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时代:人物侧写与情节跳移

移动互联时代:人物侧写与情节跳移

更新时间:2025-01-15 工作计划 版权反馈
【摘要】:《杭州路10号》和《走出沙漠》都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叙述人物故事与跳移叙述的情节模型。骆教授替他人着想的爱心与善心,教育晚辈的智慧和职业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这两篇作品的真正的故事主角没有出场,却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引发作品表层叙述的次要人物故事的变化来实现人物描写的目的。就是把故事里正常的情节链中的某一个重要情节环节挪移到情节的最后才快速补出。

《杭州路10号》和《走出沙漠》都是采用侧面描写的方法来叙述人物故事与跳移叙述的情节模型。

《杭州路10号》的主角骆瀚沙教授没有在作品里出场,全篇没有一句正面描写他的语言和行为。他还在身患骨癌病重、病危的半年时间里,专门写下一批规劝、激励叙述主人公“我”坚强地面对生活困境的信件。这批每月按时发出的信件,改变了陷入精神生活困境的待业青年“我”的一生。骆教授替他人着想的爱心与善心,教育晚辈的智慧和职业的精神,令我们肃然起敬。

《走出沙漠》里的主角肇教授也没有在作品里出场,全篇也没有一句正面描写他的语言和行动。当考察队在沙漠里迷路、面临着死亡威胁时,他沉着、机智地设计了一壶沙当一壶水的假象,没有让全队人陷入精神上的绝望,挽救了全体队员的生命。肇教授替他人解危的胸怀、品德和谋略,使他的形象在我们眼前熠熠生辉。

两篇作品的主人公都是以死亡、牺牲为代价来改变别人的一生、挽救别人的生命。可以说他们都用自己的生命之火点燃了别人的生命之火。这两篇作品的真正的故事主角没有出场,却是通过他们的行为方式引发作品表层叙述的次要人物故事的变化来实现人物描写的目的。可以这样概括它们的构思模型:暗写的主角故事改变了明写的次角故事的发展,暗写的主角的行为方式成为次角故事变化的动力和根源。

这两篇作品为了增强暗线故事撞击明线故事,形成明线故事的“艺术突变”,它们都采用了“叙述跳移”的故事模型。什么叫“叙述跳移”呢?就是把故事里正常的情节链中的某一个重要情节环节挪移到情节的最后才快速补出。因为故事进程中有个很重要的情节在故事的结尾被快速补出,通过故事真相的突然展示来形成情节的突变,于是意外结局形成了。现在用图来展示两篇作品的叙述流程:

《杭州路10号》情节流程图

《走出沙漠》情节流程图(www.xing528.com)

上述两个故事若按事件的自然发展顺序,则是1—2—3—4—5。但在《杭州路10号》里,故事情节以“1—2”开始,到了“3”时却被调出来,挪到最后。《走出沙漠》稍有不同,故事情节从“3”开始讲起,接下来讲“1”,然后讲“4—5”,把最重要的情节“2”,挪到了最后。

我们现在给具体情节“复盘”:

《杭州路10号》一开篇就概述待业青年“我”无聊,待业半年后“我”玩了一个游戏——给想象中的人和地址:杭州路10号袁小雪写了一封信。故事讲到这,情节应该到“3”了,杭州路10号没有袁小雪,只有一个患骨癌已病危的骆教授,骆教授顺水推舟冒充袁小雪,给“我”回了很多鼓励的信。这个“3”却被叙述主人公有意撤出不讲,移到故事情节的结局,而直接讲“我非常惊讶地”真的收到了杭州路10号“袁小雪”的信,不但一封,以后每个月都准时收到信,“我”的生活、人生开始发生转折。当“我”去寻找、感谢“袁小雪”时,才知道给“我”写信的人不叫“袁小雪”,而是骆翰沙教授,他已去世两个多月了。这样突然揭示的故事的真相才容易产生震惊读者的效果。

《走出沙漠》一开头就讲“我”为了这壶水和三个同伴进行紧张的“对峙”(这是“3”);然后回溯故事的起因(1—2):因为半个月前他们跟随肇教授来这里考察风土人情,迷路了,便发生缺水。本来此时该讲肇教授为不使大家绝望,把一壶沙佯作一壶水,这个情节“2”,作者有意不讲而挪到最后才讲。作者直接讲的是“4”和“5”:他们坚持到黄昏,终于发现绿洲而获救。获救之后“我”才讲出真相——这是肇教授临死之前的精心安排。可见,这篇故事是从中间讲起,然后把前面的内容天衣无缝地折叠进去,把中间省略掉的情节“2”到结尾时才快速补出。这就是典型的叙述跳移。

叙述跳移的效果是通过撤离该讲的情节环节而制造故事的悬念,加快叙述的节奏;而到结尾时才快速补叙事件真相,才容易制造故事的意外结局。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