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超越教材
可以说我们使用的教材,很大程度上决定了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是提高教学质量的蓝本。我们必须学好它。不过对语文学科的学习来说,凭一本语文书、一篇课文远远不能满足学生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既要认真学习课本教材,又要科学地挖掘教育资源,做到准确地加工教材。说到加工教材,北京的一位高一语文教师把一项写作训练做了加工。原写作内容:要求学生分小组选择一个合适的问题,制定采访提纲,采访校领导、团干部或教师。而教师则把采访范围扩大为做一次社会采访,这样采访对象就丰富了许多:学生的采访对象有国营大厂厂长、银行经理、体操队教练、球星、大款,也有下岗职工、外来打工仔、小保姆、卖报老人、残疾人,甚至地铁乞丐、癌症病人、吸毒者的亲属、离异家庭的孩子。创设这样的机会,这些十五六岁的少年第一次以一个自觉的社会观察者的眼睛来正视这个充满悲欢哀乐的大千世界。从他们写的社会采访记中可以看出,他们大都是有生以来第一次真正关心社会,为一些陌生人的生活和命运而思考、欢乐或担忧……这样对教材的巧妙加工,使课堂的内涵更加丰富了,学生学习到的东西呈多维态势。
要说对教材的科学补充,语文学科应该让学生加强积累,使学生的人文底蕴厚重起来。告诉学生读书就是用精神的牙齿咀嚼品味,用思想的胃来消化,用好书滋养自己,使自己的精神高尚起来。演讲会、读书会、辩论会、优秀习作展示会等,都能把学生读书积累的成果展示出来。
(二)超越教师
超越教师的目的,就是让学生在教师的引领和点化后学会思考、学会质疑、学会批判,最终达到学会学习,让自己成为学习的主人。我校三年级语文教师李老师在讲授《航天飞机》一课时,让学生作预习,有一部分同学查找的资料远远超过教师的知识范畴。超越教师是发展的必然。教学相长在信息化的今天表现得更为明显。(www.xing528.com)
(三)超越课堂
超越课堂,是为了使学生能独立发现并解决生活中的问题。北京史家胡同小学的“小博士”工程可能会给大家带来一些启示。工程内容是:学生利用课余时间,自愿完成一项长作业,少则两周,多则几个月;自己研究探索某一个专题,或完成一部童话作品。出乎意料的是,同学们所选课题异彩纷呈,有中国文字、北京的四合院、国宝大熊猫、保温瓶、关于沙尘暴的调查报告、中国茶文化、北京老城门、北京历史名人等等。小博士在宣讲中,要介绍自己的研究过程、课题内容以及进行课题研究的体会,并当场回答同学们提出的各种问题。“小博士工程”极大地激发了学生、家长、教师的学习热情。尤其锻炼学生发现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我校的师生论坛、昆一少年科学研究院院士评选活动都汲取了“小博士”工程的创意,对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记得近一两年我听的几个学术报告中,很多专家都讲述了一个这样的例子:我国某科研人员的孩子到美国去读书(小学四年级),半年下来,回家天天不写作业,后来竟利用一个月的时间做起了研究论文,即“中美文化之比较的研究”。行文流畅,格式正确,让中国的父亲吃了一惊,让中国的学者专家吃了一惊,更让中国的教师觉得望尘莫及。
我想若我们的每一位教师都能激活课堂,超越课堂,展示学生的智慧,创设探究的天地,放飞学生的理想,解放他们的头脑,我们的学生也一定会成为富有创意、努力实践、热爱生活的人才,那才是我们理想的课堂教学。
(本文为2000年参加北京师范大学国家跨世纪园丁工程小学语文教师培训班后在全区做专题汇报)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