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信念相融,提升核心素养

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信念相融,提升核心素养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英语课堂适时引入中国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可以发挥中国文化的“支架”作用,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中国文化输入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在外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理解与交流表达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英语教学与中国文化信念相融,提升核心素养

中国文化输入有利于英语语言学习。研究表明,外语学习中存在迁移现象(transfer)。“迁移”这一概念源于心理学,指“人们已经掌握的知识在新的学习环境中发挥作用的心理过程”(蒋祖康)。在外语学习中,迁移常用来表示学习者的母语系的经验和已经掌握的知识对外语学习所产生的影响。积极的影响叫“正迁移”,消极的影响叫“负迁移”。高一虹教授在1994年就曾经对大量的语料进行研究,证明了母语文化(这里特别指的是中国文化)在英语语言学习中的正迁移作用,从而提出了“生产性外语学习理论”的概念。“生产性学习”注重母语和英语两种语言文化的互动和结合,两种语言文化能力互相促进,产生具有新的质量的学习效果(高一虹,1994)。在英语课堂适时引入中国文化,为语言学习提供大量素材,可以发挥中国文化的“支架”作用,丰富学习内容,激发学习者的内在潜能。

中国文化输入有利于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当今人类社会各民族、各国家大都能从其文化传统中找到某些贡献于人类社会的资源,不过都只能在某些方面做出贡献,而不可能解决人类社会存在的一切问题。人类文化在哲学宗教、医学等方面具有互补性并在相互影响下形成文化共存的局面(汤一介,2011)。众多学者认为当今人类文化较多强调工具性及手段性的理性,缺少目的性的关怀,而东方文化在目的性关怀方面有其独特的价值,是世界文化这个色拉盘中色彩鲜艳、营养丰富的一种(章礼霞,2002)。在外语教学中输入中国文化有助于学生在中西方文化的比较、理解与交流表达中保持自己的文化身份,继承和发扬本民族优秀文化,在交流学习中提升跨文化交际能力。

中国文化输入有助于立德树人根本目标的实现。基础教育课程承载着党的教育方针和教育思想,规定了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是国家意志在教育领域的直接体现,在立德树人中发挥着关键作用(教育部,2018)。汪榕培先生(2000)认为,素质教育应强调四个方面的内容:一是学会做人,使学生具有高尚的思想道德品质,确定正确的价值标准;二是学会学习,能够终生积极、主动而且有效地接受新知识,并努力创造新知识;三是学会生存,既能掌握一般生存技能,又能掌握特殊专业技能,能够在复杂多变的环境中应付自如;四是具有较强的国际理解力。(www.xing528.com)

高中阶段是学生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也是提升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的重要时期。在英语学科中渗透中国文化,有助于加深学生对中国文化的理解,提高文化鉴别能力,从而培养具有中国情怀和世界视野的社会主义建设者,培养新时代人类命运共同体的推动者,最终实现费孝通先生倡导的“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的美好愿景。

英语教学要立足本国文化,通过语言学习和理性比较来了解英语国家文化;开放、平等、宽容的认识并欣赏文化的多样性;掌握重要的文学、思想和文化视野;正确理解外来文化对本国文化的影响;理性地理文化冲突;学会换位思考,在人际交往中体现文化敏感性。为了进一步落实2017年版课标提出的培养学生中华传统文化品质的要求,英语教师需要重新审视和完善已有的教学模式,通过接触、理解、质疑、操练、运用本土文化和异域文化知识等环节,逐步实现中华传统文化品质的内化,这既是英语课堂教学改革的必然要求,也是回归语言学习本质的基本做法。反之,英语教师如果单纯地将文化知识的学习异化为习题化、零散化和形式化的教学模式上,那么“培养具有工具性和人文性相结合的社会主义建设者”也必然是一句空谈。文化意识的培养要从课程文本选择、文化相关理论、文化呈现媒介入手,深入英语教学的每一个环节。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