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发展地区软件与硬件建设不均衡,解决方法

发展地区软件与硬件建设不均衡,解决方法

更新时间:2025-01-14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可见,信息化教育的重大使命、深远意义并未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远远超过了当地政府及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对一个学校来说,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一系列不良现象。

偏远地区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薄弱,资源共建共享水平低,区域发展不平衡,发展的关键在于均衡、公平;职业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实践教学资源缺乏,产业对接水平较低,校校通尚未实现,发展的关键在于实训、对接;高等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基础设施、资源建设初具规模,但质量、应用水平不高,发展的关键在于优质、融合;继续教育信息化的现状是初步实践了网络办学,资源积累基础薄弱,开放大学尚未形成。基础设施的现状是天地网络初步成形,互联互通尚未实现,宽带尚未普及,发展的关键词是“解决有无、普及覆盖、性能提升”;资源与应用的现状是初具规模,质量、数量均显不足,共建共享机制尚未形成,发展的关键词是“有无、能用、好用”;管理信息化的现状是单个业务系统较多,业务环节尚未全部覆盖,信息孤岛问题突出,发展的关键词是“单个应用、数据互通、流程再造”;保障体系的现状是组织体系未理顺,资金投入机制未形成,标准规范执行不到位,发展的关键词是“理顺机制、确保投入、规范发展”。

我国从教育信息化的提出,到2010年3月国务院发布《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中间整整经历了十余年的慢运行。何为“慢运行”?在西部,此阶段的“信息化教育”仅处于政策层面,虽然在部分基础教育学校中初步接触投影仪、显示器,但仅仅是电化教育,它的存在功能只是利用上传课件达到资源共享的目的。部分有条件配备计算机的学校甚至仅限于练练指法,根本没有上网功能。

2012年3月,教育部制定印发的《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2011—2020年)》指出:“我国教育改革和发展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机遇和挑战。”这意味着教育信息化已关涉并影响到国力竞争与国家发展。但广大西部地区教师观念陈旧,远离技术应用能力的提高,仍采用传统教学方式教学。不少学校则为了阻止学生上网游戏,每周一堂的信息课上仍旧是切断网络,计算机成了摆设。家长也对信息化工具避之不及,禁止孩子使用信息工具。这些观念从根本上阻碍了西部农村学校信息化教育的发展进程。可见,信息化教育的重大使命、深远意义并未引起学校及教师的重视。可以说,学校开设计算机课程纯属应付政策,走形式而已。应该说,十来年西部农村学校的信息化教育理念滞后导致行动的滞后,行动滞后导致发展的滞后,实实在在浪费了宝贵的时间。

除了教育观念尚未完全到位,经济总体落后,经费短缺外,办学条件差是另一个重要原因。教育信息化是一项耗资巨大的工程,远远超过了当地政府及群众的经济承受能力。曾经,不少地方干部和教育部门领导将筹集“普九”经费比喻为“渡难关”,更谈不上建设校园信息化设施,这严重影响了基础教育的质量。当然,现在不同了,国家加大教育的投入,从顶层的计划来说经费是没有问题的,但如果教育经费不对位,会不会出现当初“普九”式的局面,或者验收掺假以蒙混过关的现象?那样,将真正影响整个“教育信息化”的总体进程。

西部农村中小学师资严重凸显出民办教师占教师总数的比例大,专职音、体、美教师极度缺乏,而且民办教师大都学历不高,年龄偏大,业务素质提高比较缓慢,更别说短时间掌握信息化技术。更有甚者,由于当初“普九”的需要,许多初级中学师资缺乏,又从当地小学抽调了不少优秀教师和骨干教师以充实初级中学力量,因而造成两败俱伤。(www.xing528.com)

对一个学校来说,软件和硬件的建设是学校信息化发展的前提和保障。但目前,学校的信息化教育中普遍存在“重硬件、轻软件;重配备、轻培训;重投入、轻管理”等一系列不良现象。这些现象造成的后果就是“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预期很美好,实施很麻烦。加强硬件设施建设是学校教育信息化的前提条件。教育信息基础设施建设通常包括教育科研网建设、局域网信息建设以及校园网络建设等,这是教学信息化的基础设施建设。但是,目前就校园的现状而言,在校园信息化硬件建设这一块的现状却令人颇不满意。

比如,有些学校目前没有专门的OA办公系统,只有一个QQ群或微信群,所有的通知、文件、资料等都在上面进行。比较重要的文件还是人手打印一份纸质的东西,还停留在传统办公模式,无法推行无纸化办公模式。所以在硬件建设方面,还应继续完善学校的三大工程体系的建设。从而促进学校的信息化硬件建设。

并且,一个学校应该充分地发挥“校园网”的功能。一个学校的“校园网”是校园信息化实现的“奠基石”。学校综合管理平台的建设为学校的教学、科研和管理等都提供了良好、便利的条件,也使广大师生能以最快的速度获得最新、最需要的信息,方便了师生,也大大地提高了工作效率,为校园教育信息化奠定了基础。在学校管理平台上,成功登录后,学校的管理者可以通过“政务管理”“办公事务”“教职工管理”等窗口进入并查找到自己需要的东西;教师可以通过“班级管理”“成绩管理”“教学研修”等窗口查找到为自己所用的东西;学生也有专门的登录路径和查询窗口,可谓是“键盘轻轻一敲,便知校园大事”。

未来的教室一定是云端教室,包括电子课本、电子课桌、电子书包、电子白板……在资源方面,由模拟媒体到数字媒体,再到网络媒体,资源最终都在教育云上,内容达到极大丰富,从而满足个性化的学习。学生必须具备创意与创新、沟通与协作、研究与获取信息、批判性思维、决策与解决问题、信息化公民素养、科技理论与应用六大能力。21世纪的教师信息化教育能力则包括引发学生学习与创意、设计开发信息时代的学习经验和评估准则、塑造信息时代的工作与学习模式、提升和塑造信息化公民责任感、从事专业发展与领导力培养几个方面。未来的教育管理者要具备富有远见的领导力、信息时代的学习文化、卓越的专业实践、系统性的改善信息化公民素养。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