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突破“期望效用最大化”思维,建立了投保决策的“边际效用均衡模型”。标准保险经济学认为保障性保险的投保决策属于“不确定条件下的选择”,是否投保、选择多大保额的基准是“期望效用最大化”。本书提出,基于期望效用最大化的标准投保决策模型,存在“未体现经济学成本收益分析思维”的缺陷,进而无法与消费选择理论融为一体。为此,在界定保险的效用和边际效用的基础上,本书构建了基于边际效用均衡的投保决策模型,该模型体现了成本收益思维,并且使投保决策与消费选择理论融为了一体。该模型认为,只有当单位投入带来的保险边际效用大于其他商品边际效用时,人们才会购买保险,如果购买保险,就会将保额买到边际均衡为止。
第二,突破客观风险思维,基于“可得性启发式”原理构建了决策者的主观风险判断模型。传统保险经济学认为消费者可以准确评估风险,属客观风险思维。基于认知心理学中个体在不确定条件下的判断原理——可得性启发式原理,本书构建了主观风险判断模型,得到了人群总体的风险判断结果分布规律,反映了人们风险判断结果不客观且不同质的特点。也就是说,本书破除了标准保险经济学中的同质客观风险假设或风险评估一致性假设,用更加符合现实的异质主观风险来分析保险市场,有助于得到更加符合现实的分析模式和结论。
第三,考虑保险风险特征和消费者非理性程度,对前景理论价值函数进行改进,建立了全景效用函数。将前景理论价值函数运用于投保决策时,发现其仍有两个缺陷需要修正:一是价值函数未考虑保险经常承保的大额损失尤其是超大额损失;二是价值函数过于体现“小局观”或“流量决策”,无法体现财富存量对投保决策的影响。本书对上述两个缺陷进行修正,提出了“全景效用函数”,有助于解释处于不同财富水平的个体对各种损失规模风险的投保决策。(www.xing528.com)
第四,突破了传统保险需求理论的个体同质化决策模式,行为保险需求理论描述了人群总体的投保意愿分布规律。传统保险需求理论假设决策者是同质的,具有共同的风险厌恶态度和共同的准确风险评估结果,导致了共同的投保意愿。但在行为保险需求理论中,人们的风险判断结果是不同质的,尽管效用函数是同质的,但在不同质的风险判断结果影响下,人们的投保决策结果是不一致的。于是,本书得到的,不是同质个体的投保决策结果,而是整个社会人群总体的投保意愿分布规律,即任一客观概率下人们的投保意愿分布规律(有多少人愿意投保、多少人不愿意投保),以及随客观概率变化的人们投保意愿分布规律的变化规律。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