标准保险经济学中的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损失外部化理论,均假设决策者可以准确评估风险(或与保险公司有一致的风险评估结果),但事实上,依据本书第五章的分析,决策者不是高估就是低估风险,上述假设并不成立,这自然会导致逆向选择理论、道德风险理论和损失外部化理论的失灵。
1.风险判断偏差导致逆向选择理论和道德风险理论失灵
标准保险经济学假设决策者可以准确评估自身面临的可保风险,但事实上,如第五章所述,消费者的风险评估方式与保险公司根本不在一个“频道”上,消费者通常会采取直觉启发式进行风险判断,往往与保险公司的统计评估结果产生较大偏差,人们的风险判断结果往往呈两极分化状态,不是高估就是低估。
就逆向选择而言,逆向选择理论预期“保险公司无法分辨前来投保的是高风险者还是低风险者,但投保者完全清楚自身风险高低”,但实际情况是“前来投保的往往是‘高估风险者’,却不一定是‘高风险者’,这些‘高估风险者’自己也搞不清自身风险的实际高低”。例如,与张三同室办公的一位同事突然身患癌症,会导致张三对癌症风险的主观判断骤然高升,但是,张三的实际癌症风险是多少,张三自己也无法准确评估。当然,前来投保的高估风险者中,自然既有高风险的、也有低风险的,也存在前者伪装成后者的可能性,但总体而言,实际逆向选择状况与标准逆向选择理论的预期差距甚远。
就道德风险而言,道德风险理论预期投保者可以进行准确的风险控制成本收益分析,而保险公司却由于无法观察到被保险人的风险控制行为并据此调整保险价格,由此导致被保险人丧失了采取风险控制行为的动力。但实际上,投保者并不具备对风险控制进行准确成本收益分析的能力,尤其是无法对风险控制的收益进行准确评估,因为这涉及对风险降低程度的评估,需要投保者准确计算自己的风险控制行为到底能够降低多少期望损失,这非常困难。这就会导致实际的道德风险状况与标准道德风险理论的预期有一定差距。
2.保险需求的财富效应降低了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的威力
基于标准保险需求理论,无论财富水平高低,个体都有保险需求,进而使保险业面临由几乎所有消费者投保但风险信息不对称而带来的极度广泛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
但是,基于本书第七章第五节提出的“保险需求的财富效应理论”,当人们的收入水平只能满足基本生理需求或刚性需求时,由于对未来的贴现率过大,导致人们几乎没有保险需求。如果没有保险需求,自然也就不会产生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www.xing528.com)
也就是说,在财富效应的作用下,保险业面临的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相对于标准保险需求理论的预期而言大幅下降了,因为逆向选择问题和道德风险问题均以消费者积极投保为前提而存在。
3.即便信息对称保险市场仍然失灵
进一步地,主流经济学将保险市场失灵归因为信息不对称导致的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问题,核心是指保险公司无法掌握所有消费者的风险信息,无法通过精准定价来反映客户的客观风险,进而导致了逆向选择问题;也无法根据客户风险控制行为的变化随时调整保险价格以便给予客户风险控制激励,引发了道德风险问题。
但事实上,在保险交易中,即便保险公司能够掌握所有潜在消费者的所有风险信息和风险控制信息,让信息对称起来,保险公司能够对每一个客户进行准确定价,并能够根据客户风险控制水平的变化随时调整保险费率,我预期保险市场仍然是失灵的。因为,消费者自己对自己的风险也是“信息不对称”的,消费者也无法计算自己的期望损失和公平保费[1],无法因为保险公司定低价(定价低于承保风险的公平保费)就一定踊跃投保,也无法因为保险公司定高价(定价高于承保风险的公平保费)就退出市场。
4.损失外部化既是原因也是结果
责任保险市场失灵,主要体现为责任保险交易量远低于标准保险经济学的预期,究其原因,标准保险经济学将其归结于“致害人资产低于损害赔偿规模”和“致害人逃避责任”导致的损失外部化。
损失外部化理论同样假设消费者可以准确评估风险并能预计未来的最大责任赔偿额,但实际并非如此。责任保险市场失灵的更重要的原因,很可能是风险判断偏差。风险判断偏差导致大多数致害人低估了自己损害他人的责任风险,进而不愿购买责任保险,进而导致了大量的责任事故发生后的损失外部化。在这里,损失外部化是责任保险市场失灵的结果而非原因。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