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构建文学写作新教学模型:移动互联时代的创新意义

构建文学写作新教学模型:移动互联时代的创新意义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围绕着这样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教学改革目标,我们对“文学欣赏与写作”的传统教学模型开始做认真的梳理和反思。这个结论提示我们,“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为了实现培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选择、确立的教学篇目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己),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新奇的审美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新奇)。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发现式教学法比较符合文学的审美特性和文学教学的基本规律。

1994年开始我们在文科师范生中开设专业选修课“文学写作”(当时的课程名称叫“文艺创作基础”),1995年开始在理科师范生中开设公共选修课“文学欣赏”。在五六年的教学改革实践中我们用一种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型把两门课做了系统、有机的整合。“文学写作”的讲授紧扣“文学欣赏”,它提出的基本理论从“文学欣赏”中生发、归纳;“文学欣赏”教学的延伸又发展到创造性的“文学写作”。理科师范生修“文学欣赏”时,可以在赏心悦目的鉴赏活动中激发学习兴趣,培育自己的人文素质和写作能力;文科师范生修“文学写作”时,可以在具体的“文学欣赏”情境中发展创造性的思维能力,增强创新意识。围绕着这样的教学改革设想和教学改革目标,我们对“文学欣赏与写作”的传统教学模型开始做认真的梳理和反思。

过去高等师范院校的“文学欣赏”与“文学写作”的教学模式受传统语文教学的深刻影响。“单一的教学内容、三段式的教学过程、讲读式的教学方法”构成了它基本的教学模型。教师们在教学过程中,只讲授“单一”的文学文体知识和“单一”的文学文体篇目,教材体例也是按文学文体或按文学年代来排列一篇篇作品;常常是分“背景介绍+主题归纳+艺术分析”三个模块对单篇作品进行教学操作;基本上以教师的讲读为中心,学生一般是被动地接受知识的灌输。这种传统的教学模型虽然使知识的单一传授比较全面、系统,但它的教学弊端却十分明显:它没有把教学中传授的文学知识进一步转化为学生的创新能力,内化为学生的人文素质;它较难激发学生主动的学习兴趣和创造潜能。(www.xing528.com)

针对传统的教学模型的弊端,我们吸收新的教育理论和教学改革理论,逐渐地形成新的教学理念和新的教学模型。“新式的教学文本、体验式的教学过程、发现式的教学方法”开始替换传统的教学模型。根据语言认知心理研究者张奇的实验报告,人对新奇的、涉己(涉及自己利益、名誉)的语义信息记忆成绩最好。这个结论提示我们,“文学欣赏与写作”课程为了实现培育人文素质和创新能力的目的,选择、确立的教学篇目必须要贴近学生的生活(涉己),必须最大限度地通过新奇的审美信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和主观能动性(新奇)。因此,对传统的文学欣赏篇目要进行大幅度的改造和替换。根据课程研究对象的审美特性,教师应该形成自己真切的不是来自一般理论书籍的文学体验,并能对这种文学体验进行有效的教学传达,他应该通过个性化体验的讲授来概括文学的本质和规律。强调教师的教学不从对教学文本的理性认识起步、而从独特的个性化体验起步走向学科的概括化,这比较符合文学欣赏、文学写作的规律,才能出现激活学生的审美情感和创造潜能的教学境界。传统的语文教学模型常常使用讲读法——教师先讲清基本理论和基本知识后再来举例印证。这种从一般到个别的演绎式教学法,使师生的双向反馈和学生的主动学习难以形成。新教学模型中的“归纳发现式教学法”则相反,教师先用自己真切的文学体验营造文学欣赏的情境和氛围,对精选出来的新奇、涉己的文学精品进行个性化的体验教学,学生形成了对文学作品的认同、共鸣,激发了自己的学习积极性后,再来归纳总结或自己发现总结文学欣赏的基本理论和文学写作的基本规律。这种从个别到一般的发现式教学法比较符合文学的审美特性和文学教学的基本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