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美学特征:拓展研究领域

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美学特征:拓展研究领域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电影研究者对类型电影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对类型电影的研究也更加成熟,但中国类型电影的研究领域仍有待拓展。特别是要结合国内电影经验,推动类型电影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对类型电影观众心理和审美需求的研究。中国观众在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运用等方面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因此,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符合国家实践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类型电影仍然可以获得与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

中国类型电影的文化逻辑与美学特征:拓展研究领域

20世纪80年代,邵牧君总结了类型电影的三大基本元素:公式化的情节、定型化的人物和图解式的视觉形象。这种对类型电影的理解局限于电影美学范畴。其关注的焦点主要集中在电影文本本身,如情节、人物设置、电影语言和叙事模式等方面,不涉及制作模式、传播媒介、市场原则、观众接受度等因素。进入21世纪以来,虽然中国电影研究者对类型电影有了更广泛的认识,对类型电影的研究也更加成熟,但中国类型电影的研究领域仍有待拓展。特别是要结合国内电影经验,推动类型电影美学研究向纵深发展,加强对类型电影观众心理和审美需求的研究。

类型电影的研究离不开对观众审美心理的研究。从某种意义上说,类型电影之所以深受观众喜爱,可以从观众的深层心理结构中找到原因。以惊悚电影为例,弗洛伊德精神分析学认为:“人的深层心理中存在着本能的欲望和冲动,主要包括生命本能和死亡本能。”而惊险电影之所以受到人们喜爱,就是因为它能够同时满足观众的安全感(快乐原则)和侵犯欲(死亡原则),使人的生命原动力中这两种本能欲望得到释放和宣泄。惊险电影首先需要刺激起观众的紧张感和恐惧感,人为地造成观众心理暂时的恐慌和失衡,进而激发起人们的安全欲求,最终再达到一种新的安宁与平衡,从而体验到平时日常生活中难以感受到的巨大心灵震撼,并因此获得异常或超常的愉悦和快感。显然,不同类型电影分别满足了广大观众不同的心理欲望和心理需求。因此,加强对电影观众审美心理和深层心理的分析研究,不仅可以进一步深化我们对类型电影的理论探讨,而且可以帮助电影导演更好地把握广大观众的审美心理和观影欲求,创作出更多更好的符合广大观众需求的类型电影来。从这个意义上说,进一步加强对类型电影观众深层心理的研究,不仅具有重要的理论价值,而且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www.xing528.com)

观众的审美兴趣和观影兴趣往往决定着类型电影创作的方向和电影市场的生存。中国观众在生活方式价值观、语言运用等方面与西方文化有着深刻的差异,因此,在好莱坞电影的冲击下,符合国家实践经验和审美经验的类型电影仍然可以获得与本土观众的文化认同。目前,在中国类型电影的研究中,借助大数据,能够准确预测和引导观众的兴趣风向标,准确预测观众的心理预期,并据此调整类型电影的创作视角、拓展题材内容、不断创新叙事策略,在表现形式和艺术手法上及时推出一些满足观众需求的新型模式,可以为类型电影的营销和档期选择提供第一手资料,从而使类型电影的制作更有针对性,降低投资风险。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