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N”教研模式,第一个“1”,是指每一位教研员有1门自己明确的学科,并且掌握一至九年级的课标中的课程要求,熟知一至六年级的教材、教学要求;第二个“1”,是指每一位教研员有1门自己学术优长的特色课程,“N”是指有一所或几所特色课程实验校,也是实验基地和日常教研联系片校。
“1+1+N”教研模式的实施,是努力构建区域性小学特色课程体系,发挥教研员的工作职能,整合区域优势,引导学校按照基于课程标准、注重教学环节、关注学生需求、促进教师发展的原则,校本化、创造性的实施课程。并在此基础上,注重完善学校自我评价、分析与改进质量,确保特色课程的教学质量。
第一个“1”,指在学科教研过程中,突出学科性和规律性。教研员要以学科素养为纲,重新设计课程结构与内容,突出学科的本质,强调学科特有的学科思想、学科方法及学科知识,防止书本化、浅层化。注重学科知识的系统性和螺旋式发展的学科特点,突出学科体系和结构,强调学科知识的联系性、整体性、规律性,打破学段和年级的界限,防止“铁道警察只管这一段”的现象。
第二个“1”,特色课程突出教研员研究专场的个性化和多样化,满足学生的不同需求。高水平、高质量的教学活动,除了要保持较高的学业质量、学业水平之外,更重要的是教育教学要多样化、丰富化,为学生提供更多的选择机会,主动适应学生的需求和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
突出教研员的研究专长,美术教研员李强是天津市剪纸学会的会长,他利用自己的剪纸专长,在小学开展了剪纸课程,编写了教材、指导教法,定期教授课程,剪纸特色课程在育婴里第二小学开展了七年,一至六年级全覆盖,成为学校的办学特色。去年,剪纸课程也成为全区小学的教育特色。
书法教研员张建强,也是我区小学语文教研员,在书法教研过程中,结合我区近30年的书法育人特色,结合当下弘扬优秀传统文化的需要,以及语文学科素养的培养要求,以我区“书法状元校”红星路小学为研究基地,开展课程建设与教学实践研究,指导红星路小学骨干教师团队,进行了《红星书学》校本课程的研发。
该课程严格按课程标准及书法教育指导纲要的要求,在语文教材中选取具有文化典型性的汉字,让学生在读写记用的过程中提高汉字素养。同时按照字理源流、字形发展学习汉字,令学生对于汉字的记忆更加深刻,理解更加深入,书写更加规范,思维更加活跃。在学习中发现汉字“形体”之美与蕴含的故事,提升学生对祖国文化的认同,进而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
课程体例上,注重“由笔画到字例,由字例到语词,由语词到经典”语境的渐进拓展,注重软硬笔兼顾,做到小立课程,大作功夫,力求通过课程内容向学生展示汉字文化的丰富性。例如:
图6-1
(www.xing528.com)
图6-2
该课程的实施过程中,力求在汉字思维方式上给予学生引导。试图使学生基本形成如下的思维方式:
一是懂得每一个汉字背后,特别是一些独体字,蕴含着极其丰富的文化内涵。
二是初步了解汉字文化发展的过程,特别是了解了汉字构字的规律,懂得了汉字是一种据形设义的文字。
三是通过历代名家的例字欣赏,使学生能规范、端正地书写汉字。
四是通过提供语境,以聚合的方式帮助积累语言文字及相关文化知识。
学生在书法课上,浸润着中国传统文化,享受着汉字与书法的独特魅力。
“N”突出了创新课程的校本化和实践性。
校本课程必须着地,学校才有意义与活力。校本课程的开发将重心下移到学校,以课程实施中教师所面临的各种问题为对象,以教师研究为主体,共同参与研究教学问题。创新课程要实践于课堂上,彰显出特色与文化的厚度。
“N”也有两个层面,一是特色课程的实验基地,二是日常教研活动联系片校。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