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教研的假设及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

教研的假设及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他的同事勒温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如下阐述:第一,全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变化。勒温的研究表明: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也比较畅通,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

教研的假设及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

(一)概念的界定及研究意义

合作学习是目前世界上许多国家都普遍采用的一种富有创意和实效的教学理论与策略体系。合作学习是在教师的科学指导下,由人数不等的学生组成学习小组为基本的组织形式,以小组成员的合作性活动为主体,以学生获得自主性发展为目的的一种教学策略。它体现了主体性、参与性、高效性和互动性。我国目前对合作学习的研究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没有形成高效且主要的学习方式,其不足主要表现为:①没有对合作学习有效机制的系统研究;②对国外研究成果嫁接的多,而针对我国现状的小组合作学习的有效运行维系机制研究的少;③对合作学习研究的理论优势多,但对学科教学实践操作的具体问题研究的少。可以说,尤其对小学语文学科合作学习启动机制及其相关效果的研究尚属空白。因此,合作学习有效运行机制成为我们研究的重点。

合作学习不可能时时进行,就语文学科的性质及教育目标而言,什么时候、什么内容更适于合作学习而不流于形式,我们称作是合作学习的启动机制。它更有利于科学的实践,提高学习的效率,为语文学科的合作学习研究提供实践的依据,这是我们研究的重点。

为了构建具有我校语文学科特色的合作学习策略,笔者确定以下研究问题及研究方法:小学语文合作学习运行的启动机制及其对学生发展的影响,研究方法是理论研究、实验研究和实证调查相结合。

(二)研究的理论依据

合作学习是一种复合活动,因而它的理论基础也自然有复合的特色。它主要理论基础有二:

1.群体动力理论(www.xing528.com)

20世纪初格式塔学派创始人之一考夫卡(Kafka,K)认为:群体使成员之间的互赖性可以变化的动力整体。他的同事勒温对上述观点进行了如下阐述:第一,全体的本质就是导致群体成为一个“动力整体”的成员之间的互赖,在这个动力整体中,任何成员状态的变化都会引起其他成员状态变化。第二,成员之间紧张的内在状态能激励全体达成共同的预期目的。勒温的研究表明:在合作性群体中,个体具有较强的工作动机,能够相互激励,相互体谅,个体间的信息交流也比较畅通,合作性群体的工作效率明显高于非合作性群体。在合作学习中,组内具有不同智慧水平、知识结构、思维方式、认知风格的成员可以互补。在合作的交往团体里,上述不同的学生可以相互启发、相互补充、相互实现思维、智慧上的碰撞,从而产生新的思想。再有合作的集体学习,有利于学生自尊自重情感的产生。

从群体动力的角度看,合作教学的理论的核心可以用很简单的语言来表述:当所有的人聚集在一起为了一个共同的目标而工作时,靠的是相互团结的力量。相互依靠为个人提供了动力,使他们互勉,愿意做任何促进小组成功的事;互助,尽力使小组成功;互爱,因为人都喜欢别人帮助自己达到目的,而合作最能增加组员之间的接触。

2.动机理论

动机理论主要研究的是学生活动的奖励或目标结构。斯莱文先生曾经指出奖励结构所具备的功能是合作教学的特色所在。从动机主义者的观点来看,合作性目标结构(与竞争性相反)创设了一种只有通过小组成功,小组成员才能达到个人目标的情境。因此,要达到他们个人的目标,小组成员必须帮助他们的成员做任何有助于小组成功的事,更为重要的是要鼓励同伴们去尽最大的努力。显然,当学生们一起完成一个群体目标时,他们会表现出有利于小组达到目标的规范。一个人努力学习、帮助他人,定会得到同伴的奖励和鼓励的。约翰逊等人认为,学习动机是借助于人际交往过程产生的,其本质体现了一种人际相互作用建立起的积极的彼此依赖关系。激发动机的最有效手段就是课堂教学中建立起一种“利益共同体”的关系。这种共同体是通过共同的学习目标、学习任务分工、学习资源共享、角色分配与扮演、团体奖励和认可来建立。小组成员之间形成休戚相关、荣辱与共、人人为我、我为人人的关系是动机激发的一个重要标志。

合作学习的倡导者们对于合作学习基本因素的认识并不是完全一致的,对理论依据也众说纷纭。我们应当针对我国学校的现实情况,对合作学习的研究成果加以剖析,对问题加以发现,使我们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合作学习研究”有新的突破。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