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语是本学科的根本属性,我们不要把英语课上成语文课、政治课或社会课。要做到这一点,文化知识的学习、文化意识的形成、文化修养的提高、文化品格的培养都必须融合在英语学习活动之中。现行的教材基本都是属于功能型教材,其主要特点是以文化内容为主线,围绕主题思想,设计所需学习的语言。因此,教师在课堂上应该利用教材的结构特点,引导学生在文化情境中学习英语,运用英语学习文化。例如,词汇教学,教师可以帮助学生根据话题建构词汇语义网,也就是话题词汇,与话题内容紧密结合。
在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在语言教学的同时,适时适度地深入到文化教学,即在语言中教文化,在文化中教语言,使二者经常相互转化,使学生取得对英语文化的认同。这样可使学生消除对英语格格不入的情绪和疏远感,促进学生转换脑筋,尽快进入英语世界,用英语进行思维。如果这种教学实践能随着教学目的有计划地持久深入下去,学生对英语文化的认识和体会就会日益丰富和加深,从而有助于他们从深层去理解和把握语言,避免生吞活剥,而且也增强了学习的趣味和逻辑性。
例如,英国人和中国人对西风(west wind)和东风(east wind)的感受完全相反。在汉语中,“东风”即是“春天的风”,描述夏天则为“赤日炎炎似火烧”“骄阳似火”。而英国地处西半球,北温带,海洋性气候,报告春天消息的却是西风,英国著名诗人雪莱的《西风颂》正是对春的讴歌。英国的夏季正是温馨宜人的季节,常与“可爱”“温和”“美好”相连。莎士比亚在他的一首十四行诗中把爱人比作夏天:Shall I compare thee to a summer's day?Thou art more lovely and more temperate.了解这一差异的学生在理解文章时就思路顺畅,理解准确。又如,“I was put to bed whenever I did something wrong when I was a child.”学生们读到此句时,好多不理解be put to bed与后边的did something wrong之间的逻辑意义,还以为自己理解中出了错,有的甚至会认为be put to bed有什么特殊的含义,故自己乱琢磨,结果徒劳无益。其实这里就包含着文化因素。在英美人的观念中,孩子做了错事,被大人安顿去睡觉,意味着剥夺了孩子自由玩耍的权利,这是对孩子的一种惩罚。
以上例子是英语内含的英美文化给中国学生学英语时造成困难的明显例证。这些困难对于没有英语学习经验或体验的人来说是没有心理准备的,因而是很难避免的。所以,在英语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巧妙地把英美文化涉及的民族性格、处事观念、行为习惯等的教学融入语言教学中,使学生经常得到英语文化的刺激,从而真正形成英语交际能力。
英语文化因素对学英语的中国学生的另一个重要影响反映在英语民族独特的思维方式上。英国人的思维方式显然与中国人的思维方式大不相同,表现在语言上就是英语的句子结构和汉语有很大的不同。英语单句的主要成分通常很紧凑地排列在一起,而将修饰性成分置于句子的前后。它的主从句中,一个主句通常可携带大量的从句,而从句中还可有主从句,但由于连接词、关系词的纽带作用,仍然使句子条理清楚,脉络分明。
而汉语句子则是基本成分与修饰成分交叉排列。这一现象导致早已形成汉语定式的中国学生学英语时通常感到杂乱无序,顾此失彼,很难适应。教师在教学中应从多层次、多侧面、以多种方式,通过大量的情景交际训练活动,培养学生的语感,帮助学生尽快适应英国人的思维方式,尽早形成英语思维外壳。久而久之,使学生不自觉地进入英语学习所需要的自然状态,养成较熟练的思维习惯,形成瞬间条件反射,从而使学习富有情趣,使学生乐学,形成自学能力,减轻机械记忆的负担。
一旦学生的英语文化素养上升到思维严谨的高度,那么他们就会较容易地从宏观上去领悟语言的本质。这样,他们在学习英语的时态、从句、倒装结构、虚拟语气和众多的英语成语时,就不只是学习语言知识了,而是在真正的学习语言了。同时,对原本显得枯燥难懂、繁杂多变、捉摸不定的语言规律和结构方式的学习,也就容易多了。
现行的英语教材选材广泛,其鲜明特点就是“文化渗透”,由课堂、家庭逐渐向社会各方面展开,逐步介绍中西方社会文化背景知识,有意识地让学生了解英语文化和汉语文化的差异,增强学生的跨文化交际意识。大部分语篇涉及英语国家典型的文化背景知识,特别是其中的文学作品,为学生了解外部世界提供了生动鲜明的材料。在语篇教学中,我们不但要让学生把握文章的内容主旨,学习语言知识,提高语言技能,还要引导他们随时随地挖掘其中的文化信息,使学生在习得语言的同时,拓宽自己的文化视野。
英、汉语在交际中存在着文化内涵和语言表达上的不同。一般来说,差异之处也就是学生学习的难点所在。许多学生在平时学习时没有将两种语言的异同之处进行对比分析,在答题时通常按照汉语的表达方式和结构去套用英语,形成“负迁移”。如:
What a beautiful dress you are wearing today!
A.Not a tall(www.xing528.com)
B.Thanks
C.Really
D.Oh,no
在中国,当人们受表扬或称赞时,多数答谢说“不”或“没什么”。这是表示客气谦虚的答谢法,很多学生通常据此而选答案D。但是英国、美国人受到赞扬时,通常的反应是表示感谢,因此会高兴地说“Thank you”“It's very kind of you to say so”诸如此类的话,所以正确答案应是B。
一位50岁出头的美藉女教师应邀去中国同事家做客。主人的四岁女儿用英语向她打招呼:“Hell,Auntie!”这是妈妈教她遇见外籍成年女士的问候语。但这次妈妈却忙着教女儿改口:“No,no,not Auntie.Say Granny!”美籍女教师的反应却不以为然:“No,not Granny,please.Just call me Auntie.”女主人以为这是谦虚,就进一步说:“But that's not polite for her.You are so much older than I am.”美籍女教师红了脸,还是坚持:“Just have her call me Auntie;I prefer that.”
某位中国先生想恭维一位近50岁的德国女士,说:“You must be very beautiful when you were young.”“But I am still young!”德国女士反驳道。教师要指导学生了解中英文化的差异以及不同的表达方式,除了在平时教学过程中有意识地多给学生介绍英美文化并提供这方面的阅读材料,讲解中西文化在问候、感谢、聊天、约会、赴宴、做客、就餐、看病、打电话、商业活动以及其他习俗等方面的差异,并配以恰当的练习,以丰富学生的英美文化背景知识,力求帮助学生在语言交际活动中,符合英美民族的风俗习惯。
我们要利用好现行教材,教材中丰富的西方文化背景知识为我们进行跨文化交际意识的培养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我们应当把“文化教学融入语言教学”,把语言知识和文化知识有机地结合起来,培养学生的跨文化意识,进而发展成为一种跨文化交际的能力。
文化的概念非常广泛,它是一个国家和民族在社会历史发展过程中所创造的物质和精神文明的总和。就英语教学而言,它涉及英语国家的历史、地理、风土人情、传统习俗、生活方式、文学艺术、行为规范和价值观念等,每个方面都有其十分丰富的内容。各国各民族之间在文化上的差异是历史、地理、经济、政治、生活方式差异的反映,而正是这种差异决定着各民族的观念、思维方式、交际方式和行为习惯等不同的方面。英汉两种语言历史悠久,包含着大量的习语,它们或含蓄、幽默,或严肃、典雅,不仅言简意赅,而且形象生动,妙趣横生,给予人们一种美的享受。接触和了解英语国家的文化,有益于对英语的理解和运用,提高学生对中、西方文化差异的感悟性和鉴别能力。
在英语教育中,文化知识学习与语言知识一样,同属于英语六要素学习活动的组成部分,两者不可分割。通过活动,学生从理解、掌握、运用文化知识开始,逐步达到中外文化理解和优秀文化认同,形成一定的文化意识和文化修养,明确正确的文化行为价值取向,提高文化品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