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春是指以青少年及其成长过程为表现对象的类型电影。早在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后的“十七年”和“文化大革命”的历史时期,国内就有一些与青春有关的电影,但不是真正的青春电影,而是“红色电影”,如“十七年”中的《青春之歌》(1959年)和“文化大革命”时期的《园丁之歌》(1974年)等。其实,它们都是革命之歌,关键是“红色”,青春只是被锁定在革命的范畴中作为象征。
20世纪80年代,中国社会的转型催生了《摇滚青年》(1988)的另类写作。导演田壮壮以歌舞片的形式描绘了霹雳舞的炫目,表现了叛逆的主人公在社会中找不到自己的位置,揭示了火热的歌舞掩盖不了灵魂的迷茫和衰老。而这个年龄的年轻人已经成年,只是还没有找到归宿。
直到姜文1995年执导的《阳光灿烂的日子》,使得国内的青春电影才终于有了“少年不知愁滋味”的生命力。大人们像打鸡血一样大肆宣扬革命,孩子们却只是高兴地愚弄,随处可见的红旗和革命歌曲的旋律都抵挡不住青春的阳光灿烂。它揭示了历史对文艺青年命运的影响。一再强调成长的过程就是放弃梦想的过程。然而,扮演女主角的演员甚至假戏真做,在现实生活中,吸毒成瘾而导致死亡,用鲜活的生命来牺牲自己的青春,这已经成为这部电影中青春难以言表的痛苦。此后,贾樟柯的《站台》(2000)也注定因电影负荷过大而远离商业收入和类型化。(www.xing528.com)
十年后,一部名为《老男孩》(2010)的微电影出现在网络上,感动了60—90年代出生的观众;2013年,“70后”“80后”怀旧高潮——《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2013)出现在银幕上,引领了《同桌的你》(2014)、《夏洛特的烦恼》(2015)、《左耳》(2015)、《少年的你》(2019)等青春电影集体走上商业化之路。这个时期的青春就是校园里的青春,不再需要承担太多的时代原罪。最后,观众可以在轻松愉快的心情中享受“骚年”的青春与轻浮。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