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与教师:新知识、新学习的成果

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与教师:新知识、新学习的成果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在今天全新的慕课平台和教学环境中,如何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开展新形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现在,通过最新的学习平台和方法,学习前沿的新知识,就是为了更新我们的“文化预置蓝图”,就是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培育我们的核心素养和现代职场的核心价值理念。

移动互联时代的课程与教师:新知识、新学习的成果

在今天全新的慕课平台和教学环境中,如何学习新的文化知识,开展新形态的课程建设和教学改革?师生们如何通过新课程、新教学法有效地培养自己的人文素养和学科素养,提高自己的母语读写能力呢?

《好好学习》(成甲)[1]里讲授了一个属于今天的有效的新学习法——将零碎的知识体系打造为高效的知识管理体系,让所学的知识真正变成你的资产。什么叫知识呢?改变人们行为和认知方式的信息才是知识。人类的知识有两个认知性规律:第一,复杂的世界是由简单的基本规律决定的。第二,事物之间的关系不是简单的“因果关系”,而是更复杂的相互牵制、相互影响的“相关关系”。用有限的时间,去掌握那些被广泛应用的重要的基本规律,这些基本规律就是这个领域的“临界知识”。“临界知识”在数量上可能仅是知识总量的20%,甚至更少,但它的价值却高于剩下的80%的知识。罗振宇在《终身学习》一书里所说的“做知识的游牧民族,到水草丰沃的地方去”[2],实际上就是寻找、学习、掌握和运用“临界知识”。这就是我们今天在“互联网+”时代的新学习论、新教学论。

在我们的“文学写作”课程中,哪些学科和课程的知识是这个领域里的“临界知识”?施展在“中国史纲50讲”第四场答疑课讲了一个故事:一个医生遇到了一位从1岁起就失明的盲人,医生仔细检查却发现,这个盲了50多年的人,其实他的眼睛并没有太大的问题,一个简单的小手术就能让他复明。奇怪的是,他复明以后只能“看见”,而不能“看到”——外部世界的各种色彩他都“看见”了,可就是没有“看到”各种事物——他的大脑里没有一个“蓝图”,无法用“蓝图”来整合他已看见的各种色彩和线条。[3]这个故事的内涵:世界上的各种事物并不是直接向我们“呈现”出来的,而是通过大脑的一个“预置蓝图”来让我们看到世界上的各种事物。这个“预置蓝图”在人的成长过程中是怎么形成的呢?从生物学角度说,人的大脑整合视觉或触觉的信息能力是天生遗传、进化而形成的;从文化学角度说,“预置蓝图”是后天人们通过在自己的生活环境里的社会化过程中逐渐形成的。这个后天形成的“文化预置蓝图”有“利”也有“弊”:“利”就是让你通过它逐渐地理解、接受这个世界的万事万物;“弊”就是你只能在这种“文化预置蓝图”里认识和掌握世界,其他的套不进“文化预置蓝图”的你会排斥,它甚至会反过来阻碍你的发展、进步和创新。人就是通过不断地学习、培育自己头脑中新的“文化蓝图”,才能更全面、更深刻地理解、认识世界的万千新事物。(www.xing528.com)

现在,通过最新的学习平台和方法,学习前沿的新知识,就是为了更新我们的“文化预置蓝图”,就是用新知识、新技术、新方法来培育我们的核心素养和现代职场的核心价值理念。我们这一代是在“文化大革命”中完成中学教育的,中国传统文化的学习确实“先天不足”,可以重新在“得到”“中信书院”里通过用新的知识传授方式来学习新知识,力争形成新的“文化预置蓝图”,重新认识我们的教育课程和学科课程。劳承万教授早年是研究康德哲学美学的,他退休后重新研习中国哲学和美学,就是用了新的“文化预置蓝图”来重新研究中国文化,得到了一种对中国传统文化的全新认识。他从“穷理尽性已知命”开始讲中国传统文化的原型和本义,获得了许多和别人完全不同的中国传统文化的研究成果。

我在建设“母语建模读写”课程中,研究生活故事、文学故事、教育故事、商业故事的深层结构和创意模型,就是“文学故事领域”里的最基本的创作与欣赏的规律,即“文学故事读写”的“临界知识”。在大量的故事现象中发现和归纳“故事讲述模型”,总结和推广这些故事模型的创建方法,就是高效地学习故事创作的基本规律和方法,有效地开展母语故事读写的教学与训练。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