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理论教育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构建游戏指导内容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构建游戏指导内容

时间:2023-08-14 理论教育 版权反馈
【摘要】:建构游戏的指导按照游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一般有三种形式的主题,分别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开展不同阶段的建构游戏。

幼儿游戏理论与实践:构建游戏指导内容

建构游戏的指导按照游戏的过程,分为三个阶段进行。

(一)游戏前的指导

游戏前指导的任务是为游戏的顺利、有效开展做充分的准备。

1.激发幼儿参与建构游戏的兴趣

幼儿参与建构游戏,往往是从对建构物和建构活动感兴趣开始的。教师应注意利用多种方法激发幼儿的好奇心,激发幼儿对建构游戏的浓厚兴趣和创作欲望。

(1)用建构作品吸引幼儿的兴趣

教师可事先建构出各种各样的建构造型展示给幼儿,让他们感受和欣赏作品,了解建构材料和建构技能的丰富多样性,体验造型的艺术美。当幼儿对作品的喜爱之情溢于言表时,尝试之心便会油然而生。

(2)关注与把握幼儿的兴趣点

观察是实施有效指导的前提。教师应通过一日生活中的观察,了解幼儿的兴趣点和关注点,及时把握幼儿随机生成的兴趣和需要,从幼儿的生活经验和兴趣点出发,进行有效的指导,有意识地调动幼儿的兴趣,引导幼儿不断关注新鲜事物,从而拓宽知识经验,提高建构游戏的水平。

2.丰富建构经验

丰富建构经验是为开展建构游戏所做的知识准备,是顺利开展游戏的前提和保障。建构游戏材料的抽象性、建构过程的创造性和建构技能的规范性等特点决定了建构游戏对游戏主体所具备的经验即自身条件,以及自身现有经验有着不同于其他游戏的要求。幼儿开展建构游戏应具备的经验包括熟悉周围生活,获取建构知识,掌握建构技能。

(1)丰富、加深幼儿对物体形象的认识

幼儿游戏以生活经验为基础,建构游戏更依赖头脑中建构物的表象,幼儿通过建构活动,用建构成果反映现实生活。因此幼儿对物体形象的深刻认识和准确把握,是游戏顺利开展的前提。教师应该有意识地利用日常生活中的活动,指导幼儿观察生活、体验生活,鼓励幼儿大胆地进行创作。比如,教师可以鼓励孩子去观察生活中各种各样的桌子,包括桌面、桌腿的形状,连接方法等。幼儿既可以通过实地观察,也可以通过视频、图片等媒介获得生活经验。

(2)训练建构技能

建构游戏比其他游戏更复杂,智力参与程度和技能要求更高,专门的技能练习是必需的。这有助于幼儿把已经获得的建构知识、技能迁移到新的建构活动中去。

幼儿需要教师予以指导练习的建构技能主要包括三方面:①识别材料技能。能够认识各种结构材料的大小、形状、颜色等,知道它们的用途、性能,会灵活选用建构元件和辅助材料表现物体的基本特征。②建构操作技能。能够进行排列与组合、插接与镶嵌、穿套与编织、黏合、螺旋等,会灵活运用建构方法构成物体。③建构分析技能。能够看懂平面图纸,分析结构范例,会根据实物和平面图进行结构游戏。

3.预期游戏的价值实现

建构游戏的价值在具体活动中体现为两方面。一是要有利于幼儿获得“游戏性”体验,使幼儿在游戏活动中产生愉快的情绪体验、自主性体验和胜任感体验;二是促进幼儿动作精确性的发展,有利于幼儿智力的发展,有利于幼儿良好个性品质和审美素质的形成。需要注意的是:对游戏的预期不等同于目标,不是强加给游戏的任务,除了必须获得良好的游戏体验外,其他都是弹性的,即可以不实现;预期切勿求多,切记牵强附会,应有针对性;应落实为幼儿的发展,因此表述时应以幼儿为主体,如幼儿“体验”“知道”“初步掌握”等。

4.提供必要的物质条件

(1)提供时间、场地

首先,教师必须保证幼儿的一日生活中合理安排建构游戏的时间;其次是提供场地,建构游戏需要较大的空间,建构区一般占活动室的三分之一的地面空间。建构区应避开大门或厕所等人来人往的地方,可以安排在和角色游戏区相邻的地方,以促进这两个区域的幼儿合作开展象征性游戏。存放建构材料的积木柜应适合幼儿的身高,采用坚固的开放式柜子,以方便取放材料,积木柜应进行垂直方向的分割。材料分类存放,并在存放位置做好标识,各种形状的材料摆放整齐,较大的材料和交通玩具应存放在柜子底部,大型空心积木可以直接挨墙摆放在地上。

(2)提供建构游戏材料

游戏材料的投放要符合幼儿的年龄特点和游戏需要,还要考虑到不同幼儿的能力差异。第一,投放各种材质、体积、形式的建构材料,游戏材料可以是木质塑料、竹子、金属、泥、沙、水、雪,也可以是大型、中型、小型,还可以是定型材料、不定型材料,乃至废旧物品。第二,投放辅助材料,使用辅助材料可以激发幼儿利用建构物进行象征性游戏的兴趣,丰富想象和游戏的主题。辅助材料包括社会角色玩具(家庭成员人偶、各种职业人偶),动物玩偶交通工具建筑工具玩具,社会环境标志(交通标志灯),经消毒的自然材料和废弃物,带有能扭动开关的无危险的废旧机件,有关桥、路、建筑物、城市风光的图片,供幼儿制作标志的纸张和蜡笔等。第三,指导幼儿自制玩具材料。自然物和无毒无害的废旧物品是未定型的建构材料,能够一物多用,比已定型的材料经济实惠,而且更有利于幼儿创新思维和能力的培养与发挥。第四,及时更换、补充建构材料。随着幼儿身心的发展和多次操作同样的材料,幼儿会对这些材料失去兴趣,这就要求教师及时更换这些材料,但是更换的频率不能太频繁,以免幼儿的注意力过多地被材料的色彩和外形所吸引。

(二)游戏中的指导

游戏过程中的指导任务是教师帮助、支持、引导幼儿顺利开展游戏。

1.确立游戏主题

建构游戏的主题是游戏的活动内容,建构主题的来源是多种多样的,可以来源于幼儿的实际生活经验和想法,也可以来源于教师的建议。一般有三种形式的主题,分别适合不同年龄的幼儿开展不同阶段的建构游戏。

(1)模拟建构

模拟建构是指幼儿根据模拟对象——平面图或实际物进行建构。目的是使幼儿学习建构技能与造型技能,培养模仿能力与操作能力。根据模仿的对象,幼儿模拟建构主要包括对建构物的模拟,对建构图纸的模拟,对实物、玩具等形象的模拟,对照片、图画等物体形象图的模拟。

(2)主题建构

主题建构是指给定主题的造型活动,目的是培养幼儿建构的目的性及集体协商合作、构思创造的能力。主题可大可小,可以是单一事物的主题,也可以是组合情境主题。主题来源于幼儿对周围环境的观察和丰富的社会生活经验,可以由幼儿提出,也可以由教师提议。(www.xing528.com)

(3)自由建构

自由建构是指幼儿按照自身意愿进行的创造性建构活动。其主要目的是培养幼儿的独立性,让幼儿自由想象与创造。自由构造有两个层次:一是尝试性地运用建构材料;二是自主选择主题,自我设计或幼儿共同合作设计的建构活动。前者的游戏主题是幼儿认识建构材料,反复训练建构技能;后者的游戏主题是发挥想象力创造力建构作品,甚至为象征性游戏制作道具。

2.分工、分组

适合独自进行或平行活动的建构游戏,不要求幼儿相互合作,可不进行分工。对于需要以合作方式开展的集体游戏,可以分配角色,也可以分工,还可以划分小组,采用的策略与角色游戏的分配角色相同。

3.游戏指导

教师对建构游戏过程的指导是提高游戏水平、实现游戏价值的关键。教师无需要求幼儿完全按照教师的作品或图纸一成不变地进行建构活动,而应该在客观、全面、细致观察的基础上,以尊重幼儿的主体性为原则进行科学指导。

(1)观察游戏

幼儿做游戏时,教师应认真观察幼儿的表现,为指导游戏提供依据。教师主要可以从以下七个方面不同发展水平进行观察,了解幼儿的游戏状态,确定切入点。

①材料运用:只拿着玩,不会拼搭;对积木形状、颜色有选择,意识不强;有意识地选用材料反复尝试;迅速选定材料,并能综合有特色地运用材料。②建构形式:简单排列、堆高、铺平;能架空搭门;能围合建构;造型比较复杂,能命名但形象不逼真;按特定形象逼真建构,运用对称并能装饰。③主题目的性:无目的、无主题;目的不明确,易附和他人;能确定建构主题,但会出现变化;主题明确,能坚持并深化开掘。④情绪专注力:注意水平低,情绪呆滞;一般情绪状态,注意力易分散;情绪良好,注意力集中;情绪积极,能持续专注较长时间。⑤社会性水平:独自搭建;平行搭建;联合搭建;合作搭建。⑥规则:遵守游戏规则;爱护玩具;能收放整理,动作迅速。⑦创造表现力:建构主题与造型方式富于创造性。

(2)指导内容

第一,指导幼儿完善建构技能。具体内容与游戏前的准备一致。

第二,鼓励幼儿创造性地建构。创造性是建构游戏水平的重要标志,也是开展建构游戏的目的之一,因此,教师应重视保护和培养幼儿的创新意识与创新能力,引导幼儿不断提高游戏水平。

一般来说,对建构物的创造的方法有两种:一是局部改变法,即通过改变物体的局部或某些属性进行创造;二是列项改变法,即列出改变的项目,从颜色、体积、形状、材料、属性、组合、设计七个方面为幼儿提供思路,进行创造。

教师可以通过问题设疑、及时引导、评价激励等策略引导和鼓励幼儿进行创造,同时教育幼儿即使是创造也要符合客观规律,注意团结合作。

第三,帮助幼儿维持建构兴趣。建构游戏的材料是没有意义的素材元件,缺乏与幼儿生活经验的联系,反复简单的操作动作会减弱幼儿游戏的兴趣。为了增强游戏过程的趣味性,教师可以采用以下引导方法:

命名法。教师启发幼儿根据半成品形象,为自己操作的建构物命名,引导幼儿找出建构物与实物形象的差距,帮助幼儿确定进一步建构的方向,使幼儿将注意力集中在建构活动上。

组合法。当幼儿发现自己的建构物无法与现实物体合理联系时,教师可以鼓励幼儿多建构几个相同的建构物,把这些建构物连接起来组成一个连续的图案,还可以引导幼儿建构一个或几个不同的建构物并将其组合在一起,再根据新的组合造型确定游戏主题,发展出新的游戏。

作品保留法。当幼儿没有在游戏结束时完成一个建构物,或者幼儿不想继续进行游戏时,可以将幼儿建构游戏的半成品保留起来,在下次游戏时及时提供给幼儿,使幼儿进一步完成或完善作品。

第四,培养幼儿良好的行为习惯。一是培养爱护建构材料的习惯。建构材料是建构游戏的基础,教师要向幼儿提出爱护材料的游戏规则,并督促幼儿执行游戏规则。二是培养爱护建构作品的习惯。建构作品是建构活动的成果,反映了幼儿结构游戏的水平,教师要教育幼儿珍惜建构成果,不随意破坏别人的作品,教师更要以身作则,把幼儿感兴趣的优秀作品保留一段时间,教师尤其要注意尊重和爱护不完美的建构作品,保护幼儿游戏的积极性和兴趣。

第五,防范突发事件。建构游戏中幼儿会因为建构材料而发生争抢,需要教师在对幼儿全面了解的基础上,提供充分的建构材料,启发幼儿发挥想象使用替代材料;在游戏过程中及游戏结束后,幼儿可能因为建构作品被无意损坏而出现失望、伤心等强烈的情绪,教师应注意建立游戏规则,尽量避免上述情况的发生,并及时用影像方式保留作品,一旦发生状况时,及时安抚幼儿,协助幼儿恢复建构作品,也可以用影像作品消除幼儿的遗憾。

(三)游戏后的指导

1.结束游戏

对于幼儿来说,从沉浸在游戏状态中到结束游戏活动,需要一定的时间进行心理的转换,有的幼儿可能需要教师好几次的提醒才能从游戏状态“走出来”,教师应理解和尊重幼儿的这种心理需要,给幼儿一定的时间过渡,采用提前告知的方法为幼儿提供心理准备,如“我们还有10 分钟就要结束活动了”。教师还可以使用各种计时工具(如沙漏计时器、时钟),帮助幼儿了解和掌握时间,如“小朋友们,还有5 分钟就要结束活动了,当老师的计时器响起来时,我们的活动就结束了”。游戏结束时,教师可以放一段音乐或弹奏一段钢琴曲,再宣布“小朋友们,我们的游戏结束了,请大家把积木送回家”。

2.整理环境

与其他游戏形式相比,收拾和整理环境环节对建构游戏更为重要,它既是幼儿快乐游戏的一部分,也应该成为幼儿学习的机会。整理环境不仅可以让幼儿学习自我服务和为集体服务的精神,培养幼儿爱护环境的责任感;也可以为幼儿提供学习数概念,练习分类、排序技能的机会。需要注意的是,不能把整理环境当作对幼儿在游戏中表现不好的惩罚。

整理环境的具体方法:在积木柜上贴标签,使幼儿知道不同材料应放置的固定位置;使幼儿理解符号的意义,练习对应的技能。教师可以让幼儿先把材料分成几部分,既有助于幼儿搬运,也有助于幼儿理解“摞”“堆”的概念。

3.评价与激励

建构游戏结束后的评价是游戏结束后必不可少的环节。评价既是对幼儿游戏活动的总结和肯定,也是激发幼儿深入游戏的有效方法,它来源于教师对幼儿游戏过程的细心观察,也源于教师对评价实质的理解和灵活运用。

评价时要把创造性作为重点,鼓励幼儿与众不同;评价幼儿在游戏中的行为表现;回顾建构活动过程;展示与讲解作品;保留与评价作品,鼓励和褒奖幼儿的建构成果和建构技能,既可以保留实物作品,也可以将作品转换为影像资料保存。通过分享、交流,教师可以了解幼儿的游戏水平,分析游戏中存在的问题,适当调整游戏计划,并对幼儿进行有针对性的指导。对幼儿来说,这也是提高建构技能,丰富相关认知经验,提升交流和表达能力,培养审美能力,体验与同伴分享的乐趣的重要途径。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我要反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