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的潜意识当中主旋律电影通常具有一种“伟光正”的形象,很难将这种类型的电影与多元化联系在一起,但多元化恰恰是主旋律电影的创作基础。即使在诞生的初期,主旋律电影的题材也是多种多样的,既有弘扬革命历史的,也有讲述模范人物的,即便是家庭伦理也离不开主旋律电影的取材范围。与其说主旋律电影是一种电影类型,不如说它是一种价值取向。所谓的主旋律电影,就是要将社会功能放在首位,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民族精神、民族文化,以及主流社会秩序进行表达、体现和弘扬。只要电影具备了这些功能,我们就可以认为这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它不限于特定的制作单位,而取决于故事的题材和传达的信息。如果题材过于复杂也就在一定程度上使得主旋律电影在内容划分上变得琐碎和困难。也正是基于这样的原因,我们从传统的电影审查过程中的分割法来进行研究,这种研究方法也可以被称为是时间跨度分割法,也就是将主旋律电影分为两个方向,第一个方向就是革命历史题材,这其中包括相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这一类的代表作有《开国大典》《周恩来》《红星照耀中国》等;第二个方向就是现实生活题材,也就是现实生活中的典型事件和典型人物,这一类的代表作有《焦裕禄》《孔繁森》《离开雷锋的日子》《攀登者》《中国机长》《我和我的祖国》等。
在电影进入中国之后不久,随着中国电影制作的不断发展与壮大,类型电影的尝试也在不断进行,尤其是20世纪初,各种类型的电影层出不穷,例如搞笑短片、动画片、爱情片、伦理片、武侠片、超自然片等,大大开拓了当时人们的视野。20世纪30年代,由于受到当时社会背景的影响,电影制作者将抗日反帝作为电影创作的一个重要指导思想。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后,一些社会革命主题成为准类型电影的创作源泉,例如反映官逼民反的《白毛女》,反映英雄英勇献身的《董存瑞》,反映多模式抗日战争形式的《平原游击队》《地雷战》《地道战》等,这些类型的电影特点各异,但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突出环境的巨大变化,以描述过去的苦来突出现在的甜。随着时代的发展和人们精神层面的需求,更多的类型电影开始不断创作出来,面向大众,其中比较成熟的类型电影还有武侠片和喜剧。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对主旋律电影的不断开发和创作,逐渐形成一些特定的创作规律和类型特征,并体现在程式化的叙事体系中。
(一)定型化的人物设置
正像西方电影中不可或缺的牛仔、正义警察、邪恶黑帮和东方淑女一样,主旋律电影中也有一套固定的人物形象,不同题材的主旋律电影有不同的组合。
首先来分析革命史电影,在这种类型的电影中最不可或缺的就是正反双方人物。代表正方的人物通常是伟大领袖、民族英雄,以及同他们一样拥有共同理想信念的人,而代表反方的人物通常是国内外反动势力及其代理人。例如在影片《林则徐》中,禁烟派、主战派作为正方阵营,代表人物就是林则徐,而容烟派和主和派是反派阵营,代表人物有琦善、豫堃之流,以鸦片烟作为两个派系主要矛盾线索,再加上当时在两个派系之间左右摇摆的道光皇帝,正是因为道光皇帝的这种摇摆不定的心态使得游戏规则可以随意变更,也加剧了两个派系之间的矛盾。再如经典电影《我的1919》《孙文少年行》等影片,故事的主角都是推动中国向前发展的重要人物,当这些进步人士作为故事的主角时,他们就代表了正面人物,而站在这些角色对立面的人物就是代表帝国主义的压迫阶层以及他们的代理人,通过双方人物的冲突和矛盾,突出当时的社会背景,激发当代电影观众的爱国热情。
接下来是现实题材影片,在这种类型的电影当中,主人公的形象通常为共产党员或行业模范人物,以及具备牺牲精神或拼搏进取精神的普通人,以这些特征为基准进行创作的大家耳熟能详的电影有《孔繁森》《焦裕禄》《蒋祝英》《黑眼睛》《漂亮妈妈》等。站在这些电影主人公对立面的通常是一些自私、贪婪、凶狠,甚至不择手段的反面角色。其中一部经典电影就是《离开雷锋的日子》,在该影片当中,雷锋的战友乔安山作为正面人物,在雷锋去世后的好多年里,持续不断地做好事,在做好事的过程中,他碰到了各种各样的人,见识到了人性的善良,也看清了人性中的丑恶。乔安山刚正不阿,拒绝助长站长以权谋私之风,也因此遭到站长的记恨,站长滥用职权阻挡乔安山送危重孕妇去医院;他对受伤的老人施以援手,但亲人却诬蔑他才是肇事者。肇事司机、路过但没能救人的司机、冷漠和见钱忘义的路人,都与乔安山的形象形成鲜明对比。但并不是所有的角色都站在相反的一边。最后一张照片中的年轻志愿者在乔安山陷入困境时第一时间伸出援手,这仍然让观众看到了希望。
从人物关系的设置来看,以事件为题材的革命历史片很少涉及家庭感情和个人感情,人物关系相对简单,主要是进步势力与反动势力两条线索交叉进行。
例如,影片《开国大典》始终围绕着以毛泽东、周恩来等为首的共产党和以蒋介石为首的国民党在新中国建立之前的一年中的较量展开,两个敌对阵营、两条线索交替进行。
在以塑造优秀人物为主的主旋律影片中,主人公的家庭成员是不可缺少的一部分,感情线和事业线并存。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多以模范人物为中心,大多一边是贤惠的妻子、懂事的孩子,另一边是事业上的对手和同志,英明的上级领导和知足感恩的人民群众。(www.xing528.com)
一个比较经典的影片就是《焦裕禄》,该影片主要讲述了河南省兰考县委书记焦裕禄,他真正做到了为人民服务,带领当地人努力发展。在家庭方面,焦裕禄拥有一个非常贤惠的妻子,工作上全心全意的支持,生活上任劳任怨,他们的孩子年龄虽小但是非常乖巧。在焦裕禄事业进展的过程当中,既有战友,也有别有用心的对手,还有明辨是非的上级指派专员,以及无比爱戴他的普通老百姓。这些角色之间的相互交织,虽然在人物关系的设置上略有不同,但总体来说还是符合上图所显示的人物关系。再如《生死抉择》当中,电影的主人公李高成作为一个市长,同时也是一名共产党员,他的妻子贤惠能干,但因为病重的女儿无法抗拒金钱的诱惑。由省委副书记及其养子等一干腐败领导小组组成的巨大犯罪集团,在李高成调查事件真相的过程中,不断设置障碍,阻挠李高成查询真相。比较幸运的一点就是,市委书记杨成非常支持他的工作,并且与他并肩作战,为事件的调查提供有利线索。随着那些被拖下水的人及时幡然悔悟,事件的真相得以查明,犯罪集团也得到了相应的制裁。
(二)情节设置的规律性
和类型电影比较相似的一点就是,主旋律电影在故事的讲述和情节的安排上也是有套路的,通过主旋律电影中主要角色的经历可以展现出来。如同经典的类型电影,在主旋律电影中,主人公通常在故事的一开始就被安排了非常重要甚至是无法完成的任务。但由于种种原因,主人公最后还是接受了这项任务,在任务进展的过程当中,各个方面的困难接踵而至,有些困难甚至无法克服。而主人公往往能够通过过人的智慧,或无人能敌的勇气战胜常人无法解决的困难,故事的结局往往是在一种仪式性的或欢呼或悲壮的气氛中结束。
主旋律电影情节的安排当中,困难主要有这么几种,首先就是事业,再加上极为困难的自然条件以及团队层面的消极懈怠。第二种困难就是政治层面,故事情节通常安排主人公与对立面由于权力或腐败等问题进行斗争,以及对手另有企图,双方互搏,斗智斗勇。第三种困难就是基于故事主人公自身的成长或升华,关于自身又可以从两方面开展:一方面主人公的成长来源于家庭或环境,可能不被周围环境所理解,可能面临经济上的困难,可能要挽救家庭成员,也可能面临天灾人祸等;另一方面就是主人公自身的身体机能。不同的电影着力点也会不同,故事讲述和情节安排都会有所差异。而如何体现以上困难,完成情节上的升华,成为电影剧情安排上的一个难点。
《孔繁森》是大家耳熟能详的一部电影,这部电影在开拍之初,情节上的安排就是孔繁森要到西藏阿里去任职。在那里,他面临了两个难以解决的问题,也就是恶劣的自然环境和干部队伍的消极懈怠。摆在孔繁森面前的任务不仅是要改善阿里贫穷落后的社会经济环境,而且干部队伍思想上的认知也是亟须调整的问题。与此同时,8年的援藏工作让孔繁森疏远了家庭,以致他没有尽到为人子为人夫为人父应尽的义务,这也让孔繁森十分愧疚。事业和家庭成为孔繁森面临的最大困难,而如何化解这两者之间的矛盾,一直困扰着孔繁森,尤其是当家庭和工作面临冲突的时候,工作上,巨大的雪灾让本来就非常贫困的阿里雪上加霜,家庭上,几年没见面的妻子和女儿来到拉萨,但妻子突然生病,随时会有生命危险。作为在阿里工作的共产党代表,面对上千人的生命,他急需救援。尽管他内心深处感到懊悔,但他别无选择。最终,他战胜了雪灾,得到了救济金,却在一次车祸中丧生。
这些仪式不仅仅会出现在主旋律影片的开头或结尾,创作者还会根据情节的需要随时来进行设置。如重大革命历史题材影片中的战争画面、开会场景,以及军民联欢等;在好人好事影片中也经常会出现带病工作、以身殉职、百姓相送等情景。这些仪式在拍摄方法、影调的选择、场面调度、配乐和后期剪辑上都形成一定的模式。
(三)象征意义的视听形象
在主旋律电影中经常会出现一些具有象征性的画面,如冬去春来,硕大的冰块翻江倒海,此起彼伏,象征着一个天翻地覆的时代的到来;再比如尸横遍野的战场上,一个八路军战士在霞光里扶着红旗慢慢站起,预示着艰苦的战争终将胜利等。另外,国旗、国歌反复出现;澎湃激昂的解说词或主题音乐加上波澜壮阔的图景,内心独白加上人物沉思的画面都是主旋律电影惯用的技法。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