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传统中学英语教学中存在的问题还有片面追求学生的考试成绩,忽视了学生的素质培养。在课堂上,老师教给学生的是知识和技能以及应付考试的技巧。这种教学方式缺乏对学生其他素质的培养和塑造,容易导致学生的畸形发展。在长期的应试教育影响下,中学英语重知识轻能力的教学、重技能轻素质的教学,妨碍了学生的健康成长。教育部为减轻中小学生繁重的课业负担采取了许多措施,但片面追求入学率的不良倾向多年来没有得到根本扭转。造成学生课业负担过重的主要原因是部分家长、学校等片面追求升学率的思想根深蒂固。与孩子个性的全面发展相比,家长更注重孩子能否考上好学校。学校则关心能录取多少学生,哪个学生成绩好。“应试教育”是旧的、落后的社会教育观念和就业观念在学校教育中的反映。它导致大量重复培训和低效甚至无效的劳动,抹杀了学生的全面发展,成为全面实施素质教育的最大“障碍”。
一些学校为了“追”升学率,最“惯用”的手段,就是对学生集中进行灌、练、训、测等。在一些中学,封闭式的管理正好为这些手段的实施提供了条件。为了提高升学率,更准确地说是为了提高升入重点中学的人数,学校通常不惜违背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和教育规律,把学生变为学习、考试的“机器”。有的学校初三学生不做广播操,提前40分钟上早读课。下了早读、吃完早餐后,学生要迅即进入教室,提前开始上课,因为老师已经“恭候”在教室里。就这样,初三学生从早到晚要在教室里花费大量时间辛苦学习,他们通常晚上近12点才能睡,早上天不亮就要起床,睡眠严重不足。
为了提高考试成绩,学校加足马力,使出全部的力量,不惜一切代价,包括物质的,更包括学生的身体、精神以及全面素质培养的代价。这体现在课程设置和学校的重视程度上。由于现行中考不考音乐、美术等科目,学校在每学期期末考试前一个月,就会提前结束这些课程,以便把课时让给应试科目。
再有就是题海战术。平时,学生除了正常做的课本作业、练习册、单元测试题外,老师还要求学生必须购买各门应试科目的辅导资料和老师自制的试题进行苦练。到了初三下学期,“苦”就到了极致:中考的各类试卷、复习资料会潮水般涌来。有些学校便把每周一定为全校统一摸底考试时间,每考一次就对全校学生排名一次,从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经过这样的“千锤百炼”,学生们都成了“能征善战”的“考场勇士”,连一些初三的任课老师都承认:“很多学生都被考糊涂了,考呆了”。但没办法,中考成绩就是这样“磨”出来的。的确,学生的成绩有时可以“磨”出来,但同时被磨去的,还有他们的健康活力和原始求知欲、他们的创新意识和社会实践能力。
对校长而言,学生考试成绩上去了,升学率也就上去了,领导嘉奖,群众赞扬,学校名声大振;升学率下降了,就会受到来自各方面的批评和责难。(www.xing528.com)
对老师来说,学生成绩和升学率是评价其工作的主要依据,是评优评先、晋级职称量化得分的关键。面对如此现实,学校能不把追求考试成绩和升学率作为重中之重吗?还有家长,他们从子女“前途”考虑,学校实行“减负”,家长却担心孩子成绩下降,纷纷请家教“加负”;国家为了提高学生的艺术素质,制定艺术特长生考大学可以加分的政策,在实施中却变了味,一些家长迫使孩子在完成学业之外,又要求其练琴、练歌、练舞,忙于“考级”,以加重升学砝码,最后还是归到追求升学率上了。
学校是培养人才的地方。因此,学生的进步和变化无疑应该成为衡量学校教育质量的首要、最直接、最重要的指标。然而,说到“学生的进步和变化”,应该强调学生的成长,而不是学生的成绩是学校成功的标志。学校应该对学生的终身发展负责,学校应该是学生成长和发展的地方,教育工作者应该时刻关注学生的成长和发展。然而,入学率只是众多学校关注的一个重要指标。片面追求入学率,使得学校和社会都关注少数“尖子生”。能被重点大学录取、为学校带来荣誉的聪明优秀学生成为争抢的对象,而那些学习上的“学困生”则成为一些学校推卸责任、不愿接受的人群。这违背了教育公平的原则。
据作者观察,目前我国大部分中小学都不同程度地片面追求考试成绩与入学率,这与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和以学生健康发展为基础的素质教育背道而驰。一些家长明确表示,他们不希望自己的孩子接受围绕考试的教育。他们认为,只有全面提高学生的素质,才能提高学生的生存能力,为他们的终身发展打下良好的基础。然而,很多家长另一方面又迫使学校实施“应试教育”:要求学校根据中考,高考科目增加应考科目课时,弱化思想品德、体育、艺术等科目教学,弱化劳动技术、社会实践等课程;要求学校加班加点,延长学生学习时间,并增加课后作业量辅导补课、假期班。其实,所有的压力都压在学生身上。
片面追求考试成绩,危害极大。教育的基本任务是教育人,特别是帮助中学生如何表现和成为有用的人。学校不仅要看学生的考试成绩,还要考虑学生的全面综合素质培养。然而,在片面追求升学率的导向下,许多学校忽视素质教育,听命于考试。学生的合理愿望得不到尊重,人格得不到发展,实践能力被忽视,创新精神受到抑制。这难道不应该引起关注和反思吗?素质教育应因人而异,我们应该找到正确的起点,而不是单方面追求入学率。“素质教育”是一个概念,但没有固定的模式。因此,在实施过程中,必须根据不同的实际情况找到突破口,因材施教,取长补短。同时,实施素质教育需要全社会特别是家长的理解和支持。家长和社会对人才的观念、对教育功能和目标的理解、学校的评价标准等都有重要影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