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般人可以把故事理解为我们自己的“生活故事”。这种“生活故事”指我们日常生活中已经发生的与人密切相关的,并且是一个有开头、发展、结尾完整过程的生活事件。当“生活故事”演变成“文学故事”时,生活事件被写作者的主观心灵重新做了孕育和叙述。福斯特在《小说面面观》中曾这样说明“生活故事”和“文学故事”的区别——“生活故事”是关于按时间顺序排列的一个个事件的叙述;文学故事“也是关于一个个事件的叙述,但是它强调的是事件之间要有因果关系”。“一个国王死了,然后王后也死了”——这是生活故事;“国王死了,然而王后因哀伤而死”——这是文学故事。文学故事除了有一个事件前后的顺序外,还多了一个写作者(或叙述者)理解生活故事中的因果关系。文学写作中的因果关系和非因果关系的艺术表达将是深入研究和探讨故事的重点。
在“文学写作教程”中列举讲授的文学文体有诗歌、散文、散文诗、微型小说、戏剧小品、科普小品、儿童文学、传记文学、报告文学、文艺评论等。在美国大学的“创意写作”课程中常常分为“虚构文学”和“非虚构文学”两大类别进行教学。我也将上述十种文体粗略地分为“非虚构文学故事”和“虚构文学故事”进行讨论,前者代表性文体为散文,后者的代表性文体为小小说。
那么,“非虚构文学故事”和“虚构文学故事”共同的写作要素有哪些呢?
文学故事的写作从静态结构来展开分析可注意下列三大要素:文学故事的材料、文学故事的人物、文学故事的立意。为叙述、说明的方便,我们有时用文学材料、文学人物、文学立意或用材料、人物、立意来做更简洁的表述。
文学写作材料涵盖文学素材和题材两个概念。在现实生活中,文学写作材料特指现实生活中的人、事、景、物、理等组合的生活事件,这五个内容常常是以碎片化的、不系统的形态出现,这个时候的生活事件主要是以客观、自然形态展示。当客观、自然形态的生活事件被文学写作者的主观心灵感受、体验并进行情感孕育时,客观的个别的生活事件便带上主观的色彩和情感成分。文学写作者发现、体味个别的、客观的生活事件的底蕴,感受个别生活事件与人的共同性、与生活的概括性发生联系时,文学写作者就产生了一种要表达的冲动。这种想通过个别的、客观的生活材料来体现人与生活的共同性的冲动就是最早的文学立意。用这个最初的文学立意来回望、改造生活事件时,生活事件中的各种片段素材开始建立联系。当各个生活事件、生活素材构成一种因果关系时,就产生虚构类文学写作;当它们构成一种相关关系时,就产生非虚构类文学写作。当具有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主要是围绕事情的完整形态来叙述时,就产生文学故事和文学故事情节;当具有相关关系或因果关系的生活事件是围绕着文学人物的个性、命运来展开叙述时,就产生文学人物和文学人物情节。文学的故事和人物的情节在写作过程中,能出现很多可在理论上总结的情节模型和情节方法。譬如说:当“正常的事件+反常的事件+空白的事件”组合起来时,就形成精短的文学故事最常见的审美阅读效果。
当文学故事主要是以围绕着塑造人物性格、叙述人物命运来展开时,就出现写人细节的理论与方法。若干个写人细节的联结与组合就产生写人的情节链条。最具有艺术能量的高质量的写人细节将带上“动作性、传奇性、情感性”三大审美特征,这就是说,高质量的写人细节是很直观、很形象的,它的过程状态的描述,会给读者鲜明的形象性;它又是以其独特性、以别人没有重复写过的内容深深地、紧紧地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它还带上浓郁的情感色彩,并以此来引发读者的情感共鸣。在写人细节的外在形式上,完整形态的写人细节还应具有写人的“行为内容+行为方式+行为代价+行动动机”等四个基本要素——“行为内容”一般是表现文学人物做了什么;“行为方式”是写文学人物怎么做的,文学写作者在这个写作环节表现出他选择、使用文学写人材料的能力和水平;“行为代价”则是根据具体的人物材料,可以有,也可以没有,当有该项表现文学人物在故事环境中表现出一定代价时,它就开始具备感动读者的力量了,人物付出代价越大就越感动人,最高的价值就是人物的死亡,所以我们也才会在中外文学史看到有如此多的文学故事会写到人物死亡;“行为动机”虽然也是可有可无的选项,但是当文学故事能写出人物深层的他用独特的方式做出独特的事件,能揭示出他的深层的“行为动机”时,将会使人物性格更鲜活、使人物带给读者更强烈的生活真实感和艺术真实感。
当文学写作者对文学故事和文学人物在构思和写作过程中有了自己独特的艺术发现和审美评价时,并在文学故事和文学人物的叙述中寄寓了自己的独特的艺术发现和审美评价时,这就是作品的文学立意了。在非虚构文学写作中,文学写作者可以通过夹叙夹议的方式,用特定的文学议论语言对文学故事的客观内涵与写作者的主观评价直接点破或半点破(当然也可以不点破而任由读者自己去联想或顿悟)。在虚构文学中,这种文学立意则不能由写作者自己点破,而全部通过艺术的表达由读者去领会作家寄寓其中的暗示、双关、象征、隐喻等各种各样的立意。文学立意的质量高低可以决定一次文学写作的成功与否;而文学立意的艺术性如何,也将决定一篇文学作品的艺术感染力和审美共鸣性的高下与强弱。今天的文学写作,特别需要重视文学立意方法的总结与运用。
我们用韦名的小小说写作案例来讨论、印证上述文学材料、文学人物、文学立意的重要知识点。
韦名的《高空博弈》是一部反映中国的改革进入“深水区”后的现实题材,体现有文学写作新写法、新风格的小小说专集。专集中的100篇作品有幽默的、讽刺性强的小小说新故事,有智慧的、促人深思的小小说新立意,还有鲜活的、非脸谱化的小小说人物。(www.xing528.com)
构成韦名小小说故事的文学材料首先来自于中共十八大召开以后,党和人民反对“四风”的现实生活。《书记要听汇报》写在每次开完大会后,“书记”对送行的朱育群等干部说:“你们局工作不错,抽空听听你们汇报。”朱育群立即成立汇报材料起草小组,精心地做着各种汇报准备工作。但“书记”没来。第二年冬天开完县里的党代会,“书记”又说同样的话,朱育群又做同样的事,但“书记”仍没来。第三年的春天,“书记”还是说去年、前年说过的话,朱育群仍做着去年、前年的同样的工作……这里面三个同形同质的小小说材料,经过这样的“斜升重复”的组合,把某些领导干部的官僚主义弊病做了非常形象的概括,不动声色地对此类现象做了一种幽默的、讽刺性的批评。
《领导要来视察》则从另外一个角度来写。“大领导”要去视察县里的一个国营纺织厂,市、县领导万分重视,厂长江波按市、县领导的意见,成立了“接待工作领导小组”,市、县、厂层层召开领导小组和领导班子会议,研究接待工作方案,层层落实需要协调各方及厂区环境卫生问题。故事到了高潮事件——为避免“大领导”从马路进入厂区时经过一个国营养殖场的腥臭烂路,“领导小组”专门召集交通、环卫、园林、市政、经委等部门进行协调,决定花大价钱修一条一公里长的两车道的直达厂区的水泥路;一切就绪后,市委书记指示还要一遍一遍地进行训练彩排,彩排过程中江波厂长还和书记当场翻脸闹矛盾。最后结果,“大领导”因行程缩短不到县里来了,而半个月来的停产费、修路费、养殖场拆迁赔偿金全部由工厂埋单,导致工人集体向厂长追讨拖欠的工资。这个小小说故事典型地展现了当今较为普遍的形式主义恶习和恶果。它的小小说材料不是来自“领导”一方,而主要来自各级干部的形式主义的“迎接视察”的表面文章。三个“迎接视察”的材料一个比一个分量重,如此重要的、严肃的、竭尽了全力“迎接视察”的形式工作最后却配以一个轻飘飘的内容——领导不来而导致工厂发不出工资的结果形成一个材料之间的因果关系,它的批判性的“反形式主义”的小小说立意就这样生成了。由此看来,韦名的“反四风的小小说故事”在小小说的材料选择和组合小小说材料形成因果关系上,有机智的构思能力和较高水平的小小说表达艺术。
韦名创建的文学立意非常符合小小说创作规律,这不仅体现在他对小小说材料的选择、提炼而直接构成的小小说情节上,还体现在他对某一些小小说材料及由此组合成的小小说情节的省略与留白中。《我的局长念白字》从故事叙述者“我”的角度,讲述了这样一个值得读者多次回读的故事:“我”的局长是个各种关系都能协调好,什么事都能办成的让人敬佩的领导。“我”发现:当县长在人才工作会议上讲话念了一个白字——把“造诣高”念成“造指高”时,“我”的局长也跟着说“造指高”,作为秘书的“我”“如鲠在喉”,悄悄地写了张纸条要局长注意更正。果然,“我”的局长在下一次讲话时就把“诣”字念对了。但是,到了晚上,书记宴请专家时讲话也犯和县长同样的错误,也把“诣”念成了“指”,更让“我”惊奇的是,局长已经改正了的错误此刻又重犯了,他又把“诣”读成了“指”。后来,“我”发现:局长在局里开会讲话从来就没有念过白字;办公室主任告诉“我”:“局长是市电视台播音员出身,普通话标准得很”“你不用操这个心,局长不会随便念白字的”。这篇小小说的最后一句话:“这是我刚参加工作时遇到的事,多年后我才明白办公室主任的话。”明白了什么话?作品没有写;局长已经改正过了的白字读法,为什么到了晚宴上又重犯?作品也没有写。韦名故意在构思中留白的、省略的情节事件,正隐含着这篇作品最关键的立意。我姑且作为一个读者替韦名来补写空白:这是局长要给县长、书记留面子,县长、书记在大庭广众下念了白字,局长明知错了也跟着错,他有意维护了自己顶头上司的脸面和威信。更深一层想:一个领导干部面对自己上级的错误,也有意跟着错,这难道不是只对提拔自己的领导负责,而不会对党和人民的事业负责吗?作品有意留白的、有意诱发我们思考的立意,非常真实地概括了今天的官场生态,一个“念白字”的细节概括了我们干部队伍中的这一类人和这一群人的本相和本质。思考韦名这篇小小说故事的材料的选择、提炼和使用组合,他实际上是用了一个这样的公式来组合小小说的情节:
正常的材料+反常的材料+空白的材料
局长念了白字被“我”指出后他改正了,这个材料可说是正常的;局长明明改正了的错误为什么到了晚上又重犯?这就是反常的材料了。局长受过严格的语言训练,在局里讲话从来没有读错过字,为什么在县长、书记面前却一错再错?这就是有意留白,只供读者自己想象、还原的材料。留白的材料隐含着作品高质量立意,这就是小小说立意的智慧表达;反常的材料一再重复出现会激活读者探究作品故事、情节的阅读注意力,正常材料的出现也容易使读者产生阅读的真实感。所以,“正常+反常+空白”的小小说材料选择与组合,是符合小小说创作规律、发挥小小说文体优势的经典写法。
谈到小小说的人物描写,韦名更是抓住小小说人物的塑造规律和塑造方法,采用了一种“去脸谱化”构思方法,不把小小说人物写成黑白分明,而是有意写出小小说官场人物的真实性格、真实的心理并由此构成真实的官场生态,由此寄寓他对现实生活的审美理解和价值判断。他的《品画》里对四个人物:领导、藏友、画廊老板、鉴画大师的写法比较经典。藏友在画廊寄存一幅齐白石的《荷花蜻蜓图》,若是真迹的话他标价38万转手;画廊老板请领导和鉴画大师来品画;鉴画大师根据这幅齐白石的画因落款的“石”是圆圈笔法而认定这是一幅高仿赝品;领导便以500元购得这幅标价38万的齐白石画作。于是藏友与领导成为了朋友,在领导的呵护下几年的时间得到“全方位发展”。藏友成为本市的风云人物后才道出:93岁后的齐白石在画作落款时又把“口”字恢复为方形。这篇作品的最后一句话,韦名中性地客观道来:“那日回家品画,领导对着《荷花蜻蜓图》的落款‘九十三岁白石’,嘴角闪过一丝不易察觉的笑。”我在韦名的这个客观叙述的、有意留白的小小说故事和小小说人物描写细节中,读出了当今现实生活一种行贿、腐败的新方式和新伎俩。齐白石的真画被有意鉴别为高仿赝品,领导只用区区500元就购入价值30多万元的真迹;这个天衣无缝、无懈可击的品画、鉴画、买画的过程,掩饰并完成了一个惊天的行贿过程和腐败真相。韦名的小小说把它戳穿了、曝光了。但韦名的戳穿和曝光依托了小小说人物的艺术描写。四个小小说人物的行为方式是客观的个性化叙述,而四个小小说人物的行为动机全部隐略不写,而靠鉴赏能力较高的读者们通过想象来还原故事、还原四个人物里每个人的行为动机,将人物描写的材料、细节代入上述小小说材料公式便是:
正常的行为内容+反常的行为方式+空白的行为动机
四个小小说人物品画的过程全是正常的人物行为内容的描写;把齐白石的真迹鉴定为高仿赝品而被领导以500元购入,这是四个人物品画后买画的反常的行为方式;而藏友的行贿动机,领导的受贿心理以及鉴画大师和画廊老板的幕后策划的过程和动机,因为韦名的有意省略和留白,造成了读者领悟故事真相和人物真相后的阅读震惊。小小说的机智构思和立意、人物的智慧表达在这篇作品里得到了比较充分的表现。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