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选文
归园田居(其一)
(补充)
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
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
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
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
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归园田居(其三)
(人教版八年级上册)
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
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饮酒(其五)
(人教版八年级下册)
结庐在人境,而无车马喧。问君何能尔?心远地自偏。
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二、选文分析
《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以及《饮酒(其五)》都是陶渊明归隐以后所写的诗文,反映出陶渊明“性本爱丘山”的思想。我想通过这三首诗的学习,能让学生对陶渊明及其作品特色有一个大致的认识。
《归园田居(其一)》以追悔开始,以庆幸结束。追悔自己“误落尘网”“久在樊笼”的压抑与痛苦,庆幸自己终“归园田”、复“返自然”的惬意与欢欣,真切表达了诗人对污浊官场的厌恶以及对山林隐居生活的无限向往与怡然陶醉之情。
《归园田居(其三)》细腻生动地描写了作者归隐后的农田劳动生活,风格清淡而又不失典雅,全诗洋溢着诗人愉悦的心情和归隐的自豪。
《饮酒(其五)》作者通过对田园生活的描写,表现了诗人淡泊名利、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思想感情和对田园生活的热爱。
三、教学设想
陶渊明可以说是田园诗歌的开创者,他的诗歌尤以田园诗最为出名,而这些田园诗几乎都是他归隐所作。所以本次“读诗识人知陶潜”板块,我选择的三首诗都是陶渊明归隐后的作品,试图借这三首诗歌的教学让学生认识到一个洒脱、闲适自在、不与世俗同流合污的陶渊明。此外,也想让学生对陶渊明有一个比较全面的了解,知道陶渊明还有“性本爱丘山”的一面,少时也曾“猛志逸四海”。陶渊明8岁丧父,和母亲寄住于外祖父孟嘉的家里。外祖父孟嘉是当代的名士,受到外祖父和环境的影响,陶渊明少时就立下了“猛志逸四海”“性本爱丘山”这两个看似矛盾的志向。40岁前的陶渊明为“猛志逸四海”这个理想奋斗了整整13年。由于社会的黑暗,使得陶渊明对统治阶级乃至整个社会失望,最终赋诗《归去来兮辞》,告别官场。“猛志逸四海”这个板块我将作为补充章节在课堂中出现。
文本使用:首先以萧统《陶渊明传》里的一段对陶渊明的描写引入,从这段话的描写中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非常洒脱、率真的人。而后面选择的三首诗正好是这段描写很好的印证材料。《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这三首诗有一个共同点,都对归隐后的生活进行了描写。既然有共同点,那么我就抓住这三首诗的共同点进入文本的学习。
从三首诗的描写性的语句中大致可以读出陶渊明生活的自由、惬意以及他对自己生活的满足。而三首诗中又有三句话能够明确表达出作者的想法,分别是“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抓住这三句话分析大致可以总结出陶渊明的性情。
最后,抓住《归园田居(其一)》中“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这一句话,把陶渊明的家庭状况及其前半生——在官场沉浮13年作为一个背景进行补充。
四、教学流程
(一)导入课题
师导入:老师特别喜欢一段对陶渊明个性描写的文字:
渊明不解音律,而蓄无弦琴一张,每酒适,辄抚弄以寄其意。贵贱造之者,有酒辄设。渊明若先醉,便语客:“我醉欲眠,卿可去!”其真率如此。(萧统《陶渊明传》)
从萧统的《陶渊明传》中的这段话可以看出陶渊明是一个什么样的人?(洒脱、率性……)
陶渊明除了洒脱率性,还是怎样的一个人呢?今天,让我们一起走进一组陶渊明的诗作,从诗歌中去寻找答案。
(二)性本爱丘山——共读《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饮酒(其五)》
1.读陶诗
学生活动:齐读《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和《饮酒(其五)》(要求:读准字音,读准节奏。教师在学生朗读的过程中稍作指导),读后思考这三首诗都写到了陶渊明的______生活(用原诗中的词语)。
明确:田居。
2.品陶诗
学生活动:请找出三首诗中有关陶渊明田居生活的描写性语句,并简要分析其田居生活的特点。(www.xing528.com)
《归园田居(其一)》:开荒南野际,守拙归园田。方宅十余亩,草屋八九间。榆柳荫后檐,桃李罗堂前。暧暧远人村,依依墟里烟。狗吠深巷中,鸡鸣桑树颠。户庭无尘杂,虚室有余闲。
《归园田居(其三)》:种豆南山下,草盛豆苗稀。晨兴理荒秽,带月荷锄归。道狭草木长,夕露沾我衣。
《饮酒(其五)》:采菊东篱下,悠然见南山。山气日夕佳,飞鸟相与还。
明确:三首诗描写陶渊明的生活都是特别自由、悠闲、惬意的。
3.悟陶诗
学生活动:请从三首诗中找出表明作者生活态度的句子并略作品析。
《归园田居(其一)》:久在樊笼里,复得返自然。
明确:表现的是一种辞别官场后的自由、安逸、喜悦之感。
《归园田居(其三)》:衣沾不足惜,但使愿无违。
明确:这里的“愿”指要按自己的意愿生活,不想在那污浊的现实世界中失去自我,即使做一个农夫也比在官场“为五斗米折腰”强。
《饮酒(其五)》:此中有真意,欲辨已忘言。
明确:真意到底是什么?是前一句所写的飞鸟晨出夕还,眷恋山林。说明宇宙万物莫不顺乎自然,人亦是如此,摆脱礼教的束缚和世俗的虚伪,回到质朴的状态,恢复人的自然率性。这两句显然是全诗的总结,点明了全诗的主旨。
师小结:我们能从三首诗中各找到一个句子来表明陶渊明对于隐居生活的态度,隐居后的陶渊明丝毫不后悔他辞官的决定,悠闲自由的田居生活给他带来了巨大的快乐,他沉浸其中并且自得其乐。
(三)知人论世懂陶潜
学生活动:
(1)分享课前收集的资料。
(2)再读《归园田居(其一)》《归园田居(其三)》,请从诗歌中找出陶渊明从何而归、为何而归、归向何处的提示性词语。
明确:尘网,从官场而归。误落,对官场生活的厌恶、悔恨。归田居,归所。
(3)老师根据课堂信息作补充:“少无适俗韵,性本爱丘山”“守拙归园田”。
出身:破落仕宦家庭。
曾祖父:陶侃,东晋开国元勋,官至大司马,封长沙郡公。
外祖父:孟嘉,当代名士。
祖父:陶茂,官至武昌太守。
父亲:陶逸,曾官至太守,早逝。
本性:受时代思潮和家庭环境的影响,加上对《老子》《庄子》和儒家经书的研读,使他接受了儒家和道家两种不同的思想,培养了“猛志逸四海”和“性本爱丘山”两种不同的志趣。
在封建社会,人们想要建功立业,要实现政治理想,只能当官,走仕途。陶渊明在仕途上不断尝试了13年。
(4)“误落尘网中,一去三十年”。史书上记载,为了生计,陶渊明“投耒去学仕”。从29岁到41岁,13年的时间里,他曾四次奔走“学仕”。
第一次:393年(29岁),陶渊明怀着“大济苍生”的愿望任江州祭酒。“亲老家贫,起为州祭酒。不堪吏职,少日自解归。”(不久解归)
第二次:400年(35岁至36岁),在桓玄手下当幕僚。做官一年多,母亲去世,归家居丧(三年后归隐)。
第三次:404年(40岁),居丧结束,六月做官,次年三月辞职。任镇军将军刘裕参军(三年后归隐)。
第四次:405年(41岁),任建威将军江州刺史刘敬宣参军。因“公田之利,足以为酒”,再次做官,叔父陶逵介绍他任彭泽县令。到任81天,碰到浔阳郡派遣邮至,属吏说:“当束带迎之。”他叹道:“我岂能为五斗米向乡里小儿折腰。”遂授印去职。
师总结:陶渊明曾经为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抱负而不断尝试、不断失望,终至绝望了13年。这13年的痛苦经历让他的一腔热情化为一片冰水。但也正是这13年的经历造就了一个在中国几乎是家喻户晓的名字。他的灵魂在不断地滤出思想杂质的过程中逐渐变得澄澈而纯净。陶渊明虽没有实现“大济苍生”的理想,但成了一位洒脱的田园诗人;虽没能兼济天下,但能独善其身。这不能不说陶渊明是东晋那个乱世中特立独行、有真性情的人。
五、推荐书目
李长之.陶渊明传论[M].天津:天津人民出版社,2015.
板书设计
性本爱丘山
——读诗识人知陶潜
(设计:成都市郫都区岷阳实验外国语学校 赵云薇)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