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小学语文教学之道: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

小学语文教学之道: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阅读题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与独特体验,增强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而这个过程的反复,就是使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使学生通过类比方法,思考文章的主旨,联系生活,对生活的不同事情进行反思和判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体验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施展的过程,是对个体创新思维的彰显。

小学语文教学之道:激发创新思维的关键

阅读题型的设计要充分调动学生的想象力创造力,全方位启发学生多元化的思维与独特体验,增强学生解决社会生活问题的能力。

(一)辨析题型,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

辨析就是辨别分析,判断观点看法等是否正确,并加以评析。阅读试题中判断题和选择题常见,属辨析题型。辨析题是阅读命题中相对稳定的一种题型,这种题型不仅可以考查学生掌握基础知识的情况,还可以考查学生辩证思维等方面的能力,使学生的发散思维与集中思维相统一。发散思维是人们解决问题时,从某一特定目标出发,思维向外辐射,沿着不同的途径和方向,多角度思考和想象,从而探索出多种多样的设想和解决问题的方法,即产生大量的独特的新思想。集中思维是指人们解决问题的思路朝一个方向聚敛前进,从而形成唯一的、确定的答案。

如,我们在《吝啬又慷慨的女儿》一文中,设计了2道思辨题:

1.文中画直线的语句中,加引号的“铁算盘”一词,让我们感受到了( )

A.女儿有很多钱。    B.女儿很会管钱。

C.女儿计算很准确。    D.女儿喜欢铁算盘。

2.对文中“她把钱用在刀刃上了”这句话理解正确的一项是( )

A.表现女儿非常吝啬。    B.表现女儿非常慷慨。

C.表现女儿并不吝啬。    D.表现女儿并不慷慨。

显然,要理解正确这2道题,必须将发散思维和集中思维统一起来,联系文本语境,理解语句的微妙变化,提高学生思维的精密性和判断能力。

又如,我们在《穷人的屋檐》一文中,设计了3道思辨题:

1.下列句子中不能体现这一家人是穷人的一句是( )

A.正值冬天,漫天大雪,让人担心它随时会被雪压垮、被风吹倒。

B.咱们只能从牙缝里抠出钱来。

C.自编的歌词日积月累,就有了厚厚的一大本。

D.他们吃了一年的咸菜,省吃俭用,攒下了出书的钱。

2.第⑥段中描写了父亲语言,由此我们揣摩他当时的心理活动,父亲最想表达的意思是( )

A.城里一家人住在几间分开的房子里,不好。

B.我们一家人愿意挤在低矮、破旧的屋子里。(www.xing528.com)

C.那个亲戚太瞧不起人了,以后再也不去他们家了。

D.我们一家老小聚在一起做喜欢的事,多开心啊。

3.根据短文内容,判断正误。(对的用√表示,错的用×表示)

A.文章开头通过对寒冷天气的描写,衬托出一家人生活很穷苦。  ( )

B.孩子们“兴奋地手舞足蹈起来”写出了他们当时激动的心情。  ( )

C.“他们激动得一夜没有合眼”,是因为他们写的歌词传唱全国。  ( )

D.《种太阳》表达了作者希望世界充满和平光明的美好愿望。  ( )

由于题目引领学生从正反面对问题进行思考,学生的思维过程完整。思维是人类所具有的一种高级心理现象,思维的过程是人们运用概念、判断、推理的形式对外界信息不断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的过程。而这个过程的反复,就是使学生进行独立的判断和思考,利于他们创新思维的培养与发展。

(二)开放性题型,使学生的想象力得以发展

想象,是创造力的翅膀,是在原有的感性形象的基础上创造出新形象的心理过程。创造想象是创造性思维的一大支柱。教学中设计阅读文本的“布白”是指在阅读练习中留有余地,让学生在用想象填补空白的过程中,追求启发创造性思维的艺术效果,为开发学生的创造潜能创设情境。这种提问理念同样适用于设计阅读试题。

如,我们在《吝啬又慷慨的女儿》一文中有这样一道题:文中这个很吝啬又很慷慨的女儿,你喜欢吗?为什么?

又如,在《穷人的屋檐》一文中,理解“有一种东西可以使穷人的屋檐,高过天堂”的含义。

想象的过程不仅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了文意,更为重要的是放飞学生想象的翅膀,拓展了学生的思维空间,彰显了学生个性的亮点,挖掘了学生创新的潜能。正如鲁迅先生所感慨的:“孩子是可以敬服的,他常常想到星月以上的境界,想到地面以下的情形。”

(三)“反思和评价”题型,使学生建立起自我观点和批判精神

法国近代教育家卢梭曾说:“为了使一个青年能够成为明智的人,就必须培养他有自己的看法。”语文新课标也指出:阅读教学中要鼓励学生发表独立见解,不是人云亦云,不是步人后尘,不是停留在前人的结论定律之上,而是能超越固定的习惯认知方式,以带有自己鲜明的个性色彩的新角度、新眼光去认识事物,得到独我才有的特定感受,提出与众不同的见解,逐步形成自我观点的建构。这是阅读思考的向外扩展,要求学生利用自己的已有经验对文本中表达的观点进行反思性的批判和评价,能正确、清楚、得体地表达自己的观点,包括新的认识、新的想法,对文学作品的鉴赏等等。例如,在《信任》一文中,“我”买桃子和我们平时在菜市场买桃子有什么不同之处?哪种卖桃方式人们喜欢呢?使学生通过类比方法,思考文章的主旨,联系生活,对生活的不同事情进行反思和判断,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四)“个性化阅读”题型,使学生的创新潜质得到激发

个性化阅读强调学习者与文本直接接触,强化学生独特的体验和感受,体验是以自己的需要、情感、认知、价值取向、亲身经历等完整的自我去理解、感受,从而形成自己对事物的独特感受、领悟和意义的过程。体验过程是人的主体性得到充分施展的过程,是对个体创新思维的彰显。

学生的个性和创造性之间存在着密切的关系,只有学生的个性得到尊重,潜能才能得到充分的发展与发挥,才能充分地调动他们的求知欲望,才能提出新问题、新方法,释放学生创新能力。学生在阅读思考中,发挥自己的主体性和独特性,以有利于发挥其创造性。

例如,我们在《练琴》一文中,设计的个性化题:“这陌生的、渐增难度的乐谱,更是一种挑战。它更能练就你的能力,因为人确实有无限的潜能。”教授的这句话给了我们怎样的启示?学生则从文本内容、生活实际、个人经历等多个角度思考,形成了具有个性化和多元化的多种答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