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入新世纪以来,国家在教育方面的改革和努力越来越有效,投入也越来越多,义务教育、职业教育和高等教育的普及程度逐年提高。减免学费等好政策不断出台实施。在这样的环境下,人们的生活必然会经历一段很长的校园时光,这也将成为生活中最珍贵、最难忘的经历。因此,进入新世纪后,大部分的青春电影都将故事锁定在青少年的学习阶段,角色也就是青少年、教师和家长。青春电影对成人世界持消极态度。在塑造青少年形象时,特别突出成年人所缺乏的自由、叛逆、勇敢、热情、单纯、天真、幼稚、爱恨分明、愤怒、好色等特点;成年人往往被塑造成强烈的功利欲望,象征着权力对青年的压制或阉割,如作为严厉或迂腐的教师,望子成龙的家长,以及长大后不得不向社会屈服的主角。具体来说,有以下几种人物形象:
(一)青少年形象
第一种是冲动、叛逆、勇敢、鲁莽的男孩。比如《青春派》(2013)中的居然,敢于在高考前夕对喜欢的女生大胆表白,也敢于在决定复读时大声宣布自己是因为失恋而复读,不免令观众感叹“他居然敢这么干”;《同桌的你》(2014)中的少年林一也是一个调皮捣蛋的角色,无意间伤害了少女周小栀,却不知道自己错在哪里,错过了一生的挚爱。
第二种是为了朋友两肋插刀的守护者角色,讲义气,有责任感,是身边朋友的保护神。比如《少年班》(2015)中的吴未,他是少年班中最平凡、最“无味”的一个,但当有人对少年班心存嫉妒,有意过来闹事时,他以自己做肉盾,保护了少年班的所有同学;《睡在我上铺的兄弟》(2016)中的谢训,特别能打,重情重义,和不良少年“黄毛”打架虽是正义之行,却害得自己被学校开除。
第三种是“校草”,不止相貌英俊,其他方面也都很优秀,是女孩爱慕、男孩羡慕、所有人瞩目的对象。也正因如此,他们的心理压力十分巨大,总会在性格中隐藏一些重大缺陷。比如《谁的青春不迷茫》(2016)中的黄韬,心中有很重的“好学生”包袱,一举一动都要表现成榜样,内心却很压抑;《七月与安生》(2016)中的苏家明,其他方面都堪称完美,但是在感情上优柔寡断,最终成了劈腿的“渣男”。
第四种是温馨“暖男”的形象。比如《左耳》(2015)中与女主角李珥无血缘关系的表哥尤他,他是一个气质“呆萌”的学霸,一直默默守护着李珥;《匆匆那年》(2017)里的乔燃,也是一个优秀的学生,他对心爱的姑娘始终保持着极大的耐心,选择了作为“备胎”而存在。
第五种是开心果式的人物,要么古灵精怪,要么憨厚呆萌。《栀子花开》(2015)中的张在昌,《夏洛特烦恼》(2015)的大春,《睡在我上铺的兄弟》的李大鹏(2016),都是一出场就自带笑点的人物形象。
第六种是家境较好的“公子哥”,他们实际上是披着孩子皮的成年人,一举一动都是成人世界的投射,却反映着父辈的金钱、身份和社会地位。比如《青春派》(2013)里的贾迪,是个自信、骄傲、整天混日子、不用为高考发愁的“富二代”,最后去了国外;《夏洛特烦恼》(2015)的袁华,其父亲是区长,自己是老师眼中的好学生,小小年纪就深谙官场之道,善于见风使舵。
第七种是为了实现出人头地之理想而陷入病态的上进青年形象。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中的陈孝正就是个典型的“凤凰男”,为了实现自己的功利理想而把爱情丢到一边,最终理想是实现了,但心情却不再快乐了;《同桌的你》(2014)中的周小栀从小就立志去斯坦福读书,而且每一天都以此为目标而高度自律和奋斗,做任何决定都是以斯坦福作为权衡,甚至连谈恋爱都有严苛的时间限制,但她长大成人后,最终还是不得不面对柴米油盐酱醋茶的现实生活。
第八种是代表传统理想的女生形象,她们是男孩眼中的“女神”,成绩优异、乖巧听话、温柔美丽、善良痴情,虽然趋于完美,但经历的初恋却都是失败的。《匆匆那年》(2014)中的方茴就是这样的人物,她性格被动,快乐与不幸都取决于别人怎么对她;《青春派》(2013)里的黄晶晶也是一样,外表美丽、心地善良,原本接受了居然的表白,却因遭受居然母亲的羞辱而内心深受伤害,于是一怒之下离开了居然,最终被国内顶尖高校录取。(www.xing528.com)
第九种是坚强而叛逆的新时代女生,她们勇敢、叛逆、执着,与传统理想的女生截然不同,代表的是一种有独立意识的女性。比如《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中的郑微,她敢爱敢恨、勇敢坚强,霸道中带有可爱,内心温柔而坚强;还有《七月与安生》(2016)中的李安生,她放浪不羁、追求自我,总是打破陈规、挑战权威,并且脆弱、敏感、诚实,不懂得保护自己,因而屡屡受伤。
此外,还有其他的一些青少年形象,比如“技术宅”的男孩们都很努力。虽然他们相貌不惊人,智商高,情商低,但他们的大脑回路总是和正常人不同,这看起来很有趣。总之,青春电影中的青年角色往往是在观众记忆中被放大的青春伙伴。无论少年老成还是鲁莽冲动,都让观众感受到久违的青涩情怀。
(二)教师和家长形象
中国青春电影中的教师有三种:第一种是对学生始终保持高标准、严要求的“严师”;第二种是一对势利眼的市侩者;第三种是一个迂腐而懦弱的老学者。从大陆目前的青春电影来看,前两部出现的频率更高。第三种在香港和台湾青春电影中较为普遍,在此不再进行详细的分析。
在教学中注重“严师”形象,这是电影从学生的角度塑造的一种脸谱化的人物形象,而且可以得到高度的认可。他们脸上总是面无表情的,穿着正装,充满精英气质,眼镜后面的眼神犀利严谨,对学生实行“魔鬼般”的纪律。青年学校的撒老师和代理班主任的英语老师都是这样一个形象。周知庸在《少年班》(2015)中的形象要复杂一点。他既有严格老师的气势和严厉,也有一种为了实现自己的理想而愿意放弃一切的诗性品格。但归根结底,他仍然是成年人内心渴望迅速成功、急功近利甚至近乎疯狂的缩影。通过对他的全面描写,影片批判了成年人把自己没有完成的梦想强加给下一代的自私想法,只注重孩子智力的培养,而忽略了心理咨询的弊端。至于《夏洛特的烦恼》(2015)中的王老师,他是一个典型的庸俗市侩。他根据学生父母的身份对学生区别对待,这种教师在现实中并不少见。他们披着教育家的外衣,但他们自己的道德品质却有问题。现实中,普通学生和家长往往对这样的老师束手无策,但电影可以让王老师被学生殴打,让他说出不该说的话而且还恰巧被领导听到了,这不仅讽刺了老师的势利,也可以引导社会对不良情绪的疏导。
相比于教师形象,家长形象更为单一,有时甚至缺位。青春电影中的父母往往是强势的和霸权的,他们是中国家庭教育的缩影。在2013年的《青春派》中,居然的母亲在居然向心爱的女孩表白后,去破坏儿子的爱情,间接改变了他的生活和命运。在2015年的《少年班》中,吴未的母亲是一个不择手段、几乎变态、一心想把孩子培养成天才的形象。结果,事与愿违,她不但没有把女儿培养成一个自信而聪明的天才,反而使她成为一个长期自卑、抑郁和痛苦的人。2019年《少年的你》中的陈念的父亲自始至终都没有出现,而她的母亲没有正当职业,平时倒卖三无面膜,经常有维权的人找上门。母亲借口去外地打工赚钱,只留陈念一个人在家。由于父母教育与关爱长期缺失,导致陈念成长为一个沉默敏感、自卑又不合群的女孩。她没有朋友,更谈不上快乐,唯一能做的就是闷头学习。影片中,陈念的班主任面对胡小蝶的自杀表现得极其镇静,很大程度上他是把这件事当成了偶然事件。他没有去深究原因,直到自己要被调离,他才大体了解到暴力事件的来龙去脉。
当然,除了这些比较典型的教师和家长形象外,也有一些例外。比如2015年《爱上女教师》中,女主角是一位温柔而美丽的实习女教师。在影片中,她从老师的脸部形象还原到了一个完美的女性形象。男主角卜曦的父亲不再是一个偏执的家长,为着孩子的成功不择手段,而是一个有着很高社会地位和爱心满满的老人。他只想让儿子改邪归正。女主角的父亲是一位老校长,他爱女儿,信守对老朋友的诺言。
总的来说,目前国内的青春电影正处于由重性情向狂欢性情转变的阶段,因此人物形象注定相对单一,但随着青春电影慢慢找到新的突破点,相信人物塑造必然会更加生动、令人信服。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