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新态与特征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新态与特征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以通俗化、类型化的表现方式,借助著名明星的商业宣传方式,展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新状态,值得关注。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因种种原因而跌入低谷。

中国电影现实主义创作:新态与特征

2018年暑假上映的《我不是药神》,是一部写实电影,票房达到30.98亿,获得了暑期电影的称号。它所关注的高药价话题引起了全民热议。作为一部现实主义电影,它以通俗化、类型化的表现方式,借助著名明星的商业宣传方式,展现了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的新状态,值得关注。

关于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首先,中国电影人有着优良的现实主义传统。现实主义创作一直是中国电影发展中的主导创作理念之一,早在20世纪20—30年代就出现了大量的现实,如1923年上映的《孤儿救祖记》、1937年上映的《马路天使》、1947年上映的《一江春水向东流》等。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在50—60年代,中国电影创作了一批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包括1950年上映的《我这一辈子》、1963年上映的《农奴》、谢晋导演的《舞台姐妹》。从70年代末到90年代末,中国电影迎来了现实主义创作的黄金时代。许多导演,如谢飞、谢晋、吴天明、黄建新、张艺谋等,创作了大量的现实主义作品,如《芙蓉镇》《高山下的花环》《一个都不能少》等。自20世纪90年代后期以来,中国电影的现实主义创作因种种原因而跌入低谷。虽然也有优秀作品不断涌现,但其特点之一是影片的主题越来越小、越来越精英化,代表作品有《三峡好人》等。

同时,现实主义创作也在电影市场大潮中迷失了方向。事实上,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中国现实主义创作之所以如此繁荣,归根结底是因为长期以来,中国电影导演一直依靠国有电影制片厂,在不追求电影市场商业利益的前提下,这些导演往往首选的是富有传统色彩、与现实主义紧密相连的题材。进入市场经济后,电影制片厂由原来的经营型、福利型向产业型、管理型转变,电影市场也迎来了快速发展。从20世纪90年代末至今,中国已成为世界第二大电影市场,国内大片不断涌现;而优秀的现实主义作品越来越少。原因之一是市场化的经济背景。二是现实主义题材在创作中会面临一定的压力和风险,导致一些创作者选择回避,但这不是很正常的情况。毕竟,社会、时代和观众都需要现实主义。也就是说,如果电影不能表达时代的变迁,表达中国人在时代变迁中的喜怒哀乐和内心的变化,就会留下遗憾,关键问题是电影的核心竞争力取决于它与人民群众的密切关系。如果没有这样的接触,中国电影将束手无策。如果电影创作不坚持现实主义,就会脱离群众。事实上,近年来也出现了一些迹象,比如古装武侠大片票房越来越差,大IP、大明星的电影将不再被盲目追捧。像《小时代》这样的青春偶像电影最终被市场抛弃。《芳华》《我不是药神》《夏洛特的烦恼》等现实主义电影的成功,实质上是现实主义创作的胜利。(www.xing528.com)

在美学上,未来中国现实主义电影创作必须从生活走向现实,选择涉及群众切身利益和情感共鸣的题材,以群众能够接受的方式讲述具有强烈戏剧性冲突的故事,最终符合审美,满足广大受众的审美需求。如果这样的现实主义作品越来越多,未来中国电影将出现更多高票房、高信誉、高质量的现实主义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