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在的课堂教学存在着以下的特征。
(一)知识至上
知识(最多包含认知能力)在课堂上占据着至高至上的地位,独享着权威。在课堂上,教师和学生的活动都围绕着知识进行,即只有对知识的掌握、记忆等认知活动,而没有人的情感、意志等活动的余地。教师贬值为传授知识的工具,学生被贬值为由知识锻造的产品,知识成了统治者,而人则成了工具和产品。教师与学生的交往、学生相互之间的交往与合作活动是不被重视的。教师与学生之间的关系是知识的授受关系,缺少情感的交流、精神的沟通。诚然,教学中也有教师的问和学生的答,但只是机械式的应对、应答,要么是喋喋不休地讲,要么是咄咄逼人地问,课堂“假民主”的目的是尽快地把知识复述出来并传输给学生,而不是真正的交往。(www.xing528.com)
(二)计划至上
为了准确地传授知识,教师预先认真地备课,制定好详细的传输路线,并且写成教案。课堂教学就变成了执行预先编写的教案的过程。叶澜教授曾形象地把教学比喻为“演教案剧”的过程。如此,在课堂上,强调严格控制,尽量排斥一切意外的因素,排斥教学中的“断裂”“转变”“分叉”“理解”,确保课堂教学能按照原定的计划进行。如果遇到和教案上不一样的观点和意见,不是不予理睬,就是严加扼杀。教学过程几乎是清一色的六步骤:复习旧课—导入新课—感知新知—理解新知—巩固新知—布置作业。教学呈现出程式化、封闭化倾向,盛行着机械主义之风。以上课堂的实质只是知识的灌输,其表现是课堂教学对真实生活的遗忘。这里没有对智慧的刺激,没有对道德、审美的体验,没有对生活的感悟,课堂变得机械、沉闷,死气沉沉,缺乏生机,缺乏意义的呈现。说得更严重些,这样的课堂教学就如同产品的加工,课堂是加工厂,学生就是有待加工和塑造的产品。课堂不再是人的活动的场所,不再是养育人的乐园,而是成了人的“鸟笼”。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