些春景看出“春”。表现了春天来到,鸟儿们重回这片大地,新开的花各处分落,草也才刚刚冒出来,看出是初春的景色;从“孤山寺北”“贾亭西”“湖东”“白沙堤”看出“行”。因为从寺北到亭西,再到湖东,最后到白沙堤,有方位上的变化,表现了一种行走状态。“春行”展现出诗人在这初春美景之间流连、怡然。

(2)从诗中找出直接体现诗人情感的句子,了解诗歌情感。

“最爱湖东行不足”,“最爱”直接抒发了诗人对这美景的喜爱,湖东美景的“行不足”展现出对美好生活的知足,表现出诗人对这闲适生活的热爱之情。

师小结:人常说知足常乐,学会珍惜眼前,学会思考生活,不要停滞不前。《钱塘湖春行》不仅仅是赞颂西湖春景之美,其中也表达着对这美好生活的知足,体现出白居易对闲适生活的追求和热爱,用一种知足保和的态度去面世,不乏积极却又不激进。

(四)真事显真情——回读《望月有感》《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

学生活动:再回顾《望月有感》《观刈麦》和《钱塘湖春行》,体会三首诗在感情上的一致点。

师小结:不论是讽喻诗还是闲适诗,都叙述着真实的事,描绘着真实的景。从这实事之中所体会到的感情同样也是以真来表达,实事见真情。三首诗都拥有着最真实的情感。

五、推荐书目

白居易.白居易诗集[M].北京:中国国际广播出版社,2011.

板书设计

达则兼济天下,穷则独善其身

兼济    独善

形成→成熟→转变

上:讽刺权贵不为 闲适

下:体恤百姓疾苦 知足

情感:真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语文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