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六年级学科命题的指导思想要遵循教育方针和课程标准,做到“四个有利于”:
1.要有利于落实课程改革,推进小学实施素质教育
基础教育课程是国家意志和核心价值观的直接体现,承载着教育思想、教育目标和教育内容,在人才培养中发挥着核心作用,命题工作要以此为指导思想,推进素质教育的不断深入。
2.要有利于促进高效教学,处理好考试与教学的关系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我们应发挥好命题的导向作用,使教师关注课堂,关注学生的学习过程,引领教师在课堂中落实学科的三维目标,使考试作为课堂教学的正反馈,成为教学过程的必要环节。
3.要有利于学生今后的学习和生活,促进每一位学生的可持续发展
命题考试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全面了解学生的学习历程,激励学生的学习,帮助学生认识自我,建立信心,归纳学习方法,掌握学习规律,形成可持续发展和终身学习的能力。
4.要有利于减轻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使学生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小学生过重的课业负担,常被归咎为是小学的六年级考试造成的。这样归因尽管存在着片面认识,但它提示命题者,命题也要肩负着减轻小学生过重课业负担的使命。
因此,我们提出:六年级考试命题是终结性考试,更是水平性考试。命题时要把握好“四性”,即注重基础性,突出综合性,适当灵活性,体现运用性。
1.注重基础性
注重学科基础,除了注意知识覆盖面,又注意突出重点,有利于从不同层面对学科主干知识进行考查,真正使学生学科双基得到水平性考察,以研制学科双向细目表来确保双基占到80%。考点的分布全面,无重复。
2.突出综合性
试题的综合性,突出了试卷由知识立意到能力立意的转变。注重知识之间的交叉、渗透和综合,以检验学生能否形成一个有序的网络化知识体系,引导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要多注意新旧知识间的联系,多设计、收集一些综合题,来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探索规律的能力。
3.适当灵活性
命题中不仅重视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重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论,而且还重视得出结论的过程,留给学生思维的空间,培养学生自主探究、整体把握知识体系及知识之间内在的联系,使试题留下思维探索的痕迹。引导学生进行自主探索,培养自觉发现新知识、发现规律的能力。不但要让学生知道怎么做,更要让学生知道为什么这样做。引领教师不但要教知识,更重要的要教给学生思考的方法。
4.体现运用性
加强应用意识的培养和考查是教育改革的需要,同时也是学科自身的特点所决定的。因此命题时应贴近学生的现实生活,注意与生活的联系,从学生的角度选择内容,从画面设计、语言设计、情景再现等引导学生具有运用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命题过程中,做到“四个有利于”,遵循“四性原则”,才能更好地实现学科的三维目标。
(二)命题素材的科学搜集是落实学科三维目标的基础
试卷的命题素材应广泛搜集,精心挑选,恰当使用,才能确保三维目标的落实。对命题素材的搜集要注意以下几点:
1.试题素材要符合测试目标
课程标准中规定的基本素质要求是教材、教学和考试命题的灵魂,也是整个基础教育课程的灵魂。试题素材必须符合六年级的测试目标。
首先要分析课程标准总目标中哪些内容是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中可测的,哪些是不可测的。只有那些在特定的考试环境中可测的内容才能够作为考试的测量目标,搜集可测的试题素材。例如:语文课程要求的口语交际部分,受试卷的局限,就属不可测范畴。
2.试题素材要坚持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素材体现正面导向,无偏颇观点
考试也是情感熏陶、人文培育的过程。学生审题、阅读试题材料、思考过程及答题思路都是学生认知水平、情感态度和思想情操的体现,因此命题要渗透积极的思想内容,体现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形成积极的世界观和价值观。
3.试题素材要新颖(www.xing528.com)
试题素材要广泛收集,注重学生身边的事,关注时代特点,结合孩子的心理特点,设计学生感兴趣的主题。
4.背景材料应该与学生普遍阅历相适应
要考虑学生现有的知识在深度和广度方面的局限性,以防因现有知识和生活经验的局限,而影响其考试成绩。
5.试题素材要便于修改
命题中使用的材料应是考生群体能够理解的材料,材料本身一般不会成为阻碍展示其能力的因素。材料要便于修改,为了实现题型的科学、考点分布的科学。为了基于教材,如果选取教材的素材,要进行修改。对背景材料的修改应该以正确、简明及实现整体考试目标为原则。
6.试题素材内容不过于专业
考试尽量贴近学科特点,但设计专业性过强的知识,会影响学生对本学科知识的正确反馈。例如,地理、航空等过于专业的知识,就不宜作为命题素材。
7.试题素材易于命制出若干形式多样的试题
试题的素材应多样化,不仅可以打破以往呆板和枯燥的命题形式,还可以因此增加考试的亲和力,提高考生的兴趣,使考生不至于因读题倦怠,而影响水平发挥。更重要的是以不同形式出现,可以使某个方面偏强的考生不会太讨巧,某些方面偏弱的考生有机会弥补其薄弱环节。
总之,试题素材贴近生活,贴近实际,强化基础,不出偏题、难题、怪题,确保没有科学性错误。
(三)命题题型的科学设计是落实学科三维目标的关键
1.题型的意义
确定题型对考试评价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因为题型与考试的效度和信度有很强的关系。题型不同,测量的行为目标可能有所不同,产生的效果可能不完全相同。题型不同,测量结果的可靠性也可能不相同,分数的误差也可能不相同,信度也就不相同。
2.题型的种类
通常,试题分为客观性试题和主观性试题两大类。
客观性试题要求考生思考多、书写少、费时少,因此试卷题量较大,覆盖面宽,有利于学生准确、熟练掌握基本知识和基本技能。客观性试题主要有选择题、判断题和填空题等题型。
主观性试题主要考核学生的综合运用能力,全面地考察学生的观察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评价学生综合能力。主观题包括:填空题、材料分析题、简答题以及问答题、应用题、阅读题、作文题等。主观题常要通过人工阅卷,有评判教师根据对评分标准的理解进行操作。
3.题型与三维目标的关系
我们认为,不同的试题命制类型,包含着对学生不同学业水平的测量,题型设置越丰富,越可以对学生进行全面有效的测量。而题型的设置乃至更新,一定是以检测三维目标的落实程度为依归的。为此,我们做了这样一些尝试。
(1)“识记水平”题型与三维目标。识记类题型是小学命题中传统且常见的题型。记忆是识记的一个重要环节。通过反复感知的过程,借以形成比较巩固的暂时联系。它是记忆的必要前提。小学生的学习是从识记开始。而学科三维目标中的知识与技能的测评,有相当一部分需要学生的识记与再现。另有,小学生正是记忆力最好的时段,识记类题型也符合了他们的身心特点。“识记水平”题型为达成学科三维目标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2)“探究辨析”题型与三维目标。探究是学生在问题情境中通过观察、阅读,发现问题,搜集数据,形成解释,获得答案的过程。辨析就是辨别分析,判断观点看法等是否正确,并加以评析。
传统的语数外三科命题,也都有探究辨析题。例如,语文阅读题目中常见的判断题和选择题,即属此类题型。它是阅读命题中相对稳定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解答时,学生要么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不同的途径和方向进行多角度思考,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或是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而确定的答案。这样的考察最能体现的是“过程与方法”目标的落实情况。
(3)“个性表达”题型与三维目标。六年级学生有广泛求知欲,好奇心强,乐于参加各种创造性强的、张扬个性的、有想象充斥的活动。而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特别是语文学科,学生创造性想象行为是思维个性化的重要表现。因此,在语文阅读项目的命题时,我们常有“布白”的设计,也就是在阅读题目上留有余地,让学生借助想象填补空白,为发掘学生的认识潜能搭设平台。
(4)“思辨表述”题型与三维目标。六年级学生的自主意识渐趋强烈,喜欢用批判的眼光看待其他事物。法国的卢梭认为:“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步人后尘,不是停留在前人的结论定律之上,而是能超越固定的习惯认知方式,以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新角度、新眼光去认识事物,得到独我才有的特定感受,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自我观点的建构。这是阅读思考的向外扩展,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能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新的认识、新的想法,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等等。
(5)“生活情景”题型与三维目标。生活情景题型是对生活的不同事情进行反思和判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6)“解决问题”题型与三维目标。三维目标的落实程度,主要表现在学生是否具有的解决生活中实际问题的能力。为此,我们经常设计“解决问题”题型加以测量。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