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
1.游戏的趣味性
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游戏性较强,演出效果的目的性较弱,与同伴在一起玩耍的成分多于对表演效果的追求,在游戏中获得快乐体验是中班幼儿参与表演游戏的主要目的。由于中班幼儿在心理上较小班幼儿成熟,这就决定了中班幼儿在表演游戏中会更在意游戏材料的准备与游戏发展的过程,有时会因为要准备道具、材料而忘记游戏的最终目的。
2.角色的独立性
中班幼儿思维的概括性和心理活动的有意性不断发展,其独立性也不断加强。中班幼儿可以接受任务,可以自己组织游戏,能较顺利地进行角色分配,在游戏中结成同伴关系。幼儿在选择角色后,会渐渐进入游戏的协商阶段,讲求规矩,懂得规则。但在游戏过程中,角色更换的意识不强。
3.动作的表现性
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较小班幼儿更加具体化,包括人物设想和角色定位,有实际的玩具和其他活动材料,最重要的是有实际的表演动作。游戏活动本身的自由性和创造性使得幼儿可以在活动中自由地“施展拳脚”,任意发挥想象力和创造力,还可以根据需要更改语言、动作和表情。在再现故事角色的行为中,幼儿能够运用语言、表情来表现角色,但仍会受到语言表达能力和情感等方面的限制。幼儿对表现动作行为能力更感兴趣。
(二)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指导要点
针对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特点,教师在组织和指导中班幼儿表演游戏时应当做到以下几点:
1.游戏前的准备策略
(1)从表演游戏的剧本入手
中班幼儿游戏主题的选择要根据游戏的目标、内容、幼儿的发展水平来确定。不是任何文学作品都可作为演出剧本,所选择的作品应是幼儿容易理解、包含一定的思想性、情节简单、角色个性鲜明、对话明确、语言简单、动作性和趣味性兼备的,这样既有利于幼儿表演故事内容,又便于加工、改编。例如:中班表演游戏《大公鸡照镜子》围绕“什么才是真正的美”展开,让幼儿通过表演各种角色,懂得尊重和理解劳动人民。教师选择的表演题材只有使幼儿兴趣浓厚、印象深刻,容易记忆和表演,才能达到很好的表演效果。
(2)从幼儿的前期经验准备入手
选择好游戏的内容后,最重要的是语言的组织。在进行表演游戏时,教师一般通过口头讲述及图片、视频展示,向幼儿介绍作品。教师讲述故事时一定要生动,要使幼儿能够掌握作品的主题,把握情节的发展。可以通过提问帮助幼儿记忆主要情节和角色特征,熟悉作品中的优美语言,使幼儿在游戏时学会组织语言。但不要强求幼儿一字不落地复述故事。
(3)从玩教具的准备入手
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时,教师应引导幼儿根据作品的具体内容来确定演出的道具和材料。同时,教师要引导、启发幼儿自己动手,运用半成品材料或废旧材料加工、制作道具,让幼儿参与到道具的制作中,这能使幼儿真正体会到自己是游戏的主角。为中班幼儿提供的材料要简单、易操作,不需要花费大量时间与精力准备材料。
(4)从安全预防和时间入手
在组织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过程中,教师应为幼儿提供适宜的游戏时间和空间,并注意材料的结构化程度。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应在安全、有趣的环境中进行,游戏的空间在一定时间内最好是固定的,并且是封闭或半封闭的,以便幼儿产生认同感和安全感。游戏时间要保证在30 分钟以内。
2.游戏过程的指导策略
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组织工作较为复杂,需要教师的帮助和支持。教师不但要经常提示幼儿在一定的游戏情境中进行表演,而且要引导幼儿根据自身对作品的理解多角度地进行想象,创造性地说出符合角色身份和故事情节发展的不同想法。具体策略如下:(www.xing528.com)
(1)仔细观察
首先,中班幼儿已经能够自主协商分配角色,已经可以照顾到同伴的兴趣和愿望,能够用猜拳、轮流扮演角色等方式解决矛盾。但是,仍常常产生纠纷。教师发现这种情况时,应引导并帮助幼儿解决纠纷。初次表演作品时,可以邀请语言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较强的幼儿担任主角,再次表演时鼓励其他幼儿轮流担任主角。教师不应该强迫幼儿去扮演不愿意扮演的角色,这样既会伤害幼儿的积极性,又不能使幼儿在游戏中尽情表演。教师应说服教育个别只想当主角的幼儿,使其意识到不同角色对于同一部作品的重要意义,认可并愿意扮演配角。其次,在游戏过程中,教师应仔细观察幼儿的游戏情况,鼓励幼儿用语言、手势等方式有感情地进行表演。必要时,教师可以以游戏者的身份参与游戏表演,提醒幼儿或帮助幼儿解决困难。游戏结束后,教师应提醒或帮助幼儿收拾道具、整理现场。
(2)及时调整
教师要根据不同的表演形式,进行及时、准确地布置与调整。
1)自身表演游戏。开展自身表演游戏时,教师要在游戏中把握好角色定位,使各种角色协调发展,使表演具有完整性。在中班游戏初期,教师可帮助幼儿做好分组协调工作,并说明角色更换的原则,之后,不要过多地干预幼儿游戏,不要过于急切地介入指导,不要过多地提醒幼儿游戏主题,要给幼儿宽松的商讨时间,让其进行一定时间的嬉戏活动。为提高幼儿的角色意识,教师可以进行平行介入,以游戏角色的身份出现在游戏中,为幼儿做出示范,供幼儿模仿。
2)桌面表演游戏。中班幼儿在这类游戏中既要表演又要导演,还要操作各种玩具材料。这类游戏活动内容丰富,教师应作为引导者在旁指导,尤其要注意引导并发展幼儿操作玩具材料时的手眼协调能力,这样才能更好地调动幼儿的主动性和积极性。
3)木偶表演游戏。由于中班幼儿肌肉的灵敏性和协调性较差,故适合表演布袋木偶和简单的手指木偶。这类游戏指导的重点在于操作,教师要注意培养幼儿的动手能力,培养幼儿手指的灵巧性和手、眼、脑的协调能力。
4)影子表演游戏。中班幼儿可以做简单的影子游戏,教师要根据幼儿对游戏的实际理解程度和已有的生活经验进行指导,在激发幼儿表演兴趣的同时,使幼儿大、小肌肉群的动作得以协调发展。
(3)灵活应变
中班幼儿游戏指导的方式多种多样,这要求教师在指导游戏的过程中灵活地采用不同的形式和方法进行必要的指导。
首先是语言指导。对中班幼儿表演游戏的语言要求,主要是让幼儿大胆地把话讲清楚,表现角色本身,逐步让幼儿用普通话来进行表演。在幼儿学会利用语速快慢、语气强弱和音量高低来表现角色的方法后,在逐步理解语调和角色关系的基础上,教师应指导幼儿对表演游戏中的语言材料做出正确的处理。这样不仅能增强幼儿艺术语言的表现力,还能发展他们的口头语言能力,丰富他们的语汇量。
其次是肢体指导。在表演过程中,幼儿的手势和表情应自然,并与所表现的内容一致。例如:在表现兴高采烈的情绪时,幼儿可以双手鼓掌、面带微笑;在表现悲伤痛苦时,幼儿可以双手握拳并在眼边转动。中班幼儿的动作丰富多变,既能表现穿衣、洗脸、刷牙等日常生活,也能表现刮风下雨等自然景象,还能展示工人做工、农民种田、战士打仗等场景,这些动作均是由多种基本步伐组成的,如跑跳步、马跑步、交替步等。因此在中班幼儿的表演游戏中,教师应指导幼儿将基本步伐做得正确、规范。另外,幼儿常喜欢做夸张的肢体动作,只要不是过分夸张,教师应允许并鼓励幼儿按自己的意愿去创设形体动作,使他们真正成为游戏的主角。
最后是声音指导。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时,如果出现了歌唱环节,教师应要求幼儿用自然的嗓音进行演唱,不要大声叫喊,要把歌词唱正确、唱清楚。教师应指导幼儿简单地跟着乐曲的伴奏唱准曲调、节奏,能根据乐曲节奏的快慢、强弱等变化有表情地演唱。
3.游戏后的评价策略
教师针对中班幼儿进行评价的主要目的是提高幼儿表演游戏的水平,促进幼儿表演能力的发展。因此,评价宜注重游戏过程本身,应有利于游戏的深入开展。
首先,引导幼儿进行适当的自我评价。中班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有所提升,但表述还不够准确,因此,可让幼儿运用肢体语言(即动作)来表现。评价时,为了锻炼幼儿的语言表达能力,应多让幼儿讲述,幼儿每说出一点,教师都要及时给予肯定与鼓励。
其次,引导幼儿在同伴间的互评。中班幼儿年龄小,观察力不强,词汇量不丰富,因此,教师应引导同伴对幼儿的表演进行鼓励和表扬,逐步引导幼儿找出同伴和自己在表演中做得好的、有创造力的地方。
最后,教师评价。在中班幼儿表演游戏时,教师应使用诊断性评价、形成性评价和总结性评价这三种方法,并在幼儿游戏过程中注意观察,记录幼儿的各种表现,为评价准备资料。在评价时,应针对表演游戏的重点和角色的扮演讲评,不能笼统评价。同时,要充分肯定幼儿的想象力、创造力,引导幼儿去观察反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