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一点非常好理解,人类是主观的,世界对于人类个体来说实在是太复杂了,每个人对于世界都是盲人摸象,各有各的理解而已。所以,整个经济学其实都在贯彻主观性决策思维,经济学中的“效用”最大化,其实就是主观收益的最大化。
在储蓄决策中,理性人应该根据整个储蓄期限的现金流出和现金流入计算内部收益率,或者根据自己的贴现率(要求回报率)计算净现值,进而做出理性的储蓄决策。但是,计算长期储蓄性保险的内部收益率,对于大多数人都是非常困难甚至遥不可及的,大多数人只能依赖自己的储蓄经验来看看到底自己每年可以获得多少利息,进而通过感知利息率来做出投资决策,或者通过简单计算最终总领取额与储蓄本金的比例来估算感知收益的高低。
上述简化思维方式的根源,是人们与长期储蓄产品接触的时间尚短,尤其是与可以长达105年储蓄期限的长期储蓄性保险接触时间更短,导致人们还没有学会如何理解和计算其内部收益率,更没有通过进化将计算内部收益率的本领代际遗传给后代。
也就是说,对于长期储蓄性保险,人们的理性思维系统尚不具备理想的规划和计算能力,只能在动物思维系统和理性思维系统的共同作用下,通过快捷计算方式得到某种感知收益率,并据此做出投保决策。
【注释】
(www.xing528.com)
[1]例如,对于终身年金而言,被保险人领多少养老金取决于其能活多久,被保险人的现金流入是不确定的。
[2]21665=4 000×(1+1.04+1.042+1.043+1.044)。
[3]有的读者可能会认为投资者在A方案中得到的一直是单利4%,在B方案中前4年得到的是复利4%,但实际上,投资者完全可以通过将A方案前4年支付的利息再投资而获得4%的复利收益。
[4]这里的原因,主要是前期销售费用过高,但也有保险公司防止客户退保的因素。从第9、10年现金价值的跳跃性大幅增加中,读者可以体会到,保险公司极不情愿客户在保险期限还未到10年时就退保。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