类似于“小妞电影”,青春片是进入新世纪后才真正在中国大陆兴起的一种电影类型。20世纪90年代以前,要想真正了解这类电影,首先要了解这个时代为什么会产生这类电影,以便更好地分析和总结其类型特征。
(一)信仰缺失的精神危机
电影自然是一种大众消费品,与经济发展密切相关;电影自然也是一种艺术,与精神追求密切相关。改革开放以来,中国的经济发展突飞猛进,很快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然而,人们的精神危机空前严重,主要表现为信仰的缺失。
从世界的角度看,宗教信仰是人类填补精神空白的重要手段,但中国的情况却相当特殊,真正的宗教文化氛围自古以来就没有形成。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时,人民对社会主义道路的信心和对共产主义的崇高信念,为理想的社会前景而舍生取义的伟大情怀,同样受到经济快速发展和外来思想的不断冲击。近年来,党中央在全国范围内开展了多种形式的思想教育活动,正是因为认识到当代人的精神困境会使一个民族失去凝聚力,一个政权面临治理危机,一个社会走向不和谐。人们认识到,目前的局势已经到了不得不采取措施的地步。这些思想教育活动的开展力度大、态度急,有目共睹。然而,信仰不可能在一夜之间建立或重建。它能否治愈因信仰缺失而引发的精神危机,还有待于时间的检验。
另一种信仰可以称为信仰,即个人总是努力保持理想主义的境界,一种不被世俗同化的持守。但在一个注重人的经验和潜规则的社会里,这样的信念往往会让人们遭受很多痛苦。人们往往在生活、规则、家庭和社会的压力下选择放弃或妥协。曾经年轻、轻浮、鲁莽、勇敢的追求梦想的状态已经不复存在,就像《老男孩》(2010)主题曲中的歌词,“青春如同奔流的江河,一去不回来不及道别,只剩下麻木的我没有了当年的热血”。都说好汉不提当年勇,可谁又不曾怀念热血青春?
然而,正是这些信念的缺失,导致人们对长远的未来漠不关心,缺乏反思精神,缺乏坚持和坚韧,容易陷入漂泊、平庸、自欺欺人、自私自利的状态。但事实上,人们往往无法欺骗自己。他们曾经的梦想已经完全变成了一个他们不敢想也不愿想的梦想。他们已经变成了年轻时不想成为的那种人,使得他们心里有一些遗憾。而有白日梦和移情功效的电影在这个时候往往有很大的用处。青春电影应运而生,填补了人们内心的空虚和遗憾。观众可以通过观看并感叹“我曾经有过这样的时光”作为安慰。
(二)功利化气息浓厚
今天,社会正以愈演愈烈的势头诠释着古人“书中自有千钟粟,书中自有黄金屋,书中自有颜如玉”的含义。从基础教育到高等教育,从家庭教育到社会教育,如今已经到了最以功利化、实用化为导向的时代。可以说,孩子们受教育的过程就是功利化的过程,很难成长为真正热爱文化、懂得如何陶冶情操且具有独立思考能力的人;待他们长大后,再一代代地将这种状态延续下去,循环往复,形成当代人的民族品格。当代人已经急功近利到居然会盲信天上会掉馅饼的地步,市面上以“某某一本通”“一本书读懂某某”“某某实用技巧大全”“一周学会某某”来命名的畅销书即是明证。书是人类通向文明的阶梯,如果一个国家的图书市场充斥着这样的书,足以说明这个国家尊崇的是一种什么样的文明。(www.xing528.com)
另外,当代自媒体的高度普及使人们以碎片化的方式来获取信息,导致知识系统框架不完整,内容不成体系,对一些文句的理解断章取义。一些毫无意义的网络文化垃圾正在加速当代人的精神荒芜,比如有些网络小说动辄上百万字,却从文笔到内容都毫无营养可言,一味地宣扬暴力、色情及不劳而获的白日梦,导致很多青少年对此趋之若鹜;一些网络直播内容十分无聊,但因其行为出位、博人眼球而广受追捧,这些文化垃圾潜移默化地影响着当代年轻人的价值取向。任何一个国家,人们的价值观都是由政府、家庭、学校和社会等各个方面合力熏陶而成。从50年前人们以劳动为荣,到现在的孩子以不就业为理想,变化之大,令人感慨。
(三)“70”“80”乃至“90后”的衰老恐慌与生存压力
这三个年龄段是当前电影观影消费的主力军。他们是正在经历巨大社会变革的主体。他们潜意识地害怕年龄增长,担心社会快速发展的不确定性。因此,需要用怀旧的意象来缓解对现实的恐慌和焦虑。
这种恐慌和焦虑直接反映在对衰老的认知上。2012—2013年,《咸阳日报》《生命时报》《重庆晨报》等多家媒体用一个大版面讨论中国人特别怕老的现象。他们引用了当时的一组数据,英国保险机构组织的一项对全球125620人的调查显示,与其他国家相比,中国人最怕老,在45—54岁的人群中,超过一半的人认为自己已经老了。根据调查,28%的中国受访者承认他们会感到沮丧,联想到孤独和疾病等负面词汇,而这正是“70后”的一部分心态。
“80后”“90后”虽然较为年轻,但也纷纷加入了“叹老族”,有事没事感叹自己老了。2013年3月的《重庆晨报》针对这个现象公布了一组调查数据,受访者中,“80后”和“90后”占56%,“70后”占29%,“60后”占12%。64%的受访者感慨身边的“叹老族”很多。其中,13%的人感觉这样的人“非常多”。而这种认知,与国际卫生组织将60—74岁的人定义为年轻老人、将75—89岁的人定为老人的年龄划分相去甚远。
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非常复杂,包括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但养老金制度还不完善,导致地方养老金处于亏空状态;用人单位往往将应聘者的年龄限制在30岁或35岁,这是一个普遍现象;推迟退休已成为既定事实,给员工造成了心理压力;经济下行压力可能导致失业和中产阶级陷阱;房价上涨必带来的生活压力;下一代精英教育高投入、高风险的压力;体制内的铁饭碗越来越难考,工作岗位越来越少的残酷现实;阶级固化使人们难以流动的现状令人感到困惑和恐惧。
有了上述的认识,就不难理解,为什么打着“怀旧”旗号的青春电影会在这个时代兴起,为什么会吸引不同年龄段的主要消费者观看。与上述分析相对应,探讨青年电影的类型特征和演变趋势,我们将通过对其简单的再现,做出更深层次的理解。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