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学写作”课程实践教学的核心问题就是要通过实践教学的训练环节来有效地提高学生的各种文学专业能力,而传统的“文学写作”课程的实践教学主要靠大量的各种文体的纸介写作训练来完成实践教学任务,靠讲评、展览、办手抄报和个人文集等课堂外的教学实践来引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写作积极性。
现在的“文学写作”课程借助现代教育技术和网络技术使本课程的实践教学出现了新的形态和真正意义的改革:在课程网站上,设置了小说、散文、文学评论等各种同学们易于发表自己训练成果的园地。这种零成本、零技术的发表方式和激引同学们的快乐训练的教学实践环节具体由下列三个“训练阶梯”构成。“第一训练阶梯”是每个修课的同学创建一个自己学习写作的“个人博客”,参与以班级为单位、写作主讲教师也是成员的“群组博客”。“个人博客”在当代网络技术和多媒体技术支持下,相当于个人拥有了一个能体验到快乐训练、快乐成长的电子文集,“群组博客”通过留言、评论等交流功能,实际上创建了一种新型的写作课堂外的教学活动。“第二训练阶梯”是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创办“文学创作网刊”和“文学研究网刊”,把个人博客中优秀的写作成果争取在网刊里发表,同学们自己做网刊的编辑和执行主编,进一步在网络环境里训练、提高自己的文学写作、文学编辑、网刊主编等各种能力。“第三个训练阶梯”是学会从网刊中再择优编撰优质的纸介图书构成文学阅读丛书提交出版社出版,同学们在这个教学实践中真正尝试做文学书籍的主编和策划人,使文学写作的教学训练环节与生活中的文化事业接轨,让课程改革的本义——真正提高文学的写作、编辑、研究等各种专业能力能够显现。
“文学写作训练三阶梯”的教学效果比较明显:较多数量的同学在博客写作中尝到了甜头,写作训练常常由过去每周一篇到现在的每天一篇(即“每天一博”);争取在网刊发表自己的优秀作品也促进了同学们的创作、选鉴和组稿能力。在网络环境里,无成本、无限制地学习做网刊的主编、副主编,学会和体验到在更大范围内的文学交流能力和评鉴能力,网刊上有较多数量的作品常常被《写作》《金山》以及海外的《新华文学》等文学刊物下载和发表。近三年来,更有一批同学主编(副主编)了《感动大学生的100篇微型小说》《蔡丽双诗文研究报告》等文学鉴赏书、文学评论书共39本在国内出版社出版,部分成果分别获得了广东高校“挑战杯”科技学术作品大赛一等奖。“文学创新写作、素质教育工程、文化出版事业”融为一体的理念和教学改革境界初步实现。
这是一种与以往不同的新的语文学习方式。
在中小学语文新课标里这种学习方式被定义为探究式学习,在高中和大学被理解为研究式学习。同学们在教师的指导下确立了一个探究文学问题的目标,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就需要重新整合自己过去已学过的知识,重新确定新的阅读材料和阅读方法,通过自己投入身心的感受、体验以及创造性的写作去表达自己的理性认识和审美态度。这种阅读、品味、感悟的全过程就是一种语文选修课(研究型课程)要经历的全过程。这样的课程和过程,有利于培养过去的语文教学中比较忽略的鉴赏能力和语文素养,有利于激活同学们主动地创造性地进行自主学习的积极性,有利于把“成功素质教育”的实施真正落实到教与学的实处。(www.xing528.com)
在大中小学语文学科的教学改革中究竟怎样有效地开发出这种带有研究性质的文学类选修课?怎样引导学生的课外文学阅读?怎样构建同学们开展研究式阅读和创造性写作的教学平台?这样一种“读·品·悟学习法”开始引起了众多师生的关注。“读·品·悟学习法”是让同学们在自己感兴趣的文体中开展广泛的有选择性的文学阅读,在广泛的文学阅读中挑选出一篇或一组真正感动了他们、启迪了他们的文学精品,并把这挑选出来的文学精品当作他们研究社会、研究人生、研究历史,甚至是研究他们自己的案例,在赏析、解读、研究、评鉴过程中,他们的思想、感情被文学精品隐含的意蕴激活了,他们联想了自己已经经历的生活,他们想象了自己未曾经历过的生活,他们初步学会了用一种人文社科的研究方法去探究文学案例,并创建一种他们用自己的眼睛和心灵观察过、体验过的生活世界和艺术世界。
多少年来一直被教育理论家倡导的“自主性学习”“探究式学习”以至是那种“快乐学习”“快乐教育”的情景在这里显现了。同学们体验到了一种自己掌握自己的学习愉悦。他们好像是在大声喧闹着展开一场智力竞赛——看谁选的文章好看,看谁写的研究性文章分析到位,看谁编选的文集拥有的读者多。一种新的阅读方式在这种“竞赛”中启动了;一种真正的“我手写我口”“我手写我心”的写作本体观在这种“竞赛”中重现了;一种“成功教育”“快乐教育”的情景悄无声息地来临了……
他们在做着他们的老师在50岁时才开始做的主编工作,他们学会了用青少年的眼光和心灵去选择他们需要的文学精品和文学案例;他们选出来的文学精品甚至让他们的老师大跌眼镜——一些名不见经传的作者和作品频频亮相于他们的文集中——这并不奇怪,因为他们的选文标准是真正拨动了他们心弦的东西。经典的作品因为拨动了青少年的心弦,他们选了;不那么经典的作品只要能拨动了青少年的心弦的,他们也选。他们工作后的副产品能让许多社会学家、心理学家、青少年思想教育家颇感兴趣,因为这个“感动系列”已经成为一扇把握当代青少年学生的思想脉搏,了解他们那些或者是朴素的或者是新潮的或者是另类的价值观的一个窗口。他们的工作也可能会让一些当代文学的研究者、参与者颇感兴趣,他们实际上在做着一项分类准确、原则鲜明的当代文学选本工作,这样的选本可以说是为权威专家的文学选本贡献了一个特定的“补充”。他们的工作还可能会让一些课程理论专家和教学理论专家颇感兴趣,他们“读·品·悟”的全过程不正是一个典型的课程构建过程吗?
“读·品·悟”学习法催生了“读·品·悟”感动系列丛书。这套丛书的组稿与出版,显影了大中小学语文学科正在生长、发育的一种课程新理念,这就是——“审美型阅读、研究式学习、创造性写作”。这个语文新课程理念隐含着成功素质教育的内核,体现着现代教育的真正本质,也为高等教育、基础教育的课程改革培育了一个生动的教学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