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了提高决策的效率和效果,进行科学决策必须遵循以下一般原则。
(1)重要性原则。组织资源和决策者时间的有限性决定了决策者不可能对组织中每天出现的所有问题同时进行决策,组织也没有足够的资源来同时解决所有的问题。这就需要决策者必须分清重点,对解决问题的优先次序和应当投入的时间、精力、资金等资源的数量做出判断。
(2)靠近问题原则。在尽可能地靠近问题产生或机会出现的地方进行决策,将会更容易、更便捷地获取真实信息,快速地做出并实施决策。这样做有利于保证决策的有效性和及时性。
(3)目标准确原则。决策者在进行决策时,必须建立起明确的决策目标,以便确定努力方向,在进行方案抉择时提供参考标准,同时也有利于决策者对决策实施的最终效果进行监督和评价。
(4)职责明确原则。由于决策具有普遍性和相互关联性,因而一项决策很可能对其他人的责任范围产生影响。所以,为了确保决策的权威性和防止混乱,就必须明确职责,在各自的职责范围内做出决策。
手段导向的决策方式(www.xing528.com)
2001年,萨阿斯·萨阿斯娃斯(Saras Sarasvathy)在《管理学评论》(Academy of Management Review)中发表了论文《目标导向与手段导向:从经济必然性到创业偶然性的理论转变》。在这篇文章里,她颠覆了许多我们习以为常的关于经济和管理的思维模式,开创性地提出了创业决策中的手段导向理论(Effectuation Theory)。手段导向是与目标导向(Causation Theory)相对应的。目标导向主要适用于自然界,它注重对未来的预测,认为“人类可以在多大程度上预测未来,就可以在多大程度上控制未来”。而手段导向更加适合人类社会,认为“人类在多大程度上可以控制未来,所以就在多大程度上不需要预测未来”,因为对未来的预测,充满了太多的变数和太多的失败先例。
一般来说,管理决策(主要运用目标导向)中的目标是预先设定的,而且目标是结构化的,是具体而明确的。对于管理者来说,组织内部存在着一系列可供选择的工具或者原因,而外部环境中也存在着一些关于这些工具和原因的限制条件。管理的任务就是根据某种标准(比如,既定目标下回报最大化)在可供选择的工具盒方案中做出选择以达到预定的目标。只有在战略决策的情形下,部分新的工具或者新的选择才会被创造出来。
而在创业过程中(主要应该运用手段导向),我们经常是基于一些很难改变的给定的工具或者资源,非常有想象力地构想出一系列可能的结果(其中大多数结果都是在决策的过程中产生的)。当然,也存在着一些对可能结果的限制条件,但也可能面临着很多意想不到的机遇(这些机遇通常是由有限的工具、外部环境和偶然性造成的)。创业者根据某种标准在可能的结果之间进行选择,而这些标准通常是与在给定的工具或者资源的基础上可以承受的损失有关。
采用手段导向的决策方式具有四个显著的特征:第一,手段导向者追求可以承受的损失,而不是回报最大化;第二,手段导向者追求战略合作,而不是竞争分析;第三,手段导向者注重对偶然性的开发,而不是对先前知识的开发;第四,手段导向强调对不可预测的未来的控制,而不是对不确定性的预测。[2]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