水浒传的演化
发表于《小说月报》1929年第9期,收入《郑振铎文集》第五卷(人民文学出版社1988年版)。
郑振铎在文中对《水浒传》的演化进行了详尽的论述,将《水浒传》成书演化从产生到最后定型分为六个阶段:《水浒传》的故事从南宋开始;在元代时有了一部《水浒》,其作者或编者大约是施耐庵;元末明初,罗贯中依施氏之作重新编次,并添演征方腊事,此即为《水浒》祖本;嘉靖年间,郭勋将罗书重加润饰改编、加入征辽情节,共成百回;万历年间,余象斗又取罗氏原书刊行,同时加入郭氏本征辽一节,并增写征田虎、王庆;天启、崇祯间,杨定见则又取郭氏本刊行,插入余氏所增之田、王故事,定为一百二十回,遂成为一部完备的《水浒传》。在内容的演变上,是以罗本(包括“误走妖魔”、“全伙招安”、“征讨方腊”和“魂聚蓼儿洼”几部分)为中心,通过郭本插增“征辽”和余本、杨本插增征“田虎王庆”形成一个三级发展的同心圆。
《水浒传》旧本考
孙楷第
发表于《图书季刊》1941年新3卷第3、4期。收入《孙楷第集》(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08年版)。
孙楷第在本文中由明代新安刊大涤余人序本百回本《水浒传》入手,探讨《水浒传》旧本的相关情况,提出了自宋代以来水浒故事传说的流传中,形成了南北两个系统和百回本《水浒》写成于元代的看法。
记金圣叹刻本《水浒传》里避讳的谨严
胡 适
胡适在本文中对金圣叹批刻本《水浒传》中的避讳现象进行了整理,指出“这部崇祯十四年刻的《水浒传》原来处处严避明朝皇帝名讳,可说是明末刻书避讳的一种样本或范本”。
关于新发现的《京本忠义传》残页
顾廷龙 沈 津
发表于《学习与批判》1975年第12期。
1975年,上海图书馆在清理图书时,在明代刻本的残页中发现了两张旧书封面内页的衬纸,其内容为《水浒传》中“三打祝家庄”残文。本文对该书的相关情况进行了介绍,并对其刊刻年代、性质、内容等进行了分析,指出其为《京本忠义传》残页,可能是明代正德、嘉靖间书坊的刻本。
明嘉靖朝都察院和武定侯郭勋为什么刊刻《水浒》?
陈美林
发表于《文史哲》1976年第1期。
《水浒》成书于元末明初,但过了近一个半世纪,未见有刻本流传。而嘉靖皇帝朱厚熜即位后,不但达官贵族武定侯郭勋刊刻它(见嘉靖廿年进士晁瑮《宝文堂书目》),连中央政府机构都察院也刊刻它(见嘉靖卅八年进士周弘祖《古今书刻》)。本文对此现象进行了讨论,认为嘉靖朝这两种《水浒》的出炉,不是孤立现象,是与当时阶级斗争和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有紧密的关系的。
袁无涯刊本《水浒》李贽评辨伪
崔文印
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80年第2期。
本文从刊刻年代、《橒斋漫录》的作者即叶昼等几个方面入手进行探讨,指出容与堂刊本、袁无涯刊本的李贽评为叶昼伪托。
牛津大学所藏明代简本水浒残叶书后
[美]马幼垣
发表于《中华文史论丛》1981年第4期。
本文对英国牛津大学卜德林图书馆(Bodleian Library,Oxford University)所藏编号Sinica 121的《水浒》残叶进行了介绍,认为此残叶对于简本系统的研究有一定价值,其与《新刊京本全像增插田虎王庆忠义水浒全传》是同书异版,而且是在版式上的分别都极微的两版。
《水浒传》版本考:中心是繁本和简本的关系
[日]大内田三郎著 黄南山译
发表于《水浒争鸣》1982年第1期。
本文对各家关于《水浒传》繁本与简本系统关系的主要见解进行了梳理,在校勘繁本《水浒全传》(天都外臣本加进了征讨田虎、王庆二十回)(人民文学出版社)和简本百十五回本(汉宋奇书·英雄谱)的基础上,调查了两者的字句在何种程度上一致,弄清了繁本和简本的关系,并且推定了成书年代不明的百十五回本的刊行时代。
《水浒传》的传日与文简本
[日]白木直也著 程耀鎏译
发表于《水浒争鸣》1982年第1期。
本文通过对《水浒传》刊印情况的考察,指出《水浒》最早传入日本的是文简本系统,而在江户早期传入的可能性甚大。当时日本唐话学尚未发达,日本人对内容精彩的画书有所爱好,这也可能是《水浒传》传入后受到日人喜爱、接受之原因。(www.xing528.com)
呼吁研究简本《水浒》意见书
[美]马幼垣
发表于《水浒争鸣》1984年第3期。
本文对《水浒传》较为复杂的版本问题和研究状况进行了梳理,指出简本、繁本系统的前后因承问题没有勉强搬出答案的必要,而细读精校各种主要本子尤其是简本系统,是更为重要的基础性工作。
雄飞馆刊本《英雄谱》与《二刻英雄谱》的区别:
《水浒传》版本探索之一
刘世德
发表于《阴山学刊》1988年第1期。
崇祯年间雄飞馆刊印的《英雄谱》和《二刻英雄谱》,即《水浒传》和《三国志演义》两部小说的合刻。本文以雄飞馆初刻本的残本,和二刻本(影印本)对校,注意到它们之间的一些异同之处,介绍了这个残本的概况,并着重探讨了雄飞馆初刻本与雄飞馆二刻本的区别。
关于《水浒》的郭勋本与袁无涯本
章培恒
发表于《复旦学报》1991年第3期。
本文对《水浒》郭勋本与袁无涯本的特点进行了考辨,指出袁无涯本刊行在先的可能性实较容与堂本刊行在先的可能性更大,两本中的有些评语相同,很可能是容与堂本抄袭袁无涯本的结果;强调郭勋本的两个特点即“移置阎婆事”和在七十二回的“大寇”名单中删去主、田而加上辽国。同时,进一步指出袁无涯本是最接近郭本的一个本子,天都外臣序本等各种版本的《水浒》全都不是出于郭武定本,而是以一种比郭本更早的本子为祖本。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初年考
石昌渝
发表于《上海师大学报》2001年第5期。
《水浒传》成书年代问题是一个悬案,通行的意见是元末明初,然终无坚实的证据,只是一种推论而已。本文不同意此说,认为:一、嘉靖前没有人知道有《水浒传》其书;二、《水浒传》所描写土兵是正德以后的情状;三、《水浒传》写人们交易广泛使用白银,这种情况不可能发生在正统(1436—1449)之前,很可能在弘治、正德之后;四、《水浒传》描写的腰刀是明代中期才有的新式兵器,而凌振使用的子母炮,则是正德末才出现的新式火炮。综上所举的外证和内证,可以证实《水浒传》绝不可能写于明初,只能是在嘉靖初年。
《水浒传》成书于嘉靖说辨证:与石昌渝先生商榷
萧相恺 苗怀明
发表于《文学遗产》2007年第5期。
本文对石昌渝先生《水浒传》成书于嘉靖间的观点提出质疑,通过对文献的辨析指出:文献记载证明,早在嘉靖之前就有《水浒传》一书;《水浒传》中的名物,诸如“子母炮”、“腰刀”、“碎银子”、“土兵”等都反映了宋元时代的生活实际,不能证明《水浒传》成书于嘉靖间。早期的《水浒传》本子署施耐庵、罗贯中,而罗贯中的时代又可肯定在元末明初,《水浒传》成书于元末明初的结论迄今为止尚不能推翻。
中国明代《水浒传》插图与日本江户《水浒传》插图比较研究
时 准
发表于《美术教育研究》2014年第7期。
中国明代小说繁荣,插图版画盛行,随着《水浒传》传入日本,《水浒传》插图成为日本画师热衷的题材。本文通过将中国明代和日本江户具有代表性的《水浒传》插图进行比较,总结两国《水浒传》插图的相异点,以及各自所蕴含的文化思想。
百年来《水浒传》小说与插图关系研究述评
赵敬鹏
发表于《明清小说研究》2014年第2期。
本文梳理了20世纪20年代以来《水浒传》小说与插图关系研究的三个阶段,即20世纪20年代至40年代的初始阶段、20世纪50年代至70年代的缓慢发展阶段以及20世纪80年代初至今的相对快速发展阶段,指出小说与插图关系并非水浒研究的“主流”,究其根源,首先要归因于这一命题的跨学科性质,更与“文以载道”的学术惯性息息相关;此外,研究方法的单一与保守,也不利于该研究的开展。本文认为,《水浒传》小说与插图关系研究仍不充分,有着极大的提升空间,至少可以在五个方面进行拓展。就其学术意义而言,此项课题可以推动“水浒研究”进一步发展;而面对当下的“图像时代”,研究《水浒传》小说与插图关系有其强烈的现实关怀。
两种《水浒传》为何“再造”一百回本:
加州大学伯克莱校藏本与东京大学文学部藏本
[日]荒木达雄
发表于《河北学刊》2016年第1期。
本文作者在美国加州大学伯克莱校和日本东京大学文学部汉籍书库分别发现了删改一百二十回《忠义水浒全书》而成的“再造一百回本”,目前学术界、出版界、古籍界尚未有人分析过这两部书,作者在文中重点介绍了这两个珍稀藏本,并分析了为何要“再造”一百回本。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