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章讲授的重点有三大块:情感要求,语言要求,结构要求。第一、第二条是从“绪论”里第二、第三条文学写作的特征而来的。
“文学文本的情感要求”在理论上没有太深、太难的内容,倒是要选好一个教学案例,把“真挚动人、优雅健康、对话沟通”三个观点都能联系起来讲。“对话沟通”实际上与文学写作的第三大特征有明显的学理联系,文学写作的间接性特征在激活读者的想象空间和艺术再创造空间上有着重要的功能,文学文本的未定点、空白点、多义点,肯定会形成与读者进行对话、沟通的情境,文学文本如果不能和读者形成对话、沟通,那么这样的文本可以说是最没有审美信息量的。可以考虑类似《门》《秘密》这样的一些案例。
过去讲“文学文本的语言要求”时,很容易讲空、讲虚、讲得不到位。联系到《基础写作》讲语言这一章都是同样的情况。写作就是写语言,文学写作更是要写构成了一大特征的文学语言。这一章若要不讲得太飘、太虚、太空,可以切入讲9种文学语言模型和通过语言模型来实施的写作训练。柯蓝的“摄影散文诗”《遮不住的春光》《燃烧》《桥》等放到这里讲倒是挺合适的。(www.xing528.com)
第三节讲文本的结构要求,但教材写得不够充实,只讲了一条“曲径通幽、跳脱跌宕”还算比较符合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律,至于讲“收放有致,巧妙统一”则相当一般了。《基础写作》也可以讲收放有致,《实用写作》当然也会讲到收放有致,那么《文学写作》也来凑热闹则不是显得太一般了吗?可以设计讲一些类似“微型小说情节模型”的结构类型,总结一些真正属于文学文本的结构理论和结构技巧。《工钱》《两个人的婚礼》是影视类的教学案例,《蒹葭》等是《大学语文》的教学案例,《杀狗》《错失》则是微型小说的教学案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