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因果结构与情节模型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

因果结构与情节模型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微小说《民国最老的剩女》是这种自然形态事件与文学故事情节基本重叠的典型文例。《研究生》的五个文学材料是“正常因1+正常因2+正常因3+正常因4+反常果”的组合,这写活了一个迂腐与聪明、质朴与正直和谐统一的研究生何风。在组合材料时用了“斜升反转”的情节模型。

因果结构与情节模型在移动互联时代的应用

进入虚构类文学写作过程时,文学材料与材料之间要建立和形成因果关系。写作者在构思、欣赏者在解读文学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时容易总结出特定的文学写作的基本方法。在文学故事里,机智地布局、设计“文学材料因”“文学材料果”出现的位置和建立了因果关系后形成的文学故事的情节内容和立意信息,更是一种研究文学故事的写作方法的一种学术范式

在文学故事的写作素材里,我们可以把生活事件区分为“自然事件因”“自然事件果”。一个生活事件按生活逻辑可以用“1-2-3-4-5”的线性次序来表达它的自然发展的形态,“自然事件的因”和“自然事件的果”可以分别在“1”与“5”的位置上。微小说民国最老的剩女》是这种自然形态事件与文学故事情节基本重叠的典型文例。当自然形态的生活事件转变为文学的故事情节后,文学故事中的“事件因”和“事件果”的位置就不一定只出现在“1”和“5”的位置,而发生根据创作者的构思意图和审美情趣将重建“文学故事因与果”的无数种结构形态。文学故事的“材料因”可以在情节链的中间(2-3-1-4-5),也可以在情节链的结尾(2-3-4-5-1);文学故事的“材料果”可以突兀地摆在情节链的开端(5-1-2-3-4),也可以置于情节链的中间(1-2-5-3-4)。因与果出现的灵活位置完全依文学作者的创作意图来设置。

“材料因”与“材料果”除了位置可以按照作者的主观意图进行重建外,“材料因”与“材料果”的外在形态与内在性质完全可以根据写作者主观意图进行改造。“材料因”与“材料果”经过作者的主观孕育,它与生活事件里的“材料因”和“材料果”相比,它可能变形,可能反常了。文学故事里的“材料因”“材料果”因为这样将出现各种值得我们讨论、总结的类型。

我们来分析《研究生》和《艺术家》两个作品。(www.xing528.com)

《研究生》的五个文学材料是“正常因1+正常因2+正常因3+正常因4+反常果”的组合,这写活了一个迂腐与聪明、质朴与正直和谐统一的研究生何风。第一个材料:对同学的取笑,他很温和、幽默地回应。第二个材料:对老师因缺课人多发了脾气,他很认真、很老实在晚上十点补齐同学们的假条。第三个材料:他当班长、辞班长也是一副令同学、老师喜爱的表现。第四个材料:他谈恋爱没有主见,也是迂腐得可笑地两边传话。第五个材料:高潮事件,面对同学愚人节玩假电报“父亡母危速归”,从来都是温和的读书状的他终于大发脾气。这是个反常的结果。“4个正常的材料+1个反常的材料”的组合一步步地写活、写透何风这种质朴与聪明、迂腐与正直独特组合的性格特征。在组合材料时用了“斜升反转”的情节模型。五个材料在时间上有一个步步发展的组合,从大学入学到大四最后一个学期,材料中体现迂腐与正直的底蕴也一个比一个有分量,最后一个高潮情节是“反常的果”。他在考研最紧张的时刻去帮人买票,从不发火的他终于发火了,回应了开头的情节,也升华了人物的思想境界,像斜升爬坡一样,斜升、斜升,最后在最高点一个下跌反转,让人物的性格个性爆出最亮的光点。

《艺术家》则是“反常因1+反常因2+反常因3+反常因4+正常果”材料组合。历史系学生周迪很有才华,但他的爱情却以与女友分手收场;他学作曲明明非常努力,但却以失败告终;他很努力地在假期搞美术创作,但除了自己欣赏自己,没有人能看懂他的画;他又转向搞文学创作,写了300多首诗,50多篇小说,70多篇散文,都是被退稿结果。最后一个结局:他毕不了业,只能拿肄业证。这对于他来说才是一个正常的不学无术、毫无目标、盲目学习的结果。

我们可以这样总结:“正常的因”与“反常的果”组合可能可以揭示人性故事的深层内涵,“反常的果”与“正常的因”组合可能产生情节的阅读趣味和人物独特的个性与命运,而“正常的因”与“正常的果”组合则可能产生一般化的作品。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