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世纪中叶以前,西方理论家的类型思想往往与历史观察相联系,如文艺复兴后期的类型意识研究、古希腊罗马类型的复兴等,甚至反类型浪漫主义也在类型史研究的视野中,因为他们试图瓦解类型的专门化和历史。20世纪中叶以后,在荣格心理学和结构人类学的影响下,类型学有了一个新的视角,也就是宗教仪式、本土仪式、传统文本和人性描述。人们不再关注类型的外在形态、转化过程、混合状态和消失,也不再关注新的、修改的或消失的类型,而是关注类型的持久性,特别是那些表现出持久生命力的类型。一些批评家认为类型是神话的化身,而另一些则把类型与人类思想的稳定特征联系起来。在这一代理论家看来,类型电影只是一个更广泛、更长的历史和更持久的结构的体现。20世纪70年代,出现了以神话为主的类型批评,它使人们认识到类型就是对人类持久关注的基本问题的持续的表述。类型是一个桥梁,连接着现实世界和更永恒的神话和原型。总之,如果类型能够满足人们的要求,那它一定具有稳定的结构。两代理论家都很关注类型的固定性,在很大程度上背离了类型的历史向度研究。类型电影研究在欧洲(尤其法国)从20世纪40年代就已开始,安德烈·巴赞的论述就是一例。但直到20世纪60年代末70年代初,随着电影研究作为大学的一门正规学科的确立,电影类型的研究才得到了较为全面的发展。类型电影之所以受到当时电影理论家和电影教师的关注,有两个原因:一是希望对娱乐电影,特别是好莱坞电影进行更为严肃、积极的总体观察;二是希望补充、调和或完全取代当时主要的批评方法——作者的欲望理论。对于当时的大多数知识分子和评论家来说,能看好莱坞电影就是最好的态度。最坏的是公开反对好莱坞电影。在这些人眼里,好莱坞电影是商业运作的产物,其目标是赢得票房。因此,他们在审美追求和意识形态上趋于保守,以娱乐和幻想为努力方向,而不是追求现实主义、艺术或严肃的审美风格。当然,仍有一些评论家认为好莱坞电影有智慧和洞察力。
20世纪50年代末60年代初,在商业流行文化氛围中成长起来的一代知识分子,由于种种原因,非常喜欢和关注美国的流行文化,开始对其价值进行探索和重新评价。也正是在这一时期,法国电影理论期刊《电影手册》开创了作者理论(the auteur theory或auteurism)。作者理论的依据有三个前提:①虽然电影制作的本质是集体的,没有个体的标记,但它往往可以成为个体和个性表达的领域。②在电影制作中,能与绘画或文学作者地位相当的人只能是导演。③导演的艺术和制片人不仅存在于人们的作品中,令人仰止的一些艺术片或偶尔出现的著名导演也可以存在于一般和共同的作品中。尽管这三个前提经过各种方式的修正、润饰,美国的电影批评家安德鲁·萨瑞斯还是接受了它们。作者理论对一般的电影批评和好莱坞电影批评影响巨大。它在五六十年代很重要也很有价值,因为它使人们意识到美国电影的重要性,它使得好莱坞大量的影片得以系统地分类,同时也促进了对形式、风格、主题和场面调度等电影元素更加深入的探讨。因此可以说,作者理论为那些希望分析、证明好莱坞价值的人们,提供了一个非常有价值的立场、一套十分宝贵的批评工具。然而,作者理论也存在一些问题。首先,作者理论的基础是评价性的。作者比非作者更受欢迎。它倾向于把大众艺术视为高雅艺术。其次,其研究对象是独立导演和一批独立电影。也就是说,在涉及好莱坞类型电影的整体范围或分析好莱坞更大的发展趋势时,它无能为力。这也是为什么《电影手册》,特别是作者的理论,最终回归到一个整体的时尚的原因。最后,它使人们忽视了对好莱坞的制度地位、制度规制和受众的研究。20世纪60年代末,理论家开始将注意力转向类型学。这一时期的理论家认为,流派不仅是电影的基础,也是整个大众艺术的基础。他们没有试图确立大众艺术形式的基本规律,而是强调类型的变化特征。一般来说,类型批评只限于电影的分类,而没有探讨电影分类过程中的一些问题。只是对单个电影的元素进行总结和梳理,找出共性并加以分类,而不是讨论类型的性质等理论问题。
20世纪60年代和70年代的类型电影研究者通常引用和参考文学的类型理论和定义。然而,这些理论在实践中却常常被忽视。究其原因之一,是类型电影术语的分类与文学的区别。尽管类型术语在电影中被广泛使用,但在其他艺术讨论中,评论家们仍然需要努力去理解它们,尤其是文学。电影类型的分类,比较常见的是题材或内容的划分。文学类型按小说、戏剧、诗歌等不同形式划分。因此,文学讨论有明显的稳定性,但在电影的使用上存在一些混乱。正是由于这个原因,许多研究者引用了亚里士多德《诗学》中的分类方法,如悲剧、叙事诗、抒情诗等,但在讨论强盗电影、西部电影和歌舞电影时,亚里士多德的分类方法被完全遗忘了。或许电影类型或类型批评的最大问题是类型这个词。类型作为一种重要的研究工具,是从文学研究领域借来的,因此在电影研究中存在许多问题。(www.xing528.com)
在世界范围内,类型电影理论的研究主要有三种途径:审美、仪式和意识形态。美学的研究方法是从艺术表现的角度,特别是从个体创作的角度来界定类型,包括分析作品是否遵循或超越了类型原则。仪式方法将类型视为影视业与观众之间的一种交流,为一种文化提供了展示自我的机会。在自己的作品中,托马斯·沙兹采用了基于语言类比的研究方法,并普遍采用仪式的观点。意识形态方法把类型电影作为一种控制工具,即类型电影为主流意识形态服务,使观众不自觉地接受电影所表达的主流意识形态。近年来,人们倾向于将仪式方法与意识形态方法相结合。里克·阿尔特曼做出了一个精彩的解释:“因为观众不想知道他们是被操纵的,成功的仪式和意识形态‘配方’几乎总是一方面向观众隐藏好莱坞潜在的操纵,另一方面尽量发挥它的娱乐功能。成功类型的秘诀在于,它不仅反映了观众的理想,也不仅仅是为好莱坞企业辩护,而且同时完成了这两项任务。”本部分拟采用这种研究方法,从文本的特点出发,将电影类型视为一种大众化的文化仪式,并带有意识形态的因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