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代编撰之目录,《隋书·经籍志》及佛教目录研究者较多。其散见载籍者,拙著《新唐书艺文志补》凡得十部,略有考证。而《新唐书·艺文志》所录十三部,今并亡佚,虽学者习知,其详则除二三较著者外,目录史论著鲜有论及。兹按其著录次序,一一加以考证。史传所载作者生平,翻检易得,一概从略。
《群书四录》二百卷 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直、王湾、王仲丘撰,元行冲上之。
《旧唐书·经籍志》作元行冲撰,《通志·艺文略》作殷践猷撰。《旧志序》云:“开元三年,左散骑常侍褚无量、马怀素侍宴,言及经籍,玄宗曰:‘内库皆是太宗、高宗先代旧书,常令宫人主掌,所有残缺,未遑补缉,篇卷错乱,难于检阅。卿试为朕整比之。’……九年十一月,殷践猷、王惬、韦述、余钦、毋煚、刘彦真、王湾、刘仲等重修成《群书四部录》二百卷,右散骑常侍元行冲奏上之。”《唐会要》卷三六:“开元九年十一月十三日,左散骑常侍元行冲上《群书四部录》(《旧志序》作《群书四录》)二百卷,藏之内府。(《旧志序》无此下文字)凡二千六百五十部,四万八千一百六十九卷,分为经、史、子、集四部。经库是殷践猷、王惬编,史库韦述、余钦,子库毋煚、刘彦直,集库王湾、刘丘,其序例韦述撰。”《旧唐书·元行冲传》:“开元七年,拜太子宾客、弘文馆学士。先是,秘书监马怀素集学者续王俭《今书七志》,散骑常侍褚无量于丽正殿校写四部书,事未就而怀素、无量卒,诏行冲总代其职。于是行冲表请通撰古今书目,名为《群书四录》。岁余,书成奏上,上嘉之。”《旧志序》详载其四部四十二子目,所引毋煚《古今书录序》议其有五失:“于时秘书省经书实多亡阙,诸司坟籍,不暇讨论,此则事有未周,一也。其后周览人间,颇睹阙文,新集记贞观之前,永徽以来不取,近书采长安之上,神龙已来未录,此则理有未弘,二也。书阅不遍,事复未周,或不详名氏,或未知部伍,此则体有未通,三也。书多阙目,空张第数,既无篇题,实乖标榜,此则例有所亏,四也。所用书序,咸取魏文贞,所分书类,皆据《隋·经籍志》,理有未允,体有不通,此则事实未安,五也。”按:此目篇卷既富,近人疑其用刘向、王俭之例,每书皆有叙录。姚名达《中国目录学史·校雠篇》曰:“唐太宗、高宗二朝,自魏徵至崔行功,校书不绝……想亦就其所校写本各撰序录”,则此目“抄撮非难,故其所成之书多至二百卷,实为数十年来先哲渐积之功,非仅赖开元时代二十数人之力耳”。“自古目录未有巨于此书者,后世亦惟《四库全书总目提要》堪与比拟,余皆不及焉。”“不幸成书非久,既遭天宝之乱,唐代后期又未纂类书,故其佚文无从纂辑。”
毋煚《古今书录》四十卷
《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宋史·艺文志》同。《群书考索·前集》卷十九引《中兴馆阁书目》末云:“今此录虽非毋氏全书,而纲目大抵已是以其所定著书。”此文疑有脱误,其意殆谓南宋所存者似经删节,仅具纲目。《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仅有《开元四库书目》四十卷,汪辟疆疑即《古今书录》。岂宋初此“非毋氏全书”之本原并书名亦经改题,后人复追改为本名,故《崇文总目》与《宋志》俱不重出欤?《旧志序》称:“自后毋煚又略为四十卷,名为《古今书录》……有小序及注撰人姓氏。”又载毋氏自序,述修《群书四录》未惬,“常有遗恨,窃思追雪。乃与类同契,积思潜心,审正旧疑,详开新制。永徽新集,神龙近书,则附而释也。未详名氏,不知部伍,则论而补也。空张之目,则检获便增。未允之序,则详宜别作。纰缪咸正,混杂必刊,改旧传之失者三百余条,加新书之目者六千余卷。……凡四部之录,四十五家,都管三千六十部,五万一千八百五十二卷,成《书录》四十卷”。其外释、道之书,“又勒成目录十卷,名曰《开元内外经录》”。《旧志》全据《古今书录》,但去其小序论释耳。故其书虽亡,开元藏书之盛,犹可借《旧志》得见之也。
韦述《集贤书目》一卷
《崇文总目》、《宋史·艺文志》同。按:开元五年于乾元殿写四部书,六年更号丽正修书院,十三年改为丽正殿书院。当时敕令四库“各于本库每部别为目录”,殆略记簿次,以备入库取书之用。韦述自开元初入院,凡在书府四十年。《玉海》卷五二引其所撰《集贤注记》,载开元十九年集贤院四库书总八万九千卷(经库一万三千七百五十三卷,史库二万八千八百二十卷,子库二万一千五百四十八卷,集库一万七千九百六十九卷)。《唐会要》卷三五略记总数亦同。疑此即《集贤书目》著录之数,则其编目当亦在此年或稍早。又,尝考《新唐志》著录之书,要据《崇文总目》及史传杂著。此外仅见本志而别无可考者,多为开元时人著书,疑即当时献书载于《集贤书目》者,寻遭天宝之乱而失传,故前后之藏书目录皆无之,惟《新唐志》据此书著录耳。
李肇《经史释题》二卷
《宋史·艺文志》经解类、《崇文总目》论语类同。《崇文总目》释云:“上起九经,下至唐氏实录,列篇帙之凡,概释其题。”《中兴馆阁书目》、《宋志》目录类并作《经史释文题》三卷。《南部新书》丙卷云:“李肇自尚书郎守澧阳,人有藏书者,卒藏玩焉,因著《经史目录》。”《玉海》卷四二:“序云经以学令为定,以《艺文志》(当指《汉志》)为编,史以《史通》为准,各列其题,从而释之。”李肇仕履参见李一飞《〈唐国史补〉作者李肇行迹考略》一文,载《文献》1991年第2期。
宗谏注《十三代史目》十卷
《宋史·艺文志》同,《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无“注”字。宗谏生平无考,惟《宋志》史抄类又著录其《三国采要》六卷。唐人言南北朝史事,以关中、邺、江南为三国,如员半千《三国春秋》、何彦先《三国战策》。二人皆武后时王义方之门人,疑宗谏亦其师友弟子也。《史目》创自刘宋裴松之,为撰录史籍篇目之书。隋杨松珍(亦作阳松珍、阳玠松)亦撰《史目》三卷。唐殷仲茂又撰《十三代史目》一卷,《宋志》著录,《郡斋读书志》作三卷,称:“辑《史记》、两汉、三国、晋、宋、齐、梁、陈、后魏、北齐、周、隋史籍篇次名氏。国朝杜镐以唐、五代书目续之。”是为合并杜镐补续之本。宗谏所注,或即殷仲茂之书,所谓“十三代史”乃专指《史记》至《隋书》十三部正史。盖宗谏精于南北朝史,而唐初设馆修史,新撰六书,李延寿又撰二史,故殷仲茂、宗谏据以补续前人《史目》及作详注。又唐末李匡文《资暇集》自称曾撰《十四代蠲疑史目》,以别白古人姓名参误。则唐人《史目》,于编录史籍篇次外,尤重传主名氏之考辨。《魏书·孝感传》末宋人校语云:“魏收书《孝感传》亡,唯张昇事出宗谏《史目》。”则今本《魏书》:“张昇,荥阳人。居父母丧,鬓发坠落,水浆不入口,吐血数升,诏表门闾。”即宗谏节录魏收书原文入注,而宋人复据以辑补入史者。
《崇文总目》、《通志·艺文略》并作韦宝鼎撰。《秘书省续编到四库阙书目》作《文选名氏目》十卷,不著撰人。《宋史·艺文志》总集类:“常宝鼎《文选名氏类目》十卷。”《郡斋读书志》:“《文选著作人名》三卷,唐常宝鼎撰。纂《文选》所集文章著作人姓氏爵里行事及其述作之意。”常宝鼎生平无考。
尹植《文枢秘要目》七卷 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为《秘要》。
《崇文总目》作《文枢秘要录》,尹直撰。《宋史·艺文志》作“田镐《尹直文枢密要目》”。尹植,史无传。贞元中在西川韦皋幕。符载《剑南西川幕府诸公写真赞并序》称“金部尹员外植,字符本”。司空曙有《秋思呈尹植、裴说》诗。民国《湖北通志·艺文志》曰:“《文枢密要》,唐尹植所撰。其目则宋田镐所编,盖仍附原书以行,《唐艺文志》依时行本著录,题‘尹植《文思秘要目》七卷’,无田镐名。虽少疏,然注曰‘抄《文思博要》、《艺文类聚》为《秘要》’,但解《秘要》之名而不及目录,固无误也。至《通志》始以‘《文枢秘要目》七卷,唐尹植撰’列入文章目中,似目亦为植所为矣。惟《宋艺文志》题‘田镐《尹植文枢密要目》七卷’,始得其实。”按:《文思博要》一千二百卷,唐初高士廉等奉诏编撰之大型类书,宋世仅存一卷。植书必颇存佚文,故为宋人所重,且为之编目以备检索。又,《太平广记》引书有《文枢竟要》,不知即《文枢密要》之误否?(www.xing528.com)
《唐书叙例目录》一卷
《崇文总目》同。《宋史·艺文志》既见目录类,又于正史类“柳芳《唐书》”下重出。《旧唐书·韦述传》载述撰《史例》一卷,《柳芳传》谓:“芳与韦述受诏添修吴兢所撰《国史》,杀青未竟而述亡,芳绪述凡例,勒成《国史》一百三十卷。”疑此“叙例”即韦述所撰《史例》或凡例,原附柳芳《唐书》而行,并目录为一卷,宋世又有别本单行,故《宋志》重出也。
孙玉汝《唐列圣实录目》二十五卷
《宋史·艺文志》同。开明版《唐书》及《通志》“实”误作“贤”。《崇文总目》作五十卷。孙玉汝,史无传。然见于唐人诗文,即罗隐所称“三衢孙员外”也。《容斋续笔》卷十一云:“《唐登科记》会昌四年及第进士有孙玉汝,李景让为御史大夫,劾罢侍御史孙玉汝。《会稽大庆寺碑》,咸通十一年立,云衢州刺史孙玉汝记。荣王宗绰书目有《南北史选练》十八卷,云孙玉汝撰。盖其人也。”按:《南北史选练》为其所撰杂史,末二字《秘目》作“选谏”,《宋史·艺文志》作“练选”。其所撰书尚有《五礼名义》十卷,见《新唐志》仪注类。
吴兢《吴氏西斋书目》一卷
《崇文总目》、《郡斋读书志》同。《宋史·艺文志》作《西斋书目录》。《旧唐书》本传末云:“兢家聚书颇多,尝目录其卷第,号《吴氏西斋书目》。”此书为较早且颇具影响之私家藏书目录,其著录卷数及分类等约略可考。《郡斋读书志》云:“其家藏书凡一万三千四百六十八卷,兢自撰书附于正史之末。又有续抄书列于后。”《玉海》卷五二谓其:“分五十七部,总一万四百有三卷。《崇文总目》同。”所录卷数不同,疑《玉海》误“千”作“百”,则多出五百余卷或即晁氏所谓自撰书及续抄书也。其书是否总分四部,盖不可考。至“分五十七部”,当为其下之二级分类,较唐宋一般目录增十余部,必多创举。《文献通考·经籍考》引《宋三朝艺文志》云:“惟吴兢《西斋》有文史之别,今取其名而条次之。”《崇文总目》之设文史类,《新唐志》分类略仿《旧唐志》,犹于总集类下附设文史一目,盖皆仿效《西斋书目》为之。其著录之书颇有好本,如阳休之编《陶渊明集》十卷,隋唐书目皆未著录,《郡斋读书志》云:“独《吴氏西斋书目》有《潜集》十卷。”
《河南东斋史目》三卷
《通志·艺文略》同,《崇文总目》书名末有“录”字,《宋史·艺文志》“目”上有“书”字。按:姚名达谓此书“当与杨(松珍)、殷(仲茂)之作同一体例”,亦即史籍篇名目录。窃以为就其异称及《新唐志》序次言之,似当为私家藏书目录,书名中“河南”二字即某藏书家之尊称。继考杜兼元和中仕至河南尹,唐人习称“杜河南”。《旧唐书》本传末云:“家聚书至万卷,署其末,以坠鬻为不孝戒子孙云。”《大唐传载》云:“杜河南兼常聚书至万卷,每卷后必有自题云:‘清俸买来手自校,汝曹读之知圣道,鬻及借人为不孝。’”《南部新书》、《唐语林》、《太平广记》转引略同。《渑水燕谈录》卷六作杜暹事,盖误,且曰:“京苏维岳家杜氏书尤多,所题皆完。”是杜兼既富藏书,其旧藏又递传不绝,则其编有目录,且流布后世,亦在情理之中。至以“史目”为名,或所藏以史书为大宗耶?
蒋彧《新集书目》一卷
《崇文总目》同。《宋史·艺文志》书名无“新集”二字。蒋彧生平无考。
杜信《东斋集》二十卷字立言,元和国子司业。
《通志·艺文略》书名作《东斋集籍》,或别有所据。此东斋不知是否亦与杜兼有关?若然,则或杜兼藏书先编有史书目录,其后杜信又编集部之目,此亦一解也。《新唐书·宰相世系表》:“(杜)信字立言,刑部员外郎,杭州刺史。”此与杜佑之兄、太子宾客杜信同时同姓名者,其所撰书尚有《史略》三十卷、《元和子》二卷,分别见《新唐志》杂史、儒家类。
以上《新唐志》所载唐代目录凡十三部,三百一十四卷。约略言之,自《群书四录》至《集贤书目》计三部,为官府藏书目录;自《经史释题》至《唐列圣实录目》计六部,为专科或专书目录;自《吴氏西斋书目》至《东斋集》计四部,为私家藏书目录。各书可谓史志、释道经录外唐代目录之代表作,且序次井然,足见《新唐志》目录类本身之价值也。
(原载《古籍整理研究学刊》2001年第4期)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