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中后期,企业绩效评价作为一项重要的管理工具,在西方国家开始兴起。特别是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后,随着西方现代工商企业组织形式迅速发展,市场竞争日益激烈。为了提高企业运行效率,保证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立于不败之地,资本所有者和企业内部对经营绩效评价表现出了前所未有的重视,直接推动了企业绩效评价理论的大发展。1932年英国管理专家罗斯提出了评价企业部门的思想,并设计了访谈方式了解部门绩效。美国管理咨询大师詹姆斯·麦金西也在20世纪30年代提出,应对企业进行定期的经营管理状况评价。1950年杰克逊·马丁德尔提出了一套比较完整的管理能力评价指标体系,主要包括公司的社会贡献、组织结构、对股东的服务、研究发展、董事会业绩分析、公司财务政策、公司生产效率、对经理人的评价等。在20世纪50年代,这套体系被许多公司和管理咨询机构所采用。
进入20世纪80年代,西方国家理论界和有关行业组织对企业绩效评价的研究逐步深入。美国管理会计委员会从财务效益的角度发布了“计量企业绩效说明书”,提出了净收益、每股盈余、现金流量、投资报酬率、剩余收益、市场价值、经济收益、调整通货膨胀后的绩效等八项计量企业经营绩效的指标。随着市场竞争的加剧,会计理论界进一步提出了企业绩效评价的权变理论,该理论认为,实践中没有一成不变的、普遍适用的管理原则可以遵守,企业必须随机应变,及时有效地对社会环境变化做出反应,才能立于不败之地。克莱夫·伊曼纽尔博士和戴维·奥特利博士根据权变理论提出了由十七项指标构成的“权变绩效计量”体系。这是一个定量评价与定性评价相结合的复合评价体系,首次将生存能力、应变能力纳入绩效评价的范围,从而使评价结果能够反映企业的生命力,是一种更加综合的评价方法。(www.xing528.com)
20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随着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加快,计算机技术和网络技术发展的突飞猛进,人类进入信息社会。为了适应经济全球化和以信息技术为代表的新经济时代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一些西方发达国家的投资者、管理咨询师否定了过去单纯以利润率和现金流量等财务指标进行企业绩效评价的方法,而代之以企业价值最大化目标。即对公司现实和未来价值的判断标准是企业拥有多少知识资本和社会资源,包括技术人才、创新能力、顾客认同程度、产品的市场占有能力、管理信息系统是否有效率、经营环境是否恶化等。虽然也重视财务指标,而且财务指标是判断企业是否有效率的基础信息,但人们越来越重视反映企业经营绩效的非财务信息,特别是技术创新能力、学习能力和市场占有能力,以全面地立足市场来评价经营者绩效。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